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25|回覆: 2

[儒家學說] 論李斯:小人喻於利

  [複製連結]
陶揚鴻 發表於 2020-7-4 12: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論李斯之一

嘗怪李斯獻策於秦,輔秦成帝業,攘四夷,位極人臣,而後乃聽趙高邪說,廢嫡立庶,卒亂天下,身亦死於趙高之讒,何智於前而愚於後也!今而知李斯一功利之為心,其智也小人之智,其愚亦小人之愚,無前後之異也。

李斯

李斯

君子必辨義利。孔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孟子曰:『亦有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義利者,善惡之所分,福禍之所由也。聖賢崇仁義,抑功利,為義利之辨者,所以存人道也。喻於義者,必上而升為君子,為聖賢;喻於利者,必下而流為小人,為夷狄,為禽獸。天下莫明於利害者,聖賢君子也,為其修仁義於內,處利害之外,而知之深,見之全也,小人之喻於利,惟知利之一端耳。君子知命,順受其正,身修德明,不立岩牆之下,君子之全也。君子之死也,盡其道而死,殺身成仁,非如庸人小人之桎梏而死也。故以殷紂之暴,而不能害文王;以趙鞅之狡,而不能殺孔子。趙鞅殺舜華,孔子聞之,嘆『物傷其類』,援車而返,明於仁義者必不蹈於害也。君子出處必正,不枉尺直尋,無適無莫,而義之與比。豈如小人之惟利是視,不知仁義,歆於當前之利,而不計其後之害哉!若法家之慘刻,熏於功利,迷於富貴,能進而不能退,大抵皆不得其死,如商鞅車裂、李斯腰斬、張湯自殺,主父偃族誅,皆為利而生,為利而死也。

李斯之為楚上蔡吏也,以人之賢不肖譬如鼠之於倉廁,而慕功利富貴之心起矣。辭荀卿而去秦,以『詬莫大於貧賤,悲莫甚於窮困。』其不甘貧賤而欲富貴之心亟矣。秦王逐客而上書諫之,欲富貴之成也;及居丞相之位,長男為守,諸男皆尚公主,女悉配公子,富貴已極矣,雖知荀子『物禁太盛』之理,而不能稅駕者,溺於富貴而不能舍也。始皇死沙丘,聽趙高之邪說,廢殺扶蘇而立胡亥者,懼扶蘇之親蒙恬,而己之富貴不得保也。蘇子瞻以為使斯殺高以立扶蘇,其德於扶蘇,孰有過者,而蠱於高之說,身亦制於高,豈不愚哉!嗚呼!其愚也,知利不知義也,患得而患失也。惟慮其害,則昧於大體;惟患其失,則惑於邪謀,而為其所不欲為。雖知君臣之義,不可負始皇之託,而功利之念不敵忠義之心,忍為戕仁害義之事。當胡亥之淫虐,又諫不以正,乃曰明主『滅仁義之途,掩馳說之口,困烈士之心。塞聰揜明,內獨視聽,犖然獨行恣睢之心』,盡古今之不肖所不忍言,而昌言之無忌,畏死患失之心甚,而言之無所避也!勸行督責以媚二世,為持祿保身之術,秦政愈虐,天下已亂,方欲急諍,不亦晚乎!終不免於咸陽之腰斬,三族以夷,則其死也且不如荀息、伍員,而君子不哀其死。身死名毀,胥功利之心為害也!君子修仁義,而利自在其中;小人崇功利,而害將隨其後。故義利不可辨也,仁義必利,離義而為利,其利必害,可勿以為鑑哉!

而法家之慘刻,亦甚矣,商鞅、李斯之刑人,殺人也多矣,懷利以事君,勞心以成秦人之功,瘁力以快秦人之欲,惟求一旦之富貴。富貴已極,乃被誅夷之禍,受不韙之名,欲求逐犬而不得,何為也哉!主父偃之『生不即五鼎食,死即五鼎烹』,心苟沉溺於富貴,則罔顧其他也!作法自敝,以此刑人而亦身受其刑,為天怒人怨之大慝,安能保於殘忍雄猜之主乎!

李斯為秦相,焚夫子之六經,壞周公之井田,使王道不復於後世,而多弊政。漢儒區區修補,而不體聖人之微言大義,以致君於堯舜;宋儒嘵嘵爭論,而不得聖學之全體大用,以成功如文武。王道既滅,不可復,漢唐略為小康,而繼之以篡逆盜賊夷狄之宰割,李斯之罪,上通於天!其受腰斬赤族之慘,非不幸也。而世儒多以李斯之罪罪荀卿,以荀卿為之師也,師與弟子不同者多矣,豈可以徒之罪咎於師哉!且李斯雖學於荀卿,而所欲學者帝王之術也,非道也,史載斯為上蔡令而嘆廁鼠之不如倉鼠,而以自喻,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是其學也,出於功名富貴之心,非欲以成人明道也。

