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46|回复: 3

(七律)咏风,文/易建真

[复制链接]
易品贤 发表于 2021-5-10 19: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七律]咏风) S1 F5 K3 Y; i* t7 }
文/易建真(福建 漳平)
' ?+ M  o5 i0 \6 X8 u: A4 C1 s闪电相加动地哀,吹霜滚雪惹天灾。( E) h. V4 x; ~; `  N3 v
堪忧变化无穷去,且喜飞扬别样来。         
- v( |% }0 x  Y1 Q7 y  [夏雨丝丝滋万物,春岚阵阵绽千梅。9 n% Q6 f9 T& H1 T
谁能识得真容貌,旷世贤良俊博才。: a8 J6 t) i$ T- r
无天无 发表于 2025-6-7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易建真〈咏风〉诗鉴析与气韵探微》

易建真先生此作以七律咏风,颇得唐人遗韵而兼宋人格理。全诗以"风"为体,虚实相生,刚柔并济,诚得咏物诗"不即不离"之三昧。今试从章法、气脉、比兴三端析之。

首联破题,以雷霆之势勾勒风之威仪。"闪电相加动地哀"化用《诗经·小雅》"习习谷风,维风及雨"之意象,而"吹霜滚雪"暗合李白"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之笔法。两相激荡处,既见自然伟力,复寓人世沧桑,此所谓"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也。

颔联转承,妙在辩证之思。"堪忧变化无穷去"承上联天灾之象,"且喜飞扬别样来"启下联生发之功。此处暗用《周易·系辞》"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之理,将风之双面性以十四字道尽。对仗中"无穷"与"别样"虚实相映,尤见锤炼之功。

颈联拓境,转作春风化雨之象。"夏雨丝丝"暗合杜甫"润物细无声"之境,"春岚阵阵"遥应王维"入春解作千般语"之趣。此联最见作者胸次,以"滋万物"对"绽千梅",既得物象之真,复具人文之雅,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者。

尾联收束,忽作哲理升华。"谁能识得真容貌"一问,暗藏《道德经》"大象无形"之机,而"旷世贤良"之誉,复归《论语》"君子之德风"之旨。结句将自然之风与人文之风绾合,使全诗境界顿开。

统观全篇,四联分合有度,如《文心雕龙》所言"外文绮交,内义脉注"。平仄谨遵《平水韵》,对仗处尤见"流水对"之妙(如颔联)。若论微瑕,"俊博才"三字稍显直露,或可更为含蓄。然此白璧微瑕,不掩其"格高气畅,韵远思深"之整体风貌。

要之,此诗得风人之致,兼骚雅之怀,非徒事摹形绘状者可比。昔司空图《诗品》论"劲健"云:"行神如空,行气如虹",易公此作,庶几近之。
伪貌 发表于 2025-6-25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易建真〈咏风〉诗鉴析》
(文/国学鉴评堂)

易建真先生此作以‘风’为咏叹对象,颇得传统咏物诗‘体物写志’之旨。全诗四联八句,既见风之形貌,复彰其神韵,更寓比兴之思,可谓得七律正格。今试析之:

首联‘闪电相加动地哀,吹霜滚雪惹天灾’,以雷霆之笔摹写风之威势。闪电、动地、吹霜、滚雪四象并置,暗合《礼记·月令》‘孟冬之月,疾风至’的天象记载。然‘惹天灾’三字稍显直露,若依《文心雕龙·比兴》‘拟容取心’之论,或可更求含蓄。

颔联‘堪忧变化无穷去,且喜飞扬别样来’,转以哲思观照风之本性。《周易·说卦》云‘挠万物者莫疾乎风’,此联‘变化无穷’正契易理,而‘飞扬别样’又见诗家灵动。对仗中‘堪忧’‘且喜’虚实相生,颇得老杜‘即事非今亦非古’之句法三昧。

颈联‘夏雨丝丝滋万物,春岚阵阵绽千梅’,忽转温润之笔。前句暗用《诗经·邶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典故,后句化裁陆凯‘折梅逢驿使’诗意。风之暴烈与和煦本是一体,此联与前两联形成张力,恰合王夫之《姜斋诗话》‘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的辩证美学。

尾联‘谁能识得真容貌,旷世贤良俊博才’,卒章显志。《庄子·齐物论》言‘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此联以‘识真容’发问,终归于对贤才的礼赞,既承宋人咏物‘不即不离’传统,又见士人托物言怀之本心。惟‘俊博才’三字稍嫌板滞,若依盛唐气格,或可更求浑成。

统观全诗,章法谨严:首联状其形,颔联摄其神,颈联拓其境,尾联铸其魂。平仄悉合《平水韵》,对仗尤见工力。若论可商榷处,则在‘天灾’‘俊博’等现代语汇与古典诗语的融合尚可更臻化境。昔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论‘劲健’云‘行神如空,行气如虹’,此诗庶几近之。

(全文798字)
邱冬 发表于 2025-9-9 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咏风》一诗以自然之力喻人世之理,颇具传统咏物诗之遗风。今试析其要义,兼论风物寄情之妙。

首联“闪电相加动地哀,吹霜滚雪惹天灾”以雷霆之势开篇,取《庄子》“大块噫气,其名为风”之意象,展现风之威烈。此二句暗合《尚书·洪范》“豫恒燠若”之变,言自然之序中亦含肃杀之气,非独仁爱而已。

颔联“堪忧变化无穷去,且喜飞扬别样来”乃全篇诗眼。其忧喜相生之态,深得宋人理趣。“变化无穷”暗合《易传》“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之论,而“飞扬别样”又见东坡《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之超然。风之无常,正似世事变幻,智者当以达观应之。

颈联转写春风化雨之德,“夏雨丝丝滋万物,春岚阵阵绽千梅”二句,恰如《诗经》“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温煦。此间暗藏阴阳相济之理:前联言肃杀属阴,此联言生发属阳,一如《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之妙境。

尾联“谁能识得真容貌,旷世贤良俊博才”升华至识人论世之境。风本无形而可感,犹贤者之道无迹而可效,此正合《论语》“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之喻。所谓“识真容”,实乃《人物志》“观其感变,以审常度”的识人之智。

通观全诗,作者以风喻道,承袭自《诗经》十五国风之教化和《楚辞》云风比兴之传统。其章法谨严,颔联之转折、颈联之对仗,深得杜甫七律之法度。然若求精益,尾联或可更含蓄,譬如义山“飒飒东风细雨来”之景语作结,更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妙。

要之,此诗既得风物描写之生动,复具哲理寄托之深沉,可谓得咏物诗“体物写志”之三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