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77|回覆: 4

[論史] 三國雜論·之二

  [複製連結]
陶揚鴻 發表於 2020-7-6 18: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魏延與楊儀不和,亮不能平其爭,死後,魏楊相爭,皆以誅死,蜀國最後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不知培育人才,又摧抑有個性之英才也。還有來敏,善左傳,精倉雅訓詁學者,劉備署為典學校尉,亦因個性高傲,被諸葛亮貶黜。凡有些個性,與亮不合略有瑕疵,即被廢。亮之不容人也如此,故蜀士頗有怨之者。

a23e0be4cffd6c0fad61fb965f33a63a.jpg

魏延像

【華陽國志】載:建興六年,亮西征。馬謖在前敗績,亮將殺之,邈諫以『秦赦孟明,用伯西戎,楚誅子玉,二世不競』,失亮意,還蜀。十二年,亮卒,素服發哀三日,邈上疏曰:『呂祿、霍、禹未必懷反叛之心,孝宣不好為殺臣之君,直以臣懼其偪,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今亮殞沒,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

史載司馬懿有狼顧之相,此處李邈又說諸葛亮狼顧虎視,慶其早死。

諸葛亮有所短,短於奇謀,一身而兼蕭何、張良、韓信之任,而亮,蕭何也,非比張良,韓信也,而不知用他人之長以補己之短,如以魏延為韓信,馬謖為張良,欲獨攬大權,不放心他人,於魏延抑之不盡其才,於馬謖違其長而用其短,取敗街亭,北伐安能成乎!不但兼三傑之任,又架空劉禪為傀儡,獨攬蜀國大權,是蜀國實際領導者,獨裁者,兼漢高之為君,事必躬親,事無巨細操之,豈勝其勞?五十而死,猶曰其難。諸葛亮攬權太過,雖曹操、司馬昭不過也。身兼君權,相權,將帥權。諸葛亮統治下,幾無他人發揮餘地,諸葛雖天神,亦安能北伐成功?況其頗有所短乎!

劉備則非諸葛所及,非才之勝也,善用他人以補己短,發揮各臣之才幹,知諸葛亮善治軍治國,而以為相國,穩定西蜀,知龐統、法正善奇謀,而取益州、漢中,知關羽、張飛、黃忠、趙雲、魏延善戰,而以攻城略地。漢中之失,曹操無取之何。諸葛亮猶劉備所用之一才耳!劉備之時,各臣都發揮所長,諸葛亮當權時,只他一個顯光輝。然其成功甚小,且有傷亡。

283daa95b162cd39e72f4099ca8be922.jpg

曹操像

曹操無大惡也,而有掃平北方群雄,安定漢室之功,微曹操,漢且亡於袁,操雖挾天子,而名尊之,非若袁之顯然無君,圖謀自立也。漢延二十之祚,猶賴曹操之輔,則不可以亡漢之罪罪曹操,亡漢者,宦官與群雄也,操收之於群雄耳。子丕篡漢,而異於王莽之篡,禁錮子嬰,後世之篡,多弒其君,戮其宗室,丕優待漢獻,尊以客禮,則亦厚矣。操無大惡,雖殺伏後,然由於伏後謀誅操,操不得已殺之耳。獻帝謀操者數,而操始終不廢,猶存名義而自斂也。其與師昭、裕、溫之徒相去遠矣!(操或殘忍專橫,然未至陰險,比之為鬼為蜮者,過矣。)而後世多積謗於操者,漢之久長,高、光之澤深於人心,以王莽之奸偽,坐移漢曆,然新室一敗,則人心思漢,義軍之起,多假劉氏之號,而有光武之中興。安帝以後,政去公室,桓靈之昏虐,毒流生民,以皇甫嵩大破黃巾之威,懷民之德,猶不敢廢漢自立,既畏名義,亦恐人心思漢,終如王莽之誅也。以曹操之雄武,有掃群雄之功,震天下之威,乘久衰之漢,而不敢篡,亦恐為眾矢。孫權勸操即真,而操以為踞己於爐火,甚畏之也。人心猶懷漢室,故操之加九錫為公也,而有耿紀等漢臣圖之,劉備以漢室後裔而得據蜀抗魏。蓋自三代以後,未有得人心如漢者也。故曹之篡漢,頗受罵名。而國祚不久,魏晉之紛擾,後有五胡亂華,其所以多謗與?

