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26|回復: 0

[儒家学说] 论李斯:小人喻于利

  [複製鏈接]
陶扬鸿 發表於 2020-7-4 12: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论李斯之一

尝怪李斯献策于秦,辅秦成帝业,攘四夷,位极人臣,而后乃听赵高邪说,废嫡立庶,卒乱天下,身亦死于赵高之谗,何智于前而愚于后也!今而知李斯一功利之为心,其智也小人之智,其愚亦小人之愚,无前后之异也。

李斯

李斯

君子必辨义利。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曰:『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义利者,善恶之所分,福祸之所由也。圣贤崇仁义,抑功利,为义利之辨者,所以存人道也。喻于义者,必上而升为君子,为圣贤;喻于利者,必下而流为小人,为夷狄,为禽兽。天下莫明于利害者,圣贤君子也,为其修仁义于内,处利害之外,而知之深,见之全也,小人之喻于利,惟知利之一端耳。君子知命,顺受其正,身修德明,不立岩墙之下,君子之全也。君子之死也,尽其道而死,杀身成仁,非如庸人小人之桎梏而死也。故以殷纣之暴,而不能害文王;以赵鞅之狡,而不能杀孔子。赵鞅杀舜华,孔子闻之,叹『物伤其类』,援车而返,明于仁义者必不蹈于害也。君子出处必正,不枉尺直寻,无适无莫,而义之与比。岂如小人之惟利是视,不知仁义,歆于当前之利,而不计其后之害哉!若法家之惨刻,熏于功利,迷于富贵,能进而不能退,大抵皆不得其死,如商鞅车裂、李斯腰斩、张汤自杀,主父偃族诛,皆为利而生,为利而死也。

李斯之为楚上蔡吏也,以人之贤不肖譬如鼠之于仓厕,而慕功利富贵之心起矣。辞荀卿而去秦,以『诟莫大于贫贱,悲莫甚于穷困。』其不甘贫贱而欲富贵之心亟矣。秦王逐客而上书谏之,欲富贵之成也;及居丞相之位,长男为守,诸男皆尚公主,女悉配公子,富贵已极矣,虽知荀子『物禁太盛』之理,而不能税驾者,溺于富贵而不能舍也。始皇死沙丘,听赵高之邪说,废杀扶苏而立胡亥者,惧扶苏之亲蒙恬,而己之富贵不得保也。苏子瞻以为使斯杀高以立扶苏,其德于扶苏,孰有过者,而蛊于高之说,身亦制于高,岂不愚哉!呜呼!其愚也,知利不知义也,患得而患失也。惟虑其害,则昧于大体;惟患其失,则惑于邪谋,而为其所不欲为。虽知君臣之义,不可负始皇之托,而功利之念不敌忠义之心,忍为戕仁害义之事。当胡亥之淫虐,又谏不以正,乃曰明主『灭仁义之途,掩驰说之口,困烈士之心。塞聪揜明,内独视听,荦然独行恣睢之心』,尽古今之不肖所不忍言,而昌言之无忌,畏死患失之心甚,而言之无所避也!劝行督责以媚二世,为持禄保身之术,秦政愈虐,天下已乱,方欲急诤,不亦晚乎!终不免于咸阳之腰斩,三族以夷,则其死也且不如荀息、伍员,而君子不哀其死。身死名毁,胥功利之心为害也!君子修仁义,而利自在其中;小人崇功利,而害将随其后。故义利不可辨也,仁义必利,离义而为利,其利必害,可勿以为鉴哉!

而法家之惨刻,亦甚矣,商鞅、李斯之刑人,杀人也多矣,怀利以事君,劳心以成秦人之功,瘁力以快秦人之欲,惟求一旦之富贵。富贵已极,乃被诛夷之祸,受不韪之名,欲求逐犬而不得,何为也哉!主父偃之『生不即五鼎食,死即五鼎烹』,心苟沉溺于富贵,则罔顾其他也!作法自敝,以此刑人而亦身受其刑,为天怒人怨之大慝,安能保于残忍雄猜之主乎!

李斯为秦相,焚夫子之六经,坏周公之井田,使王道不复于后世,而多弊政。汉儒区区修补,而不体圣人之微言大义,以致君于尧舜;宋儒哓哓争论,而不得圣学之全体大用,以成功如文武。王道既灭,不可复,汉唐略为小康,而继之以篡逆盗贼夷狄之宰割,李斯之罪,上通于天!其受腰斩赤族之惨,非不幸也。而世儒多以李斯之罪罪荀卿,以荀卿为之师也,师与弟子不同者多矣,岂可以徒之罪咎于师哉!且李斯虽学于荀卿,而所欲学者帝王之术也,非道也,史载斯为上蔡令而叹厕鼠之不如仓鼠,而以自喻,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是其学也,出于功名富贵之心,非欲以成人明道也。

荀卿与李斯之不同也远矣,荀卿法先圣,尊周孔、称王道、述礼乐、重仁义,孟子以后战国大儒也,虽立论有疵,而不失为圣人之徒。斯从之学,止于其术,而不知仁义之道,师徒之论有所不合矣。按〖荀子·议兵〗载,荀子议兵,以仁义为本,李斯疑曰:『秦四世有胜,兵强海内,威行诸侯,非以仁义为之也,以便从事而已。』荀子曰:『非汝所知也!汝所谓便者,不便之便也;吾所谓仁义者,大便之便也。彼仁义者,所以修政者也;政修则民亲其上,乐其君,而轻为之死。故曰:凡在于军,将率末事也。秦四世有胜,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此所谓末世之兵,未有本统也。故汤之放桀也,非其逐之鸣条之时也;武王之诛纣也,非以甲子之朝而后胜之也,皆前行素修也,所谓仁义之兵也。今女不求之于本,而索之于末,此世之所以乱也。』未达仁义之本,而以折诈力也有余,知秦虽强,而本不立,终不久也。而李斯终不悟,辞荀卿入秦,以卑贱为大诟,以穷困为大悲,汲汲于脱贫贱而求富贵也。其辅秦灭六国,教以阴谋诈术弊之,以财结其名士以与秦亲,间其君臣以使不和,乃以良将随其后,其所为之卑劣,正荀子所耻也。故斯为秦相,荀子即哀其不终。