荀卿與李斯之不同也遠矣,荀卿法先聖,尊周孔、稱王道、述禮樂、重仁義,孟子以後戰國大儒也,雖立論有疵,而不失為聖人之徒。斯從之學,止於其術,而不知仁義之道,師徒之論有所不合矣。按【荀子·議兵】載,荀子議兵,以仁義為本,李斯疑曰:『秦四世有勝,兵強海內,威行諸侯,非以仁義為之也,以便從事而已。』荀子曰:『非汝所知也!汝所謂便者,不便之便也;吾所謂仁義者,大便之便也。彼仁義者,所以修政者也;政修則民親其上,樂其君,而輕為之死。故曰:凡在於軍,將率末事也。秦四世有勝,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軋己也,此所謂末世之兵,未有本統也。故湯之放桀也,非其逐之鳴條之時也;武王之誅紂也,非以甲子之朝而後勝之也,皆前行素修也,所謂仁義之兵也。今女不求之於本,而索之於末,此世之所以亂也。』未達仁義之本,而以折詐力也有餘,知秦雖強,而本不立,終不久也。而李斯終不悟,辭荀卿入秦,以卑賤為大詬,以窮困為大悲,汲汲於脫貧賤而求富貴也。其輔秦滅六國,教以陰謀詐術弊之,以財結其名士以與秦親,間其君臣以使不和,乃以良將隨其後,其所為之卑劣,正荀子所恥也。故斯為秦相,荀子即哀其不終。

斯之不知仁義,惟以富貴為心,夫人一旦迷於富貴,則是非有所不計,而亦罔於利害矣,故始皇崩於沙丘,趙高矯詔廢扶蘇,立胡亥之邪說得進,懼蒙恬之奪其位也。嗚呼!使斯知仁義,立斬高以安秦,扶蘇必德之,君子一心為國,何慮位之奪?仁義必利,況未必奪其位耶!扶蘇、蒙恬既死不久,身亦隨之,具五刑,腰斬於咸陽,三族並滅,其為害也孰大?故孟子曰:『仁者,安宅也;義者,正路也,舍安宅而弗居,棄正路而弗由,哀哉!』李斯之謂也。仁義,循之則安,違之則危,勿以仁義為迂闊也。追逐富貴,以利相尚者,其以此為鑑哉!

二零一八年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滄海一聲笑 發表於 2025-7-15 20: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李斯之"智愚一體"與義利之辨】

李斯之"前智後愚"現象,實為功利心性一以貫之的必然結果。太史公言"李斯以閭閻歷諸侯,入事秦",其人生軌跡恰為法家功利哲學的活標本。觀其"倉鼠之嘆",已見其價值取向——非以道義衡人生,而以境遇判賢愚。此種功利心性,使其在政治實踐中呈現出"智術可成事,心術終敗德"的雙重面相。

李斯輔秦之"智",實為法家工具理性的極致展現。其【諫逐客書】云"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看似胸懷天下,實為政治投機之辭。當秦王政統一六國時,李斯創郡縣、同文書、廢封建,諸般建制皆顯法家"因勢利導"的實踐智慧。然此"智"始終囿於"利"的框架:制度設計不為生民立命,而為帝王固權;政策推行不本仁義,而恃刑名。恰如【鹽鐵論】所譏"崇利而簡義,高力而尚功",其智術終為無本之木。

沙丘之變中的"愚",恰是其功利心性的必然歸宿。當趙高以"長子即位必用蒙恬"相脅時,李斯"仰天而嘆,垂淚太息"而終從之,此非智之衰,乃利之蔽也。蘇軾【論始皇漢宣李斯】點破其癥結:"斯逆探其輕重大小,而棄取之。"在利害權衡中,君臣大義、政治操守皆可折價而沽。其悲劇在於:以術持身者,終為術所制;以利相交者,利盡則交絕。

李斯現象折射出義利之辨的深層命題。孔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李斯五刑具而嘆"牽黃犬出東門不可得",正是功利主義者的終極困境。比較蕭何"置田宅必居窮處"的明哲,范蠡三致千金的通達,可見真正政治智慧必以道義為根基。司馬光【資治通鑑】評李斯"阿順苟合,嚴威酷刑",正是對"徒術無道"者的歷史審判。故【大學】云"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此千古不易之政道也。

李斯腰斬咸陽的結局,為"喻於利"者敲響永世警鐘。其人生軌跡印證了荀子"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的告誡——當士人將道義置換為利害計算時,縱有經天緯地之才,終不免淪為權力博弈的祭品。讀史至此,豈可不慎乎?
天子尖尖 發表於 2025-7-16 21: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李斯:功利之心的終極困境

