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28|回复: 2

[医药临床] 抑郁症吃什么药?当然是中药!两则名医验方医案请参考

  [复制链接]
+
悦读中医 发表于 2020-7-3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导读

心情抑郁,情绪不能,对事物丧失兴趣……这些皆可见于郁病。近年来,郁病发生率越来越高,大家对这一病证的关注度提高,对它有了一定的了解。如何帮助抑郁患者摆脱抑郁?赵德喜、金曦两大名医这样做。

赵德喜医案

姜某,女,47岁,教师。2010年7月3日,因“情绪低落1个月,加重1周”就诊。患者于1个月前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术,术后出现精神不振,情绪低落,于某医院就诊,诊断为“抑郁状态、失眠”,给予路优泰、安定等药对症治疗,疗效欠佳。近1周患者上述症状加重。现症:心烦,无趣,少语,不爱活动,睡眠差,易醒,每日睡眠时间3~4小时,伴有多汗,胸脘满闷,嗳气频作,胁肋胀痛,痛无定处,恶心,纳差,大便不调。舌体胖大,质暗,苔黄腻,脉弦。抑郁自评量表(SDS)52分。

eff6b7f050c2a6e107705875756cb6a9.jpg

中医诊断:郁病(肝气郁结)。

西医诊断:抑郁状态。

治则治法:疏肝解郁,祛瘀化痰。

方药:柴胡25g,川芎10g,当归15g,鸡血藤15g,生龙骨20g(先煎),生牡蛎20g(先煎),桂枝15g,半夏10g,夏枯草20g,姜黄10g,青礞石20g,炙甘草10g。14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自述情绪低落症状减轻,时有胸闷,痰多,口干,大便干,饮食尚可,睡眠好转。舌体胖大,质暗,苔白腻,脉弦略沉。前方的基础上加茯苓、红参,以健脾利湿化痰。

柴胡25g,川芎10g,当归15g,鸡血藤15g,生龙骨20g(先煎),生牡蛎20g(先煎),桂枝15g,半夏10g,夏枯草20g,姜黄10g,青礞石20g,炙甘草10g,茯苓100g,红参10g。14剂,水煎服。

三诊:患者胸部满闷、痰多、口干症状基本消失,偶有头部两侧近太阳穴处疼痛,并伴有头重昏沉之感,饮食及睡眠尚可,大便正常。舌体胖大,质暗,苔白,脉弦。前方基础上加补脾益气,养阴润燥,缓急止痛之品。

柴胡25g,当归20g,鸡血藤15g,姜黄10g,生龙骨20g(先煎),生牡蛎20g(先煎),白芍20g,玉竹20g,生山药50g,桂枝15g,半夏10g,夏枯草20g,青礞石20g,炙甘草10g。14剂,水煎服。

治疗效果:患者自觉精神状态良好,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夜寐尚可,饮食及二便正常。胸闷、痰多、口干、自汗盗汗等症状均已消失。舌质红润,苔白,脉弦。SDS评分35分。

按语:郁病症状多端,但以情绪低落为核心症状,多见早醒,晨起时情绪低落严重,正是少阳不升所致,其郁滞不惟在肝,更在于胆,所以,导师以小柴胡汤化裁治疗。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胆经,透泄少阳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半夏启少阳三焦之枢机,温中化痰,降逆止呕,引阳入阴,青礞石降火逐痰,二者合用,共奏降逆化痰之功。当归、川芎、鸡血藤、姜黄行气活血祛瘀。生龙骨、生牡蛎二药,入阴摄魂,重镇安神。夏枯草清肝泄热,与半夏合用寒温并用,相辅相成。桂枝取其疏肝之用。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祛瘀化痰之效。

