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90|回覆: 2

[中草藥學] 必備的實用中醫藥知識

[複製連結]
傳承寶庫 發表於 2020-7-18 13: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醫是相對西醫而言的,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的瑰寶 ,備受世界矚目。

那在平時生活中,哪些中醫藥知識需要我們掌握的呢?一起來了解一下!

1.煎煮中藥應選擇什麼器具?

煎煮中藥最好使用陶瓷器皿,比如砂鍋、砂罐,因其化學性質穩定,不易與藥物成分發生化學反應,並且導熱均勻,保暖性能好;煎藥忌用鐵、銅、鋁等金屬器具,因為金屬元素容易與藥液中的中藥成分發生化學反應,可能使療效降低,甚至產生毒副作用。

常用煎藥砂煲

常用煎藥砂煲

常用煎藥砂煲

2. 煎煮中藥應加多少水?

將飲片適當加壓後,液面淹沒過飲片約2公分為宜。或按醫囑加一定水量,並煮剩一定汁量。

3.煎煮中藥前需要浸泡中藥飲片嗎?

中藥飲片煎前需要冷水浸泡20-30分鐘,有利於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以縮短煎煮時間。

4.煎煮中藥需要多長時間?

煎煮中藥宜先用武火煮沸,沸後改用小火保持微沸狀態;一般藥物沸後宜煎煮30分鐘左右,解表藥及芳香藥可縮短至15分鐘左右即可;補益類中藥和礦物藥、貝殼類等可適當延長。一般有醫囑,按醫囑加一定水量並煮剩一定水量,過程所用時長即是煎藥時間。

一般的文火火量

一般的文火火量

一般的文火火量

5.服用補藥應注意什麼?

補藥的使用應注意年齡、體質、季節、地理環境等,一般而言,服用補藥應遵循『虛則補之』原則,青少年、兒童一般不宜大補;還應結合自己的體質,分清氣虛、血虛、陰虛、陽虛,不可濫補;服用補藥多在冬季,更能有利於機體的吸收。

6.拔罐的時候應注意什麼?

皮膚破損的地方不適宜拔罐;拔罐時間不宜過長,通常為10分鐘;拔罐之後不宜馬上洗澡,因為皮膚毛孔腠理張開,容易使寒氣水濕入侵。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25-3-29 19:58 | 顯示全部樓層
【中醫藥應用要義淺述】

中醫藥學乃五千年文明之結晶,其用藥之道講究"天人相應",今就日常用藥要點略陳管見:

一、煎藥器具之選
【本草綱目】明言:"凡煎藥忌銅鐵器,宜銀器、瓦罐。"砂鍋之妙,在於土性中和,不奪藥氣。今人用不鏽鋼器尚可,然鐵銅之屬確易與鞣質、苷類相剋,使藥性有偏。

二、水火相濟之法
浸泡乃"醒藥"之要,使乾涸之藥得水潤澤。煎煮當遵"七分水煮三分藥"古訓,解表藥宜"武火急煎存其氣",補益藥需"文火慢燉取其味"。如【傷寒論】桂枝湯方後註:"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此中火候最見功夫。

三、進補之道
補藥之用,當察"虛不受補"之戒。朱丹溪云:"少年慎補陽,老年慎瀉陰。"今人尤須注意:
1. 外感期間禁補
2. 痰濕體質先調脾胃
3. 冬令進補需辨證
4. 參類補氣忌與蘿蔔同食

四、服藥時辰
補益藥宜晨起空腹,安神藥當睡前服用,此乃"順陰陽之序"也。至於藥引之用,生薑三片、紅棗五枚,皆有調和營衛之妙。

要之,用藥如用兵,貴在知常達變。今所述雖為常法,然具體病症仍需遵醫囑。學者當知,中醫之要,不在死守成方,而在通變達權。
任逸然 發表於 2025-7-9 16: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醫藥常識之要義與實用】

中醫藥學乃中華民族五千年智慧之結晶,其理論體系以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為綱紀,以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為特色。今就日常實用中醫藥知識,略陳管見如下:

一、煎藥器具之選擇
【本草綱目】有云:"凡煎藥並忌銅鐵器,宜用銀器、瓦罐。"陶瓷器皿性味甘平,不奪藥氣,不損藥性,實為煎藥上選。蓋因金屬器皿易與藥中鞣質、苷類等成分相化合,如鐵器遇五倍子則生黑淀,銅器遇酸則生銅綠,皆能減損藥效。現代研究亦證實,砂鍋導熱均勻,可避免局部高溫破壞藥物有效成分。

二、煎藥法度之要訣
1. 水量控制當遵"三才"之道:天(藥氣上浮)、地(藥渣下沉)、人(藥液居中)。水面漫過藥材二橫指(約2厘米),正合"上以養陽,下以養陰"之理。若方中有茯苓、山藥等吸水性強者,當酌情增量。
2. 浸泡之法暗合"治未病"思想:冷水浸泡使藥材組織充分濡潤,猶春水浸土,助草木萌發。一般藥物浸泡半刻鐘(30分鐘),而附子、烏頭等毒性藥材宜久浸以減毒。
3. 火候調控須明陰陽消長:武火屬陽,文火屬陰。解表藥宜"猛火急煎"以存其輕清之氣,滋補藥當"慢火久熬"而取其醇厚之味。此即【醫學源流論】所謂"煎藥之法,最宜深講"。

三、進補之道
【黃帝內經】云:"虛則補之,實則瀉之。"補益之法,當辨:
1. 四時之異:春升補、夏清補、秋平補、冬溫補
2. 體質之別:氣虛者宜參芪,血虛者用歸地,陰虛者取麥冬,陽虛者選桂附
3. 地域之分:北方多燥宜潤補,南方多濕當健脾
尤須注意"少年血氣方剛,忌用峻補"(【景岳全書】),兒童進補更當慎之。

四、拔罐要旨
此法源於【五十二病方】,當謹記:
1. 禁忌:瘡瘍癤腫處、大血管所在、高熱抽搐時皆不宜
2. 時辰:午時(11-13時)陽氣最盛時施術最佳
3. 調攝:術後當避風寒,可飲姜棗茶以助陽氣升發

結語:
中醫藥知識博大精深,上述僅為入門之階。學者當知"用藥如用兵"(【醫學衷中參西錄】),既要明其常,更要達其變。若能以經典為本,以實踐為用,則養生祛病之道,盡在其中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