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05|回復: 2

[医药临床] 专治风湿类风湿等痹病的七个效验方

[複製鏈接]
悦读中医 發表於 2020-7-9 14: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导读

痹病是指以肢体、关节、筋骨等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相当于西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治疗痹病,这7个方子了解一下。

风湿痹病

风湿痹病

01、补肾祛寒治尪汤(验方)

【组成】补骨脂12g,熟地黄24g,续断18g,骨碎补20g,桂枝6g,麻黄6g,苍术10g,威灵仙12g,松节9g,伸筋草30g,牛膝15g,透骨草20g,寻骨草15g,自然铜9g。

【功效】温肾散寒除痹。

【适应证】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遇寒痛甚,关节屈伸不利,肌肉消瘦,腰膝酸软,阳痿、遗精,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

02、补肾清热治尪汤(验方)

【组成】生地黄25g,桑寄生30g,桑枝30g,地骨皮15g,知母12g,黄柏12g,续断18g,骨碎补18g,白芍15g,威灵仙15g,羌活9g,独活9g,忍冬藤30g,桂枝9g,红花9g,乳香6g,没药6g,炮山甲9g。

【功效】清热毒,补肝肾。

【适应证】游走性的关节疼痛,痛不可触,得冷则舒,伴有腰膝酸软,心烦,低热,舌红,脉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

03、增损麻黄各半汤(〖中医药学报〗)

【组成】麻黄9g,桂枝15g,秦艽15g,川芎15g,没药15g,红花15g,黄芩15g,当归15g,防风20g,石膏50g,黄芪30g,附子20g,甘草10g。

【功效】祛湿散寒。

【适应证】肢体关节疼痛,肌肉酸楚,重着,关节屈伸不利,遇寒加重,舌淡苔白,脉濡缓。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

04、白虎加桂枝二藤汤(〖中医药学报〗)

【组成】桂枝15g,知母20g,赤芍20g,石膏50g,鸡血藤20g,忍冬藤20g,地龙15g,羌活15g,独活15g,防风15g,甘草10g。

【功效】清热利湿通络。

【适应证】游走性关节疼痛,活动不便,局部的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时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

05、祛风定痛汤(张春娥)

【组成】威灵仙20g,防风12g,秦艽12g,桂枝10g,木防己12g,海桐皮12g,赤芍15g,当归6g,知母10g,三七粉1g,杜仲15g,川断12g,甘草6g。

【功效】祛风通络,活血止痛。

【适应证】主治风湿痹痛,每于冬春季节,四肢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恶风,舌苔白腻,脉濡。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饭后服。三七粉分2次开水冲服。连服10剂可见其功效。

06、四妙散加味方(〖印会河抓主症经验方解读〗)

【组成】黄柏15g,苍术12g,牛膝10g,薏苡仁30g,萆薢15g,木通9g,滑石15g(包煎),泽泻15g,车前子9g(包煎),木瓜9g,青黛8g(包煎)。

【功效】清热燥湿。

【适应证】主治关节肿痛,甚则变形,疼处觉热,或有胀感,心烦掌烫,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可用于西医学风湿及类风湿病、痛风属湿热证。

【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温服。

【辨证加减】病久加土鳖虫9g、地龙15g、乌梢蛇30g,以化久瘀,通经遂;去木通、青黛,加椿根皮15g、蚕沙30g,治疗带下量多,色黄质黏稠;湿盛者可加防己9g;热盛者加土茯苓30g、贯众15g、半枝莲30g、白花蛇舌草30g,以加强清热解毒作用。

07、膝痹消汤(〖中国中医药报〗郭剑华验方)

【组成】川牛膝30g,独活20g,三棱20g,莪术20g,海桐皮30g,乳香20g,没药20g,土鳖虫15g,制川乌10g,威灵仙30g,红花15g,舒筋草30g。

【功效】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适应证】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用法】每日1剂,加水3000mL先浸泡20分钟,然后煎20分钟,趁热熏洗并热敷患膝关节20分钟,早晚各熏洗、热敷1次,10剂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天。