就本病而论,肝胆郁滞是病机之关键,但在气滞之外,尚有痰瘀,系肝胆郁滞,横克脾土,脾虚运化不及,水谷不化精微而为痰浊,积久化热而成痰热;肝气郁结,血行不畅则血瘀。痰、瘀均是本病的常见证候,而痰热者尤多,导师常讲,痰与热合,如同以油入面,最难分解,而青礞石具降火逐痰之性,善治顽痰怪症,老痰结聚,故凡见此证,常以青礞石治之,取礞石滚痰丸之意。二诊加茯苓、红参,是用其健脾利湿化痰,与疏肝理气之药同用以标本同治。三诊时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偶有头部两侧近太阳穴处疼痛,并伴有头重昏沉之感,故配伍白芍以缓急止痛,且白芍与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并可制约肝胆之火上炎;因该患服药已月余,为防止活血过重,耗伤阴液,故减活血化瘀理气之川芎,加玉竹、山药以养阴健脾。服药半月后,患者诸症均消失。

南红梅医案

赵某,女,32岁。因情绪低落5个月,加重1个月,于2017年2月15日就诊。患者缘于5个月前生产后出现情绪低落,烦闷不安,对事物丧失兴趣,注意力及自信心降低,体重下降,当时未予特殊诊治。1个月前,患者上述症状加重,时有轻生念头。现症:情绪低落,烦闷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体重下降,胸闷,善太息,时有轻生念头,记忆力减退,纳差,眠差,入睡困难,夜梦多,小便尚可,大便干。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弦数。SDS 56分,SAS 45分,HAMD总分为33分。

中医诊断:郁病(肝气郁滞)。

西医诊断:抑郁状态,焦虑状态。

治则治法:疏肝解郁,理气和中。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味。

柴胡20g,香附20g,川芎20g,陈皮20g,枳壳20g,白芍20g,合欢花20g,酸枣仁30g,茯神20g,琥珀粉7.5g(单包冲服),柏子仁20g,远志20g,炙甘草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情绪低落略有减轻,胸闷稍有减轻,但仍有善太息,时有胸胁胀痛,痛无定处,入睡时间较前缩短,多梦,纳差,小便尚可,大便干。舌淡,苔薄白,脉弦。上方加郁金20g、佛手15g、首乌藤5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三诊:情绪低落明显改善,胸闷善太息较前好转,胸胁胀痛较前减轻,无轻生念头,睡眠良好,食欲尚可,时有食后腹胀,小便尚可,大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脉弦。复查SDS 48分,SAS 41分,HAMD总分为25分。上方去琥珀粉,将首乌藤改为30g,加神曲20g、麦芽2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治疗效果:二诊患者症状较前改善,情绪低落、胸闷改善明显,夜间入睡时间较前明显缩短,仍时有善太息、时有胸胁胀痛,三诊后症状基本好转,仅遗留饮食后时有腹胀,继续调整中药汤剂。

跟着医案学名医治病奥秘——

按语:该患者由于生产出现以上诸症,究其原因乃肝失疏泄之职,条达之性被遏而致。肝失调畅,肝气郁结,故胸闷善太息,时有轻生念头,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气郁化火,郁火扰心,心神不安,故烦闷不安,眠差,入睡困难,夜梦多;肝郁化火生热,横逆乘土,脾胃无力化生水谷精微荣养四肢,故体重下降;郁火阻滞于大肠,故大便干。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弦数,为肝气郁滞之象。方选用柴胡疏肝散,本方是在《伤寒论》四逆散的基础上加陈皮、香附、川芎而成。其中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香附理气疏肝,助柴胡以解肝郁,川芎行气活血而止痛,助柴胡以解肝经之郁滞,二药相合,增其行气止痛之功,共为臣药;陈皮、枳壳理气行滞,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合欢花舒郁理气、安神活络,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茯神健脾宁心,琥珀粉镇惊安神,远志安神益智,共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理气畅中之功。

二诊,肝气得以疏泄、气机得以调达,诸症减轻,但仍时有善太息、时有胸胁胀痛,夜梦多,故加郁金、佛手疏肝理气,首乌藤养心安神。三诊,患者诸症均明显好转,睡眠实,夜梦少,仅遗留食后腹胀,故方中去琥珀粉,减少首乌藤用量,酌加神曲、麦芽消食化滞,并嘱咐患者尽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刺激造成病情反复或波动。

q985065752 发表于 2025-6-5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肝论治郁病之临证思辨——析赵德喜教授验方案例》