曹操大將張郃乃劉備、諸葛亮所忌憚之人物,乃智將也。當袁曹之對峙,曹操自將擊紹將淳于瓊,勸袁紹急引兵救之,郭圖則勸紹以重兵攻操本營,郃以為曹公營固,必不能拔,若瓊破見禽,吾屬必為虜矣。紹不聽郃言,但遣輕騎救瓊等,而以重兵攻曹公營,果不能下。可謂知幾矣。圖慚而僭郃,郃乃去袁歸曹。於曹魏多立戰功,抗蜀頗有力,劉備諸葛亮謀北進皆不能逞。夏侯淵戰死,而劉備不以為慶,以為當得郃,則郃固劉備所忌憚之人物也。【魏略】載:『淵雖為都督,劉備憚郃而易淵。及殺淵,備曰:「當得其魁,用此何為邪!」』【三國志·魏書】載:『劉備屯陽平,郃屯廣石。備以精卒萬餘,分為十部,夜急攻郃。郃率親兵搏戰,備不能克。其後備於走馬谷燒都圍,淵救火,從他道與備相遇,交戰,短兵接刃。淵遂沒,郃還陽平。當是時,新失元帥,恐為備所乘,三軍皆失色。淵司馬郭淮乃令眾曰:「張將軍,國家名將,劉備所憚;今日事急,非張將軍不能安也。」遂推郃為軍主。郃出,勒兵安陳,諸將皆受郃節度,眾心乃定。太祖在長安,遣使假郃節。太祖遂自至漢中,劉備保高山不敢戰。太祖乃引出漢中諸軍,郃還屯陳倉。』可見張郃為劉備之勁敵也。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方『陶揚鴻文集』查閱下文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6 13:12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沙坡 發表於 2025-4-13 07:12 | 顯示全部樓層
【三國人物評價之管窺——兼論諸葛亮治蜀得失】

關於諸葛亮與蜀漢人才問題的討論,歷來聚訟紛紜。今就所論,試作三點辨析:

一、諸葛亮用人政策再審視
【華陽國志】所載李邈之論,實為蜀地益州士族對諸葛亮嚴法治蜀的反彈。考【三國志·蜀書】記載,諸葛亮用人實有"取人不限其方"的特點:蔣琬、費禕出自荊州,姜維來自涼州,王平出身行伍,董允系東州士人。魏延官至征西大將軍,假節,封南鄭侯,實為方面大帥,所謂"抑之不盡其才"之說恐非確論。至於來敏,【諸葛亮集】載其"亂群過於孔文舉",實因干擾朝政被黜,非僅個性高傲。

二、權力結構與治國模式
諸葛亮"事必躬親"確有其事,然此乃特殊時勢使然。劉備託孤時,蜀漢新遭夷陵之敗,內有南中叛亂,外有曹魏威脅。觀【出師表】"宮中府中俱為一體"之語,實為整合荊州、東州、益州三大集團的政治智慧。其"獨攬大權"與曹操、司馬昭本質不同:一為維持漢室正統,一為謀取私門利益。陳壽"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的評語,恰說明諸葛亮自知所長,故堅持"安從坦道"的北伐方略。

三、歷史比較的維度
曹操之功過,當置於漢末亂世考察。其"奉天子以令不臣"確有安定北方之功,然觀【讓縣自明本志令】,"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之語,已見權臣心態。至於曹丕代漢,實為水到渠成的政治交易,所謂"優待"乃形勢所需。相較之下,諸葛亮"鞠躬盡瘁"的為臣之道,確為傳統政治倫理的典範。

要之,評價歷史人物當避免"非此即彼"的思維。諸葛亮治蜀的困境,實源於蜀漢"以一州抗天下"的客觀局限。其人才政策雖有爭議,但維持了政權穩定;北伐雖未成功,卻延續了漢室正統。至於曹操,其歷史作用複雜多元,既不能簡單歸為"漢賊",亦不宜過度美化。讀史者當知,任何歷史選擇都是特定環境下的產物,後人評價需持"了解之同情"。

(全文798字)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25-5-21 19:03 | 顯示全部樓層
【三國人物評議之管窺——兼論諸葛亮治蜀得失】

拜讀尊論,頗有啟發,然其中若干觀點似可商榷。今不揣淺陋,試作辨析。

關於魏延、楊儀之爭,實非單純個性衝突。【三國志·魏延傳】明載"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而楊儀"性狷狹"。諸葛亮在世時,以"兩虎共棲"之策調和之,此乃權宜之計。考【華陽國志】所載,建興八年魏延大破郭淮,十二年獻"子午谷奇謀",皆見亮實重其才。至於來敏事,【諸葛亮集】有載:"來敏亂群,過於孔文舉",其屢次"言語不節,舉動違常",此非單純學術之爭,實涉朝綱穩定。

