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19|回复: 3

[医药临床] 清胃健脾汤治小儿厌食症

[复制链接]
+
中国中医药报 发表于 2019-9-13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笔者有幸跟随老中医孟宪兰(山东省济南市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济南市名老中医)学习,针对目前较多的小儿厌食症,孟老应用清胃健脾汤治疗效果好。清胃健脾汤的主方组成:陈皮6g,半夏5g, 黄连2g,白芍9g,竹茹6g,鸡内金9g,炒麦芽6g,太子参6g,连翘9g。临床可根据症状的不同进行调整。现介绍如下。

胃热脾虚证的病因:随着近几年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年轻父母及长辈对儿童娇生惯养严重,家长们追求“高营养、高蛋白”,孩子们喜欢“香甜可口”的美食,为满足“小皇帝”“小公主”的口福,“垃圾食品等”成为儿童们的最爱。由于小儿“脾常不足”,食欲不能自调,食物不知自制,随着多糖多油多脂肪等高热量食物的积累,胃热积滞,脾气虚弱,运化乏力,脾胃不和,食欲不振,儿童表现为:厌食、挑食、喜冷饮、大便干等。

应用指征:胃热证表现为舌苔中部厚腻,或黄厚,或胃脘胀满、手足心热、口中酸腐等症状。脾虚证表现为疲乏无力,面少光泽,大便时干时稀,舌质淡红,指纹淡滞等。尤其应重点观察小儿舌质、舌苔部位变化。

典型病例一

邢某,男,5岁,2019年11月5日初诊。因厌食1年就诊,每餐饭量较前少,无饥饿感,挑食,易腹泻,睡眠易醒,舌尖红,苔薄白,舌面散在红点。

诊断:(胃热脾虚型)厌食。

方药:陈皮6g,半夏5g, 黄连2g,白芍9g,竹茹6g,鸡内金9g,炒麦芽6g,太子参6g,连翘9g。14服,日1服,水煎服,每次50ml,每日2次。

2019年11月25日复诊:饮食较前增加,用药期间无腹泻,睡眠好转。

典型病例二

孙某,女,9岁,2019年11月19日初诊。因厌食伴大便干2年就诊,喜欢吃甜食油炸食品,每顿半碗饭,上体育课后依旧无饥饿感,大便干,费力,2天1次。查舌尖红,苔薄黄,脉弦滑。

诊断:(胃热脾虚型)厌食。

方药:陈皮6g,半夏5g, 黄连2g,白芍9g,竹茹6g,鸡内金9g,炒麦芽6g,太子参6g,连翘9g。10服,日1服,水煎服,每次50ml,每日2次。

2019年11月30日二诊:用药后饮食增加,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数。上方去蝉衣,加白术6g。继续服用10服。

2019年12月17日三诊:用药后饮食增多,放学后有饥饿感,每日可吃一碗饭,大便每日1次,便质正常,查舌质红,舌尖红,苔白厚,脉弦滑。上方去白芍,加忍冬藤10g,砂仁5g。告知痊愈。

按: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宜升,胃宜降,脾喜燥,胃喜润。”清胃健脾汤是孟老针对现代父母片面强调高营养,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食物,因小儿形体娇嫩,脾胃虚弱,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儿童出现胃热脾虚的症候,治疗上如过用寒凉药物则容易出现腹泻腹痛,加重脾虚的一系列症状,如果过用温热药物健脾,则可加重胃热的表现。清胃健脾汤既能清胃热,又能补脾虚,方中药物的选择精炼,君臣配伍恰当,临床验证疗效颇佳。(徐启锋)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罗卜花舞雨 发表于 2025-5-4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清胃健脾汤调治小儿厌食症之临证阐微》

小儿厌食症乃当今临床常见之疾,观孟宪兰先生所拟清胃健脾汤,深合"脾胃为后天之本"之经旨。此方融辛开苦降、健脾消滞之法于一炉,实得李东垣脾胃学说之精要,今试析其理法方药如次。

一、立方要旨与配伍精义
方中黄连、连翘为君,取其苦寒清胃热、解食积之郁火,暗合"热者寒之"之经义。太子参、炒麦芽为臣,一补脾虚,一助运化,恰应《小儿药证直诀》"脾主困"之论。佐以半夏、陈皮理气化痰,竹茹除烦和胃,鸡内金消积化滞,更以白芍柔肝和营,共成清而不峻、补而不滞之妙。尤值称道者,黄连用量仅2克,既避苦寒败胃之弊,又存清泻胃热之功,足见孟老用药之精当。

二、证候辨析与病机探微
所举两例患儿,虽同属胃热脾虚,然证候各有偏重。邢某舌尖红而苔薄白,乃胃热初萌而脾虚为主;孙某苔黄便干,显系胃热炽盛兼见腑气不通。孟老守方而不泥方,前者原方直进,后者三诊时随证加减:初诊保留全方,二诊加白术健运脾气,三诊易白芍为忍冬藤增清热之效,佐砂仁醒脾开胃,此正合"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训。

三、临证启示与现代意义
1. 舌诊为辨证关键:两案均详察舌象变化,盖小儿脉诊多难凭信,而舌苔厚薄、色质变化最可反映脾胃状态。孟老特别强调观察舌中部苔象,因此处属脾胃分野,厚腻则为积滞,黄浊则为热盛,此乃承袭钱乙"面上证"诊断之法。

