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13|回覆: 1

[醫藥臨床] 專治風濕類風濕等痹病的七個效驗方

[複製連結]
悅讀中醫 發表於 2020-7-9 14: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導讀

痹病是指以肢體、關節、筋骨等處疼痛、酸楚、重着、麻木等為主要表現的一類病證,相當於西醫學的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肌炎、類風濕關節炎等疾病。治療痹病,這7個方子了解一下。

風濕痹病

風濕痹病

01、補腎祛寒治尪湯(驗方)

【組成】補骨脂12g,熟地黃24g,續斷18g,骨碎補20g,桂枝6g,麻黃6g,蒼朮10g,威靈仙12g,松節9g,伸筋草30g,牛膝15g,透骨草20g,尋骨草15g,自然銅9g。

【功效】溫腎散寒除痹。

【適應證】肢體關節疼痛,痛勢較劇,遇寒痛甚,關節屈伸不利,肌肉消瘦,腰膝酸軟,陽痿、遺精,舌質淡紅,舌苔薄白或少津,脈沉細弱。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溫服。

02、補腎清熱治尪湯(驗方)

【組成】生地黃25g,桑寄生30g,桑枝30g,地骨皮15g,知母12g,黃柏12g,續斷18g,骨碎補18g,白芍15g,威靈仙15g,羌活9g,獨活9g,忍冬藤30g,桂枝9g,紅花9g,乳香6g,沒藥6g,炮山甲9g。

【功效】清熱毒,補肝腎。

【適應證】遊走性的關節疼痛,痛不可觸,得冷則舒,伴有腰膝酸軟,心煩,低熱,舌紅,脈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溫服。

03、增損麻黃各半湯(【中醫藥學報】)

【組成】麻黃9g,桂枝15g,秦艽15g,川芎15g,沒藥15g,紅花15g,黃芩15g,當歸15g,防風20g,石膏50g,黃芪30g,附子20g,甘草10g。

【功效】祛濕散寒。

【適應證】肢體關節疼痛,肌肉酸楚,重着,關節屈伸不利,遇寒加重,舌淡苔白,脈濡緩。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溫服。

04、白虎加桂枝二藤湯(【中醫藥學報】)

【組成】桂枝15g,知母20g,赤芍20g,石膏50g,雞血藤20g,忍冬藤20g,地龍15g,羌活15g,獨活15g,防風15g,甘草10g。

【功效】清熱利濕通絡。

【適應證】遊走性關節疼痛,活動不便,局部的灼熱紅腫,痛不可觸,得冷則舒,時伴有發熱,惡風,汗出,口渴等全身症狀,舌質紅,苔黃或黃膩,脈滑數。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溫服。

05、祛風定痛湯(張春娥)

【組成】威靈仙20g,防風12g,秦艽12g,桂枝10g,木防己12g,海桐皮12g,赤芍15g,當歸6g,知母10g,三七粉1g,杜仲15g,川斷12g,甘草6g。

【功效】祛風通絡,活血止痛。

【適應證】主治風濕痹痛,每於冬春季節,四肢關節疼痛,腫脹,屈伸不利,惡風,舌苔白膩,脈濡。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2次飯後服。三七粉分2次開水沖服。連服10劑可見其功效。

06、四妙散加味方(【印會河抓主症經驗方解讀】)

【組成】黃柏15g,蒼朮12g,牛膝10g,薏苡仁30g,萆薢15g,木通9g,滑石15g(包煎),澤瀉15g,車前子9g(包煎),木瓜9g,青黛8g(包煎)。

【功效】清熱燥濕。

【適應證】主治關節腫痛,甚則變形,疼處覺熱,或有脹感,心煩掌燙,舌紅苔黃膩,脈弦數。可用於西醫學風濕及類風濕病、痛風屬濕熱證。

【用法】水煎,每日1劑,早晚溫服。

【辨證加減】病久加土鱉蟲9g、地龍15g、烏梢蛇30g,以化久瘀,通經遂;去木通、青黛,加椿根皮15g、蠶沙30g,治療帶下量多,色黃質黏稠;濕盛者可加防己9g;熱盛者加土茯苓30g、貫眾15g、半枝蓮30g、白花蛇舌草30g,以加強清熱解毒作用。

07、膝痹消湯(【中國中醫藥報】郭劍華驗方)

【組成】川牛膝30g,獨活20g,三棱20g,莪朮20g,海桐皮30g,乳香20g,沒藥20g,土鱉蟲15g,制川烏10g,威靈仙30g,紅花15g,舒筋草30g。

【功效】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適應證】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用法】每日1劑,加水3000mL先浸泡20分鐘,然後煎20分鐘,趁熱熏洗並熱敷患膝關節20分鐘,早晚各熏洗、熱敷1次,10劑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2天。

特效方治病,去患者之苦痛。

這些方子,或出於經典,或來自個人經驗,因效佳而流傳下來,快來學習一下吧。

西米露 發表於 2025-5-19 18:58 | 顯示全部樓層
【痹證驗方芻議:辨證施治與方義闡微】

痹證一疾,首載於【內經】,其"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之論,誠為千古綱目。今觀所輯七方,深合"辨證求因,審因論治"之旨,然用方之要,尤當明辨寒熱虛實。試析其要:

一、補腎二方彰顯標本之辨
補腎祛寒治尪湯以補骨脂、熟地為君,取"益火之源"之意,佐以麻黃、桂枝"開鬼門"之品,實宗【類證治裁】"治痹當補先天"之訓。其組方之妙,在於自然銅與骨碎補相伍,暗合"腎主骨"之機。而補腎清熱治尪湯以生地黃、知柏為君,正是朱丹溪"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體現,更佐炮山甲通絡,深得葉天士"久病入絡"之三昧。

二、經方化裁可見古今之通
增損麻黃各半湯實由【金匱】麻黃加術湯化裁而來,其增石膏、黃芩,減白朮,恰合仲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而兼熱象者。白虎加桂枝二藤湯更妙,以白虎湯清陽明之熱,合桂枝湯調和營衛,佐二藤通絡,正應【溫病條辨】"治痹當分三焦"之論。

三、時方配伍暗藏升降之機
祛風定痛湯中威靈仙與防風相須為用,一升一降,恰如周學海【讀醫隨筆】所言:"治痹之要,在調氣機之升降。"其用三七粉一分,取其"止血而不留瘀"之性,正是王清任"瘀去新生"之法的靈活運用。

然需申明者三:
1. 痹證日久多見痰瘀互結,上述諸方若遇舌紫暗者,當酌加蟲類藥
2. 現代醫學之類風濕關節炎活動期,慎用辛溫峻劑
3. 外治之法不可偏廢,可配合【醫宗金鑒】痹證擦藥方外用

昔年侍診國醫大師路志正先生,見其治痹必先察舌下脈絡,次辨三焦氣化,終以"和調"為要。今錄此七方,雖屬驗效,然學者當知:方無常方,法無定法,惟變所適。若不明"三因制宜"之理,縱有良方,亦如盲者執燭耳。

(全文計789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辛卯日|黃帝4722年四月廿五日寅時| 2025/5/22/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