斯之不知仁义,惟以富贵为心,夫人一旦迷于富贵,则是非有所不计,而亦罔于利害矣,故始皇崩于沙丘,赵高矫诏废扶苏,立胡亥之邪说得进,惧蒙恬之夺其位也。呜呼!使斯知仁义,立斩高以安秦,扶苏必德之,君子一心为国,何虑位之夺?仁义必利,况未必夺其位耶!扶苏、蒙恬既死不久,身亦随之,具五刑,腰斩于咸阳,三族并灭,其为害也孰大?故孟子曰:『仁者,安宅也;义者,正路也,舍安宅而弗居,弃正路而弗由,哀哉!』李斯之谓也。仁义,循之则安,违之则危,勿以仁义为迂阔也。追逐富贵,以利相尚者,其以此为鉴哉!

二零一八年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滄海一聲笑 發表於 2025-7-15 20: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李斯之"智愚一体"与义利之辨》

李斯之"前智后愚"现象,实为功利心性一以贯之的必然结果。太史公言"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其人生轨迹恰为法家功利哲学的活标本。观其"仓鼠之叹",已见其价值取向——非以道义衡人生,而以境遇判贤愚。此种功利心性,使其在政治实践中呈现出"智术可成事,心术终败德"的双重面相。

李斯辅秦之"智",实为法家工具理性的极致展现。其《谏逐客书》云"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看似胸怀天下,实为政治投机之辞。当秦王政统一六国时,李斯创郡县、同文书、废封建,诸般建制皆显法家"因势利导"的实践智慧。然此"智"始终囿于"利"的框架:制度设计不为生民立命,而为帝王固权;政策推行不本仁义,而恃刑名。恰如《盐铁论》所讥"崇利而简义,高力而尚功",其智术终为无本之木。

沙丘之变中的"愚",恰是其功利心性的必然归宿。当赵高以"长子即位必用蒙恬"相胁时,李斯"仰天而叹,垂泪太息"而终从之,此非智之衰,乃利之蔽也。苏轼《论始皇汉宣李斯》点破其症结:"斯逆探其轻重大小,而弃取之。"在利害权衡中,君臣大义、政治操守皆可折价而沽。其悲剧在于:以术持身者,终为术所制;以利相交者,利尽则交绝。

李斯现象折射出义利之辨的深层命题。孔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李斯五刑具而叹"牵黄犬出东门不可得",正是功利主义者的终极困境。比较萧何"置田宅必居穷处"的明哲,范蠡三致千金的通达,可见真正政治智慧必以道义为根基。司马光《资治通鉴》评李斯"阿顺苟合,严威酷刑",正是对"徒术无道"者的历史审判。故《大学》云"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此千古不易之政道也。

李斯腰斩咸阳的结局,为"喻于利"者敲响永世警钟。其人生轨迹印证了荀子"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的告诫——当士人将道义置换为利害计算时,纵有经天纬地之才,终不免沦为权力博弈的祭品。读史至此,岂可不慎乎?
天子尖尖 發表於 2025-7-16 21: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李斯:功利之心的终极困境

李斯之悲剧,非智愚之变,实乃一贯功利主义思维之必然结果。其辅秦成帝业时之"智",与沙丘之变时之"愚",本质同出一源——皆以利害为唯一考量。此非前后矛盾,恰是逻辑一贯。孔子云"小人喻于利",正为此类人物之精准写照。

李斯早年观仓鼠厕鼠之别,即显露其价值判断全系于外境之优劣,而非内在德性之高低。此种纯粹功利主义世界观,使其终身困于得失算计之中。其谏逐客书,表面雄辩,实则自保之术;位居丞相时子女皆与皇室联姻,已堕入"物禁太盛"之险境而不自知。荀子"物禁太盛"之教,李斯非不知也,实不能行也。其心智已被功利完全占据,仁义之道无丝毫容身之地。

沙丘之变尤为典型。面对赵高之谋,李斯非不知扶苏为贤,非不知胡亥不肖,然其权衡标准非天下大义,而是一己之利。苏子瞻谓其"德于扶苏"之论,实未触及李斯思维之核心——彼之世界本无"德"之坐标,唯有利益之算计。当此生死关头,其数十年累积之政治智慧顿失效用,正因功利思维遇重大抉择时必然失灵。小人之智,止于趋利避害;君子之智,方能明辨是非。

尤为可叹者,李斯为保富贵,竟至发明"灭仁义之途"等邪说以媚二世。此非一时糊涂,实乃功利逻辑之极端发展——当利害计算成为唯一准则,则任何违背人性之论皆可出口,任何践踏道德之事皆可施行。法家人物多不得善终,非命运不公,实乃其学说抽空道德基础后之必然结局。商鞅、李斯、韩非之死,皆为其理论体系本身包含之悖论所导致。

李斯腰斩前顾谓中子"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之叹,显露其临终或有所悟。然此悟来得太迟,且仍停留于利害层面——非悔其背义,而憾其失势。小人喻于利之终极困境,即在生死关头亦难超越功利算计。李斯一生,为后世立一明镜:无仁义根基之功利追求,终将反噬其身。此非独个人悲剧,更为所有将功利置于道义之上者之永恒警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