2. 饮食调护不可偏废:案中提及患儿嗜食甜腻油炸之品,此现代养育之通弊。纵使药证相符,若饮食不节,终难痊愈。故治疗时当嘱家长配合食疗,可佐以山楂、山药等药食两用之品。

此方之设,非独治厌食一症,实为调理小儿脾胃之良方。现代小儿多营养过剩而运动不足,脾胃负担日重而功能日衰,孟老此方清补兼施、消导并用的思路,对当代儿童亚健康状态的调理颇具启发。然须注意,临床应用仍需辨证精确,若纯虚无实者,当去黄连加茯苓、白术;若积滞明显者,可酌加焦三仙。医者当知常达变,方不负先贤"随证治之"之训。
水亦寒 发表于 2025-7-15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胃健脾汤辨治小儿厌食症之胃热脾虚证刍议》

拜读孟宪兰先生临床经验分享,深感其组方精当、辨证入微。小儿厌食症乃当代儿科常见病,笔者试从国医理论角度,对此方证机理略陈管见。

一、病机探赜
《幼幼集成》言"脾常不足"实为小儿生理特质。今人溺爱过甚,恣食肥甘,致胃腑积热、脾运失健,形成"阳明郁热、太阴虚馁"之复杂病机。孟老所云胃热脾虚证,实为阳明经气有余而太阴运化不及之象。舌苔中部厚腻乃胃脘积热之征,指纹淡滞则为脾虚气弱之候,二者同见,恰合《伤寒论》"胃热脾寒"之变局。

二、方义发微
此方暗合仲景泻心汤法度而别有创新。黄连、连翘清泻胃火,取"火郁发之"之意;太子参、炒麦芽健脾助运,遵"虚则补其母"之训。尤妙在用竹茹、半夏降胃逆,鸡内金消食积,形成"清-降-运"三位一体之治疗体系。其中白芍一味,既制黄连苦寒之性,又敛肝木以安脾土,深得"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之旨。

三、临证要诀
1. 舌诊当细辨:舌尖红点为心火亢盛,中部厚腻属胃腑积滞,舌根苔滑乃脾虚湿困,三者比例变化可示病机转归。
2. 药量需权衡:小儿脏腑娇嫩,黄连用量不过3克,太子参、麦芽等健脾药可随年龄递增。
3. 调护须并重:服药期间当戒冷饮、油炸之物,可辅以山楂、山药等药膳调理。

四、案例启示
观邢某案以"易腹泻、苔薄白"为特点,是脾虚偏甚;孙某案见"便干、苔黄"乃胃热较重。孟老守方加减,前者重健脾,后者偏清热,正合"同病异治"之旨。三诊加砂仁醒脾,忍冬藤透热,尤见"既病防变"之深意。

结语:
此方之妙,在于寒温并用而不相悖,补泻兼施而不相妨。然须注意,若见完谷不化、四肢不温之纯脾虚证,或高热烦渴之阳明实热证,则非本方所宜。学者当参《小儿药证直诀》"脾胃虚实传变"之说,灵活化裁,方得孟老心法真谛。

(全文798字)
事无巨细 发表于 2025-9-9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胃健脾汤调治小儿厌食之临证体会

近随济南市名老中医孟宪兰先生临诊,见其以清胃健脾汤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显著,颇有心得。此方乃孟老积数十年经验所拟,组方严谨,配伍精当,今略陈其要,以飨同道。

清胃健脾汤方如下:陈皮6g,半夏5g,黄连2g,白芍9g,竹茹6g,鸡内金9g,炒麦芽6g,太子参6g,连翘9g。全方清胃而不伤中,健脾而不助热,实为调理中焦之良方。

小儿厌食一症,当今尤为多见。究其病因,多因家长溺爱,恣进肥甘,零食不绝于口,正餐反不贪进。小儿本“脾常不足”,运化力弱,久则食积化热,壅遏中脘,而成胃热脾虚之证。胃热则消谷善饥或不思饮食,脾虚则运化无权,精微不布。症见厌食挑食、喜冷恶热、掌心发热、大便或干或溏、舌苔中部厚腻、舌质红或见红点。孟老尤重舌诊,谓“舌中属脾胃”,苔之厚薄黄白,质之红淡胖嫩,皆可反映脾胃寒热虚实。

所列二案,虽年龄有差,病程长短不一,然病机同为胃热脾虚,故均以此方为主治之。邢某五岁,厌食兼见腹泻、眠差,是脾虚较著,热象尚轻,故投原方即效;孙某九岁,嗜食油炸,便干脉滑,热象明显,故先予原方清热导滞,后加白术健脾,终以砂仁醒脾、忍冬藤清余邪而收功。其间加减变化,皆随证而施,体现了“病证结合、动态调方”的中医思维。

尤须指出,小儿厌食非独一“积”字可概。其因在胃,其本在脾,其变在热,其果在虚。故清胃健脾汤中,既有黄连、竹茹、连翘清胃热、泻积滞,又有太子参、炒麦芽、鸡内金健脾运、助消导,更以陈皮、半夏理气和中,白芍敛阴和营。全方清中寓补,通中寓敛,契合小儿“易虚易实”之体质特点。

然方虽有效,亦须家长配合调护。嘱其定时进食、节制零食、避食生冷甜腻,方能巩固疗效,杜其复发。

孟老常言:“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小儿生长全赖脾胃健运,治厌食非惟开胃,实乃助其生化之源,关系成长大局。此方此理,非独治厌食,于小儿疳积、消化不良等属胃热脾虚者,亦可化裁应用。

今录此案,愿清胃健脾之旨,为更多患儿造福。

(完)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