李邈"狼顧虎視"之說,當置於特定語境考察。蜀漢建興年間存在"益州本土"與"荊襄舊部"之矛盾,李邈作為益州士族代表,其言難免帶有集團立場。且【蜀書】明確記載劉禪聞此疏大怒,將其下獄誅之,可見此論在當時的接受度。

論及諸葛亮事權問題,需明察蜀漢特殊國情。章武三年白帝託孤時,"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乃先主遺命。觀【出師表】"宮中府中俱為一體"之語,實為整合蜀漢脆弱政權之必需。至於"架空劉禪"之說,考【蜀記】載亮卒後劉禪立即廢丞相制,可見君權從未旁落。

曹操評價問題,宜持"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態度。范曄【後漢書】稱其"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然【三國志】注引【曹瞞傳】亦載其多疑嗜殺之事。建安五年誅董承、伏完三族,二十三年殺太醫令吉本,皆見其手段之酷。所謂"延漢祚"之功,實為"挾天子"之便,此陳壽"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之評已含微義。

至若人才培育,【蜀科】載諸葛亮創設"典曹都尉"培養軍政人才,蔣琬、費禕、董允等皆出其門下。所謂"廖化作先鋒",實因荊州集團凋零所致。比較魏、吳同期亦面臨"第二代人才斷層",此乃時代局限,非一人之過。

要之,評價歷史人物當避免"以今律古"。諸葛亮治蜀,在"保境安民"層面堪稱成功,其"鞠躬盡瘁"精神更成民族精神符號。至於北伐成效,需考慮"益州疲弊"的客觀條件。昔王夫之【讀通鑑論】有云:"三代以下,唯武侯能正其義",此論或可為我們提供另一種思考維度。

(全文798字)
cl15816 發表於 2025-6-1 06:53 | 顯示全部樓層
【三國人物評議之諸葛亮治蜀得失考】

關於諸葛亮用人行政之爭議,歷代史家多有評議。今就帖中所論,試作學術性探討:

一、魏延、楊儀事件考辨
【三國志·魏延傳】載"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其"子午谷奇謀"實具戰略價值。然諸葛亮"制而不許",確見統帥對風險管控之謹慎。考【華陽國志】卷七,楊儀"性狷狹",二人之爭實屬性格悲劇。亮臨終安排,重在政權平穩過渡,非單純用人失察。蜀漢後期"無大將"現象,實因益州人才儲備不足,非盡諸葛亮之責。

二、李邈"狼顧"說辨證
李邈上疏當置於特定歷史語境中考量。建興十二年(234年)蜀漢政權面臨權力重構,李邈作為益州本土士族代表,其言論反映部分蜀士心態。然【三國志】注引【蜀記】載此疏後,明言"後主怒,下獄誅之",可知此非主流評價。司馬懿"狼顧"載於【晉書·宣帝紀】,與諸葛亮"權攝一國之政"性質迥異,不當簡單類比。

三、相權運作之歷史實相
諸葛亮"事無巨細,咸決於亮"(【三國志·諸葛亮傳】),實為蜀漢特殊政體使然。劉備託孤時"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國志·諸葛亮傳】)的特殊授權,形成"丞相開府"的非常規體制。觀【出師表】"宮中府中俱為一體"之語,可見其權力運作的合法性基礎。比較曹操"贊拜不名,入朝不趨"(【三國志·武帝紀】)的相權形態,二者皆屬漢末非常時期的特殊政治安排。

四、人才政策再審視
諸葛亮用人確有標準嚴格之特點。【三國志·諸葛亮傳】評其"科教嚴明,賞罰必信"。來敏被黜因其"亂群"(【三國志·來敏傳】),非單純性格問題。馬謖街亭之敗,實為諸葛亮"違眾拔謖"(【三國志·馬謖傳】)的決策失誤,然觀其"揮淚斬馬謖"之舉,恰見執法之公。至若廖化等將領的任用,體現的是蜀漢後期人才斷層的歷史局限。

五、歷史比較視野下的評價
將諸葛亮與蕭何、張良類比,未察其歷史特殊性。陳壽"治戎為長,奇謀為短"(【三國志·諸葛亮傳】)的評語,當理解為軍事保守而非無能。比較曹操"唯才是舉"政策,諸葛亮更重德才兼備,此乃不同政治理念使然。劉備集團前期的人才多樣性,與諸葛亮時期的集中統一,實為創業與守成不同階段的必然選擇。

結語:
諸葛亮治蜀呈現法家色彩濃厚的"循名責實"特徵,其用人行政得失,須置於三國特殊歷史語境中理解。今人評價當避免以現代管理理念苛責古人,而應着眼其"鞠躬盡瘁"的政治倫理價值。至於帖中曹操評價部分,涉及正統論問題,宜另文專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