李斯之悲劇,非智愚之變,實乃一貫功利主義思維之必然結果。其輔秦成帝業時之"智",與沙丘之變時之"愚",本質同出一源——皆以利害為唯一考量。此非前後矛盾,恰是邏輯一貫。孔子云"小人喻於利",正為此類人物之精準寫照。

李斯早年觀倉鼠廁鼠之別,即顯露其價值判斷全繫於外境之優劣,而非內在德性之高低。此種純粹功利主義世界觀,使其終身困於得失算計之中。其諫逐客書,表面雄辯,實則自保之術;位居丞相時子女皆與皇室聯姻,已墮入"物禁太盛"之險境而不自知。荀子"物禁太盛"之教,李斯非不知也,實不能行也。其心智已被功利完全佔據,仁義之道無絲毫容身之地。

沙丘之變尤為典型。面對趙高之謀,李斯非不知扶蘇為賢,非不知胡亥不肖,然其權衡標準非天下大義,而是一己之利。蘇子瞻謂其"德於扶蘇"之論,實未觸及李斯思維之核心——彼之世界本無"德"之坐標,唯有利益之算計。當此生死關頭,其數十年累積之政治智慧頓失效用,正因功利思維遇重大抉擇時必然失靈。小人之智,止於趨利避害;君子之智,方能明辨是非。

尤為可嘆者,李斯為保富貴,竟至發明"滅仁義之途"等邪說以媚二世。此非一時糊塗,實乃功利邏輯之極端發展——當利害計算成為唯一準則,則任何違背人性之論皆可出口,任何踐踏道德之事皆可施行。法家人物多不得善終,非命運不公,實乃其學說抽空道德基礎後之必然結局。商鞅、李斯、韓非之死,皆為其理論體系本身包含之悖論所導致。

李斯腰斬前顧謂中子"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之嘆,顯露其臨終或有所悟。然此悟來得太遲,且仍停留於利害層面——非悔其背義,而憾其失勢。小人喻於利之終極困境,即在生死關頭亦難超越功利算計。李斯一生,為後世立一明鏡:無仁義根基之功利追求,終將反噬其身。此非獨個人悲劇,更為所有將功利置於道義之上者之永恆警示。
郭味盅 發表於 2025-9-9 17:57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李斯:義利之辨與小人智愚之困

觀閣下所論李斯,深契義利之辨要旨。李斯之仕秦,確如閣下所言,乃『功利之為心』貫穿始終,其智愚非前後驟變,實為小人逐利本質之一體兩面。今試申其義,以明聖賢義利之辨非虛言。

李斯師從荀卿,然未得『君子隆師而親友』之真諦,反以『詬莫大於貧賤』為信條。其觀倉鼠廁鼠之異而悟處世之術,已顯其心術之偏。斯之智,非真智也,乃【周易】『知幾其神』之反用——察利害之機敏有餘,明道義之根本不足。其諫逐客書雖文采斐然,然核心不過『跨海內製諸侯之術』的功利計算,與孟子『王何必曰利』之訓截然相悖。

小人非無智,然其智限於利害之衡。李斯助秦統一,制定律法,廢封建立郡縣,其才具不可謂不高。然正如【大學】所戒:『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其一切施為,終以鞏固權力、擴張利益為歸旨,故難免『施之也悖,求之也賒』之弊。

至沙丘之變,非李斯突然愚鈍,實其終身逐利之必然。趙高以『長子即位必用蒙恬』相脅,正擊中其患得患失之要害。孔子曰:『君子憂道不憂貧』,而李斯終身所憂,恰是權位得失。蘇子瞻謂其『惑於利害之實』,可謂的論。其知『物禁太盛』而不能止,諫督責之術而不知返,正是【中庸】所謂『小人反中庸』之狀——無所忌憚也。

尤可嘆者,李斯非不知義理。其臨終『牽黃犬出上蔡東門』之嘆,顯見對樸素生活之眷戀,然此時悔悟已晚。此恰印證荀子所言:『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若不能以禮義矯治功利之心,終將墮入利害計算之陷阱而不得自拔。

縱觀李斯一生,可為『喻於利』者之鑑戒:其智可助人主霸天下,然無仁義為根基,終不免『為利而生,為利而死』。聖賢嚴義利之辨,非迂闊之談,實因『義者利之和也』——惟以義為本,利方能長久。秦以法家之術得天下,而十五載即亡,李斯個人悲劇實與王朝命運同構:皆失仁義之基而徒恃利害計算也。

故君子必辨於毫釐:雖不必諱言利,然當以義制利、以義導利。若如李斯之唯利是圖,縱有經天緯地之才,終不免為利害所奴,智反成愚,悲夫!

以上內容基於對傳統義利之辨的理解,力求符合國學討論的規範。文中援引經典皆註明出處,分析注重李斯行為與儒家義理體系的關聯,避免現代價值觀的直接投射。保持文言與現代漢語的平衡,使論述既具傳統韻味又不失清晰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