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93|回復: 1

[医药临床] 改制小陷胸汤

[複製鏈接]
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11-14 08: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陶汉华,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师从山东中医药大学建校『九老』之刘献琳教授,从医40余年,主要研究张仲景学术思想及中医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规律,主编〖金匮要略研读心悟〗〖刘献琳学术经验辑要〗〖中医内科临证诊疗备要〗〖中医病因病机学〗〖金匮要略与现代应用〗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持并完成国家及山东省自然基金课题多项,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2项。

组成:瓜蒌10克,黄芩10克,清半夏10克,枇杷叶10克,炒杏仁10克,白花蛇舌草15克,浙贝母10克,桑白皮10克,薏苡仁20克,赤芍10克,百部10克,生甘草6克。

用法:1.加水没过药面1指,浸泡1小时,武火煎煮,开锅后小火煮10分钟,倒出药液,再依上法二煎,混合两次药液煎熬5~10分钟,视患者情况浓缩药液,早、晚饭后服用。

2.上药,打碎成细粉,加水泛丸,制丸如绿豆大小,服法1日3次,1次5克(约1矿泉水瓶盖药量),早中晚饭后服用。

功效:理气散结,清热解毒。

主治:肺癌、肺脓肿、肺结核、肺结节病等多种肺部占位性病变。辨证属气郁阻肺,热毒聚肺。以咳嗽、咯痰、痰血、咯血、胸闷、胸痛、喘憋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脉弦、弦数或弦细,苔黄、薄黄或薄白者。

方解:肺癌、肺脓肿、肺结核等肺部占位性病,在中医学上可参考『肺积』『胸痛』『咳嗽』『咯血』等进行论治。肺为娇脏,宣降失司,气机不利,变生痰瘀,结成积聚。〖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载:『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小陷胸汤由黄连、半夏、瓜蒌三味组成。张仲景所言『心下』即胃也,黄连气薄味厚,入中焦胃腑最宜,黄芩气浓味薄,入上焦肺脏尤胜。李东垣云:『(黄芩)中枯而飘者,泻肺火,消痰利气。』陶汉华以黄芩易黄连,即取其入肺清利的功效。方中黄芩、半夏、瓜蒌为君药,理肺气,散壅滞,消结聚。枇杷叶、炒杏仁、薏苡仁为臣药,微辛以开之,微苦以降之,辛开苦降,宣降并用。其中薏苡仁亦具培土生金之用,临证炒制后可芳香醒脾。桑白皮、白花蛇舌草、浙贝母、百部清热解毒,润肺散结。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百部为抗结核专药,浙贝母、白花蛇舌草有抑瘤抗癌作用。赤芍活血化瘀。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培中益气。

临证加减:改制小陷胸汤加减化裁,既有中医辨证思维,又加入了西医的诊察和认识。临床针对肺癌患者,无论是现代医学诊断鳞状细胞癌、腺癌、腺鳞癌、大细胞癌、转移性肺癌,均依据中医理论,辨证用方。针对肺脏生理病理特性及肺癌的病因病机学特点,结合热毒壅肺证的特点,常将改制小陷胸汤与七白清肺饮(桑白皮10克,白花蛇舌草15克,白英10克,白及10克,白参10克,白蔹10克,白前15克)合用,取大方复法之意,理气散结,清热解毒,补虚扶正。咳嗽声怯,乏力倦怠,兼气虚者,加党参15克、黄芪20克、茯苓10克、炒白术15克、五味子6克;纳呆食少,加草豆蔻10克、炒莱菔子10克;兼气阴两虚者,加玄参10克、沙参15克、党参15克(或西洋参15克);咳嗽气逆,肺气不利,加前胡10克、紫菀10克、桔梗10克或与止嗽散合方;声音嘶哑,发音不利,加桔梗10克、玄参10克;胸闷灼热,影像学显示肺部炎症较重,加败酱草10克、鱼腥草20克;热毒壅盛较重者,在半枝莲10克、蚤休10克、山慈姑10克之中,择2~3味加入;痰浊壅盛,口吐痰涎,加化痰药橘红10克,痰黏黄少,加葶苈子10克、麦冬10克、竹茹10克;痰中带血,加白及15克、仙鹤草15克、茜草10克;若为热灼肺络,伤及血分,与丹芍二地汤合方;胸腔积水,遵仲景『血不利则为水』,酌加活血利水之品,益母草15克、泽兰15克。肺癌骨转移,局部疼痛者,加川芎10克,并视疼痛部位用药,如腰部疼痛加杜仲10克、续断10克。(郭志军 肖长国 姚鹏宇整理)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oppyz 發表於 2025-5-4 21:3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陶汉华改制小陷胸汤之经方衍化与肺系癥积辨治要义》

陶汉华教授改制小陷胸汤,乃深得仲景心法而善通变者。此方以《伤寒论》小陷胸汤为基,易黄连为黄芩,佐入宣肺解毒之品,实为经方现代化用之典范。今就其学术源流、方义精微及临证价值析论如下:

一、经方衍化之理法渊源
小陷胸汤原治痰热结于心下(胃脘),仲景以黄连泻心火,半夏开痰结,瓜蒌润燥散结。陶师移治肺系癥积,取黄芩代黄连,深合《医学启源》"黄芩泻肺火"之旨。考黄芩中枯者名"片芩",专入肺经,与黄连之厚肠胃者异趣。此一变法,既承仲景苦降辛开之制,又合肺脏生理特性,可谓"师古而不泥古"。

二、组方配伍之升降枢机
全方暗含"三焦气化"之妙:黄芩、桑白皮肃降肺气;杏仁、枇杷叶宣发肺郁;半夏、薏苡仁斡旋中焦。尤妙在薏苡仁炒用,既取《本草备要》"健脾益胃"之功,又合"培土生金"之理。更佐赤芍通血脉,浙贝消痰核,蛇舌草解热毒,构成"气-血-痰-毒"并治体系。其组方逻辑与《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防治思想一脉相承。

三、现代拓展之临证价值
方中百部抗痨、蛇舌草抑瘤,体现"病证结合"思路。值得注意的是,原方主治"脉浮滑"之阳证,而改制后兼容弦细脉象,扩展了虚实夹杂证候的适应范围。观其丸散并用之剂型设计,既存汤剂速效之利,又取丸剂缓图之功,颇合《神农本草经》"欲速用汤,稍缓用散,甚缓用丸"的古训。

此方于临床有三重启示:其一,经方加减须守"主病机对应"原则;其二,肺系癥积当重视"气机调畅"与"毒瘀并治";其三,现代药理与传统药性可互为补充。陶师此方,非惟一方一法之巧,实示人以"守正创新"之道,诚为当代经方应用的典范之作。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