郁病之治,当溯本于《内经》"木郁达之"之旨。观赵师此案,患者术后情志不遂,诸症纷纭,实为肝失疏泄、痰瘀互结之典型。案中脉证合参,舌体胖大而质暗,苔见黄腻,脉弦而劲,此非单纯气郁,实乃肝郁乘脾、痰热内扰之候。赵师以柴胡疏肝散为底方而匠心化裁,深得"治郁先调气,气行郁自开"之三昧。

方中柴胡用至25克为君,非徒取疏肝之效,更寓"大气旋转,则郁自解"(张锡纯语)之妙。配伍生龙牡各20克,取法仲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意,既镇浮越之阳,又敛汗固阴。尤妙在夏枯草与半夏为对,既应"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阳而长"(《冷庐医话》)之昼夜交替之理,又成化痰散结之妙用。青礞石之选,乃针对痰热胶结之病机,此药质重沉坠,能"化老痰顽痰"(《本草备要》),足见用药之精准。

二诊见苔转白腻而脉沉,此痰湿未化而脾气已虚,故加茯苓100克健脾渗湿,红参10克益气扶正,正合"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之训。三诊头痛如裹,乃加玉竹、山药等柔润之品,既防燥药伤阴,又合"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素问·脏气法时论》)之旨。全案治疗次第分明:首诊重在疏泄,二诊兼顾运脾,三诊佐以润养,暗合"郁病初起在经主气,久则入络兼血,终必及肾"的传变规律。

此案启示有三:其一,郁病治肝当分层次,气郁阶段宜辛散,痰瘀阶段需开泄,久病则须柔养;其二,调肝必佐和胃,本案始终用半夏、姜黄等药,深得"肝胃同治"之要;其三,郁病用药贵在灵动,赵师三诊方药虽主症相同,然随证加减,如兵法之"阵势变化",此即《医宗必读》所谓"用药如用兵"之真谛。

今人治郁,或偏执疏肝,或滥用滋补。赵师此案示人:郁病之治,当以调畅气机为纲,兼顾痰瘀虚实,方得古人"疏其血气,令其调达"(《素问·至真要大论》)之奥义。学者若能参透此案用药法度,则于郁病辨治思过半矣。
+
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25-7-23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郁病证治与名医验方之精要》

郁病之治,当溯本求源。《素问·举痛论》言"百病生于气",赵德喜先生此案深得经旨。患者术后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而化火,炼液为痰,终成气郁、痰凝、血瘀交织之候。案中用药暗合"木郁达之"之要义,其组方之妙,尤值后学玩味。

首诊方以柴胡为君,用量达25克,取其"疏肝解郁,宣畅气血"之功,合《本草正义》"柴胡主治,止有二层"之论。生龙骨、牡蛎同用,既镇惊安神,又化痰软坚,实取仲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之意而化裁。夏枯草与半夏配伍,既应"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阳而长"之古法,又暗合"交通阴阳"之妙,对改善睡眠尤为切要。青礞石之用,则针对痰热胶结之病机,此即朱丹溪"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达"之变通。

二诊增入茯苓100克、红参10克,深谙"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之训。茯苓用量独重,既合《本经》"主胸胁逆气"之效,又取"治痰必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之理。红参补气而不滞气,与疏肝药同用,恰如张锡纯所言"补正即所以逐邪"。

三诊转以白芍、玉竹柔肝养阴,生山药健脾益肾,体现"郁久必伤阴血"的辨治规律。尤妙在保留姜黄、鸡血藤等活血之品,示人"久郁必有瘀"的临证要点。全案始终以疏肝为主线,兼调气血痰湿,终使阴阳调和,诸症悉平。

此案启示有三:其一,郁病治疗当遵"疏其血气,令其调达"原则;其二,组方需把握"动静相宜,补泻得当"之法度;其三,辨证须明察"脏腑相关,标本缓急"之机变。现代临床常见执疏肝解郁一端而忽视化痰祛瘀者,或专事镇静安神而失于调理气机者,皆未得郁病治疗之三昧。赵氏此方虽为个案,然其辨证思路与组方法度,实可为郁病治疗之范式。学者当于此等处细加揣摩,勿徒记方药而已。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