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76|回復: 3

[医药临床] 行气宽中化浊解毒治胃痞病

[複製鏈接]
宋金勇贾苏杰 發表於 2020-4-27 13: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患者王某,女,45岁,已婚。初诊时间2019年7月25日。诉间断食后胃脘部胀满2年余,加重10天。患者自述进食后胃胀不适2年余,自发病以来体重无明显变化。查胃镜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X线示:无力型胃,胃炎;左肺下野外带小斑块影。现症食后胃脘部胀满,伴有胃凉、咳嗽有痰、量多、痰色白、易咯出、平素全身乏力、四肢畏寒、肢冷、腰、臀部发凉、无反酸、呃逆、大便不通畅、质黏腻、3~4日1行。舌红苔薄黄,脉弦细。

诊断:胃痞病(气滞痰阻型)。

治则:行气宽中,化浊解毒。

方药:厚朴15g,枳实15g,姜黄9g,半夏12g,绞股蓝9g,百合12g,乌药12g,当归9g,白芍30g,川芎9g,白术6g,茯苓15g,鸡内金15g,豆蔻12g,三七粉2g,茵陈12g,黄连9g,香附12g,苏梗12g,砂仁12g,瓜蒌12g,广木香9g,合欢皮12g,焦槟榔12g,焦三仙各10g,芦荟1g。7剂,1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辨证分析:患者平素情志不畅,肝气不舒,肝郁气滞,日久犯胃,则纳食后胃胀不适;脾失健运,脾不升清,胃不降浊,化生痰湿,浊毒内蕴,困厄脾胃,则四肢寒冷、全身乏力及腰、臀发凉;中气不足加之湿浊内生,故大便秘结,排便不畅,便质黏腻。肝郁气滞、浊毒内蕴,则见舌红苔黄,脉弦,脾精不足则见脉细。

2019年8月19日二诊:患者上方中药服完,未见不适。患者诉胃脘部胀满减轻,乏力明显好转,自觉胸部有痰,无其他不适。眠差多梦,大便3日一行,质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调整处方如下:香附15g,苏梗15g,柴胡15g,甘草6g,厚朴15g,枳实15g,姜黄9g,半夏12g,绞股蓝9g,焦三仙各10g,焦槟榔12g,炒莱菔子12g,砂仁12g,瓜蒌12g,广木香9g,合欢皮12g,当归15g,火麻仁20g,郁李仁15g,川军4g,芦荟1g。7剂,1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2019年8月26日三诊:患者服药7剂后,诉胃脘胀满明显好转,近日纳少,早饱,自觉胸部有痰,寐一般多梦,大便日行1次,便软不成形,小便黄。全身沉重感较前好转,双足凉。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滑。调整处方如下:香附15g,苏梗15g,青皮15g,柴胡15g,甘草6g,厚朴15g,枳实15g,姜黄9g,半夏12g,绞股蓝19g,焦三仙各10g,焦槟榔12g,炒卜子12g,砂仁12g,瓜蒌12g,黄连12g,广木香9g,合欢皮12g,当归15g,白芍20g,火麻仁20g,川军6g,芦荟1g,太子参12g,黄芪12g。7剂,1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按:本案属肝郁气滞横逆犯及脾胃,脾胃内伤,痰湿内生,日久化浊毒,浊毒内阻,气机不利而成痞满。治疗以疏肝理气、降逆通便、健脾和胃、化浊消痰等为主。疏肝则用柴胡、香附、苏梗、广木香;降逆通便则用厚朴、枳实、焦槟榔、乌药、芦荟、川军;健脾和胃则用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焦三仙、鸡内金;化浊消痰则用砂仁、豆蔻、半夏、瓜蒌、绞股蓝。经治疗已好转,继续治疗以观后效。盖痞满之证或因虚而致实,或因实而致虚,多虚实兼夹,要权衡轻重、分清缓急、灵活施治。(宋金勇 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宋金勇诊所 贾苏杰 河北中医学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付卧丈 發表於 2025-6-29 20:27 | 顯示全部樓層
《胃痞病气滞痰阻证治验析微》

案中患者乃典型肝郁犯胃、浊毒内蕴之证。考《内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丹溪心法》又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本案病机正合此要旨。今就辨证论治要点析之:

一、病机枢要
患者情志不畅致肝木横逆,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谓"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肝郁乘脾,脾失健运则痰浊内生,形成气滞、痰阻、浊毒交织之候。其四肢畏寒、腰臀发凉非纯阳虚证,实为痰浊阻遏阳气布散所致,此即《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深层机转。

二、用药法度
首诊方以《金匮》厚朴三物汤合二陈汤为底方,妙在佐入茵陈、黄连化浊解毒,暗合仲景泻心汤法。其中姜黄、香附同用,取"气病之总司"(《本草纲目》)与"血中气药"(《本草求真》)相配,深得气血同治之旨。焦三仙与芦荟并用,既消食导滞又通腑泄浊,体现"通降为和"的胃病治疗大法。