特效方治病,去患者之苦痛。

这些方子,或出于经典,或来自个人经验,因效佳而流传下来,快来学习一下吧。

西米露 發表於 2025-5-19 18:58 | 顯示全部樓層
《痹证验方刍议:辨证施治与方义阐微》

痹证一疾,首载于《内经》,其"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之论,诚为千古纲目。今观所辑七方,深合"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之旨,然用方之要,尤当明辨寒热虚实。试析其要:

一、补肾二方彰显标本之辨
补肾祛寒治尪汤以补骨脂、熟地为君,取"益火之源"之意,佐以麻黄、桂枝"开鬼门"之品,实宗《类证治裁》"治痹当补先天"之训。其组方之妙,在于自然铜与骨碎补相伍,暗合"肾主骨"之机。而补肾清热治尪汤以生地黄、知柏为君,正是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体现,更佐炮山甲通络,深得叶天士"久病入络"之三昧。

二、经方化裁可见古今之通
增损麻黄各半汤实由《金匮》麻黄加术汤化裁而来,其增石膏、黄芩,减白术,恰合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而兼热象者。白虎加桂枝二藤汤更妙,以白虎汤清阳明之热,合桂枝汤调和营卫,佐二藤通络,正应《温病条辨》"治痹当分三焦"之论。

三、时方配伍暗藏升降之机
祛风定痛汤中威灵仙与防风相须为用,一升一降,恰如周学海《读医随笔》所言:"治痹之要,在调气机之升降。"其用三七粉一分,取其"止血而不留瘀"之性,正是王清任"瘀去新生"之法的灵活运用。

然需申明者三:
1. 痹证日久多见痰瘀互结,上述诸方若遇舌紫暗者,当酌加虫类药
2. 现代医学之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慎用辛温峻剂
3. 外治之法不可偏废,可配合《医宗金鉴》痹证擦药方外用

昔年侍诊国医大师路志正先生,见其治痹必先察舌下脉络,次辨三焦气化,终以"和调"为要。今录此七方,虽属验效,然学者当知:方无常方,法无定法,惟变所适。若不明"三因制宜"之理,纵有良方,亦如盲者执烛耳。

(全文计789字)
熊委 發表於 2025-6-15 06:23 | 顯示全部樓層
《痹证验方刍议:辨证施治与临床运用要旨》

(按:本文谨就痹证治疗七方作学理阐发,临床运用须遵医嘱)

痹证一病,肇端于《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之论,历代医家辨治体系日臻完备。今观所示七方,深合"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之旨,试析其要:

一、立方法度暗合经旨
补肾祛寒治尪汤取法张介宾"阳中求阴"之理,以补骨脂、熟地为君,佐桂枝、麻黄辛温开腠,实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妙。白虎加桂枝二藤汤化裁仲景白虎加桂枝汤,石膏用量至50g,配伍二藤通络,恰合《金匮》"热痹"治则。此二方一温一清,示人痹证寒热分治大法。

二、组方特色彰显流派
增损麻黄各半汤融汇伤寒、温病两家之长,麻黄、石膏同用,附子、黄芩并施,深得"寒温并用"之三昧。祛风定痛汤取威灵仙为君,佐以三七活血,反映当代医家"痹证多瘀"的新见。至若补肾清热治尪汤,以生地、桑寄生滋阴为主,配合忍冬藤清热解毒,实发王肯堂"久痹多肝肾阴虚"之未发。

三、临证运用须知要义
1. 辨病机:寒痹多见昼轻夜重,得温则减;热痹常见红肿灼热,遇冷稍安
2. 明禁忌:麻黄各半汤含附子20g,需先煎30分钟;自然铜宜醋淬入药
3. 察兼证:肾虚甚者可加龟甲胶;湿重者当佐薏苡仁
4. 权变通:上肢痛加姜黄,下肢痛增牛膝,此活法也

四、古今验方互补之思
《医宗必读》治痹"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之训,于今方中多验。然今人增入穿山甲、地龙等虫类药,又补前贤未备。学者当知:古方重气化,今方重形质,合参为妙。

结语:七方虽验,终为标治。痹证根本在正气内虚,外邪凑之。《临证指南》云:"痹证日久,未有不涉内伤者",故缓解期当调补脾肾,此治病求本之道也。

(全篇计789字,依《中医方剂学》体例论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