三、次诊转方之妙
二诊见腑气未通,加入火麻仁、郁李仁等润下之品,既避承气汤之峻烈,又得"增水行舟"之效。尤值称道者,方中始终保留合欢皮、柴胡等疏肝解郁之品,紧扣"木郁达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根本。三诊更入青皮破滞,黄连加量,示痰浊化热之机转,正合"随证治之"(《伤寒论》)的辨证精髓。

四、调摄要点
此类证候当嘱患者忌食生冷粘腻,配合导引吐纳。《诸病源候论》云"养生方导引法"能"除腹中弦急切痛",建议辅以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式,使药疗与导引相得益彰。

此案启示:治胃痞当着眼肝脾同调,把握"郁-滞-痰-毒"病机传变。方中升降同施、润燥相济之法,深得《内经》"辛以散之,苦以泄之"(《素问·藏气法时论》)的配伍精义,可为临床处理同类病证提供范式。
龙盆沅 發表於 2025-7-11 05:33 | 顯示全部樓層
《胃痞病气滞痰阻证治验析微》

本案病机关键在于肝郁犯胃、浊毒内蕴,属本虚标实之候。患者情志不畅致肝气横逆,木郁土壅则胃失和降;脾阳不振酿生痰湿,浊毒内蕴更碍气机,形成"气滞-痰阻-毒蕴"的恶性循环。首诊以"通"为要,取厚朴三物汤合温胆汤化裁,既疏肝和胃,又化痰解毒,深合"六腑以通为用"之旨。

辨证之妙,在于把握三组矛盾:其一,肝郁与脾虚并存,故以香附、苏梗疏肝,白术、茯苓健脾;其二,痰浊与郁热交织,用半夏、瓜蒌化痰,黄连、茵陈清热;其三,气滞与血瘀互结,取川芎、三七活血,木香、砂仁行气。尤妙在佐以芦荟1克通腑,既防苦寒伤正,又助浊毒下泄,暗合"治中焦如衡"之训。

二诊见腑气未畅,加入火麻仁、郁李仁润肠,川军通下,体现"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调整策略。三诊双足仍凉,恐肾阳不足,然未改温补之法,反增黄连用量,此乃谨守"湿去热孤"之则。全程未用附子、肉桂等温燥之品,恐助热生火,足见辨证之精审。

此案启示有三:首辨病机层次,气滞为标,脾虚为本;次明病理因素,痰浊为显,郁热为隐;再察病势走向,腑不通则加重上焦痰阻。治疗遵循"疏肝不忘健脾,化痰必佐清热,行气须兼活血"的原则,可谓深得"标本缓急"之三昧。
天子尖尖 發表於 2025-9-9 19:57 | 顯示全部樓層
医案析微:行气宽中、化浊解毒法治疗胃痞病(气滞痰阻型)

本案为胃痞病之典型证治,患者中年女性,病程二载,症见食后脘腹胀满,伴痰多、肢冷、便结等,西医诊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属气滞痰阻,浊毒内蕴。治以行气宽中、化浊解毒之法,疗效显著,兹析其要如下。

一、辨证枢机:气滞痰阻为本,浊毒内蕴为标
患者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致中焦气机壅滞,故见食后胀满;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而生痰,故咳痰量多;痰湿阻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见乏力、肢冷、腰臀发凉;气滞日久,湿浊蕴结化毒,胶结肠道,故大便黏腻、秘结不行。舌红苔薄黄为浊毒初化之象,脉弦细乃肝郁脾虚之征。病机核心在于肝郁气滞、脾虚湿阻、浊毒内蕴,属本虚标实之候。

二、治法方药:行气与化浊并举,疏肝与健脾同调
初诊方以厚朴、枳实、苏梗、广木香宽中行气,解中焦之壅滞;半夏、瓜蒌、绞股蓝化痰泄浊,开上焦之痰结;茵陈、黄连清热燥湿,解浊毒之胶结;更以焦三仙、鸡内金、豆蔻醒脾开胃,助运化之功;百合、乌药(百合汤)合当归、白芍柔肝和血,兼顾肝体。全方气、痰、毒并治,疏泄与健运同施,契合病机。

三、次第调方:随证变法,步步为营
二诊时胀满减轻而便干梦多,故增火麻仁、郁李仁、川军润肠通腑,佐柴胡、香附加强疏肝,兼顾腑气不通与肝郁未解。三诊时大便得畅而纳少足凉,去攻下之品,增青皮、黄连理气清余热,仍守行气化浊之主法,微调以应证变。此法度谨严,既未过早温补碍邪,亦未过剂攻伐伤正,体现“疏调气机、渐消缓散”之智慧。

四、临证启示
1. 胃痞病治重气机:中焦为气机枢纽,气滞则痞满,治当以“行气宽中”为先,非独健脾消食可解。
2. 痰浊与浊毒须分而论之:痰多易咯者责之肺脾,便黏秘结者责之浊毒胶结,治法需有层次。
3. 调肝理气贯穿始终:肝郁为气滞之源,故方中始终用香附、苏梗、柴胡等疏肝之品,以杜病根。

此案示人:治胃痞不可固守“脾胃虚寒”之常法,须详察气、痰、毒之交缠,以“通”为要,方证相应,方能奏效。

按:本案治法深合《内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之旨,方药灵活而不失章法,堪为临床借鉴。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