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15|回覆: 1

[醫藥臨床] 疏肝理氣化濁解毒治郁證

[複製連結]
譚護根 發表於 2020-3-14 02: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郁證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治療比較棘手,多為肝氣鬱結,日久化瘀,阻礙氣機正常運行,津液不能正常運化,從而形成痰飲、水濕、瘀血、濁毒等,出現各種奇怪症狀。肝鬱日久,橫逆克脾,致脾失健運,水濕不能正常運化,日久成濁;肝鬱化火,郁久入絡,灼絡成毒,從而形成濁毒。濁毒內蘊,中焦氣化不利,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故而出現了一系列症狀,諸如胃脘脹痛、畏寒、噯氣、反酸、燒心、口乾、口苦、心煩、乏力、大便干或溏薄、苔黃膩、脈弦滑等寒熱錯雜的症狀。

王某,女,50歲。自訴畏寒20餘年,受冷後胃脘脹滿,全身走竄疼痛,在氣堵部位拍打,便會出現不斷的嗝聲,嗝出後輕鬆,脹氣走竄全身,無規律可循。患者整日痛苦不堪,一直治療,遍訪中西醫,療效甚微。

現症:全身脹氣走竄疼痛,受冷後胃脘脹滿、納差、睡眠差、大便日1次、舌紅苔厚膩、脈弦細滑等。師曰:此為肝氣鬱滯、濁毒中阻。處以疏肝理氣,化濁解毒之法。方藥如下:百合12g,烏藥12g,當歸9g,川芎9g,白芍20g,茯苓15g,白朮6g,紫蔻12g,雞內金15g,三七粉2g(沖服),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蓮15g,半邊蓮15g,茵陳15g,板藍根15g,苦參12g,黃藥子12g,黃芩12g,黃連12g,絞股藍12g,雞骨草15g,藿香12g,佩蘭12g,廣木香9g,滑石15g,半夏9g,竹茹9g,元胡12g,白芷12g,砂仁12g,陳皮9g,炒萊菔子12g。14服,水煎服,每日1服,分早晚2次溫服。

服藥14天後二診:患者自訴藥後症狀悉除,念病程日久,為防復發,求開藥鞏固療效。觀其舌紅,苔根部簿黃。處方如下:百合15g,烏藥12g,當歸9g,川芎9g,白芍20g,茯苓20g,白朮6g,紫蔻12g,雞內金15g,三七粉(沖服)2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蓮15g,半邊蓮15g,茵陳15g,板藍根15g,苦參12g,黃藥子12g,黃芩12g,黃連12g,絞股藍12g,雞骨草15g,藿香12g,佩蘭12g,廣木香9g,滑石15g,丹參9g,竹茹9g,元胡12g,白芷12g,砂仁12g,合歡皮12g,刺五加12g,炒萊菔子12g。7服,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

按:『濁毒』理論是國醫大師李佃貴教授觀察現代人的生活起居特點,根據50多年的臨證經驗,提出的最能體現當代人致病特徵的醫學理論,他通過歸納總結,推出治濁八方,臨床上如果有是症,便用是方,靈活組合,加減化裁,效如桴鼓。本案病人,病程日久,肝鬱化火,濕濁中阻,症狀符合理氣和胃和解毒抗炎方,遂用二方組合,然後根據兼證,處以芳香化濁、降氣化痰之品等,諸藥合用,共奏疏肝理氣、化濁解毒之功。(譚護根 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人民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蔡去 發表於 2025-6-27 15:46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濁毒理論在郁證治療中的運用】

郁證之治,向為醫家所重。今觀此案,誠為濁毒理論臨床運用之典範。患者畏寒二十載,氣竄作痛,諸症紛紜,實乃肝鬱化濁、濁毒內蘊之典型證候。李佃貴教授所創濁毒理論,誠為解此疑難之鑰。

案中病機剖析甚為精當。肝氣鬱結為發病之始,郁久化火成毒,橫逆犯脾生濁,終致濁毒膠結。此與現代人飲食不節、情志失調之生活形態甚相契合。患者舌紅苔厚膩、脈弦細滑,正是濁毒壅遏之明證。治療遵循"疏肝理氣以解其郁,化濁解毒以祛其邪"之則,深合【內經】"木郁達之"之旨。

處方用藥頗具章法:以百合、烏藥為君,取百合養陰清心、烏藥理氣止痛之功,暗合【金匱】百合病治法;輔以當歸、川芎、白芍養血柔肝,遵"治肝必及血"之訓;更佐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等清熱解毒,藿香、佩蘭芳香化濁,實寓"治濁八法"中"化濁解毒"之法。尤妙在加入三七、雞內金等化瘀消積之品,針對久病入絡之機,深得葉天士"久病入絡"論治精髓。

二診時症狀悉除而調整處方,減半夏、陳皮之和胃,增丹參、合歡皮以安神活血,既示"治未病"之預防思想,又體現"隨證治之"的辨證精神。此中變化,正合【傷寒論】"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之訓。

濁毒理論之價值,在於將傳統郁證診治提升至新境。現代人飲食厚味、情志不暢,多呈濁毒內蘊之態。李教授治濁八法,非但承繼了仲景"痰飲"學說、丹溪"六郁"理論,更創新發展出針對當代體質特點的診療體系。此案治療取效迅捷,既驗證了理論之科學性,亦彰顯了中醫辨證論治之優勢。

臨證啟示有三:一者,郁證久治不效者,當察濁毒為患;二者,治郁需肝脾同調,氣血並治;三者,現代郁證多兼濁毒,處方當在疏肝解郁基礎上,佐以化濁解毒之品。學者若能深研濁毒理論,於臨床必多裨益。
蔣枇 發表於 2025-7-6 10:20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濁毒理論在郁證治療中的運用與辨證思路】

郁證之治,向為醫林難題。今觀此案,誠為濁毒理論臨床運用之典範,其辨證之精當、用藥之巧妙,深合【內經】"疏其血氣,令其調達"之旨。余不揣淺陋,試析其要。

一、病機闡微
患者畏寒二十載而見舌紅苔膩,此乃"陽郁不能外達"之象,與【傷寒論】"陽氣怫鬱在表"機理相通。肝氣橫逆克脾,中焦氣化失司,濁毒內生,形成"寒熱膠結、濁毒壅滯"之複雜病機。李佃貴教授所謂"濁毒"者,實為痰、濕、瘀、熱交結之病理產物,其性粘滯,最易阻礙氣機。本案患者脹氣走竄、噯氣頻作,正是肝鬱濁毒、三焦氣化不利之明證。

二、方藥解析
首診方以百合、烏藥為君,取【時方妙用】百合湯意,柔肝解郁而不傷正。佐以當歸、川芎、白芍,暗合四物湯法,養血以柔肝體。尤妙在用紫蔻、砂仁、木香等芳香化濁,配以半枝蓮、白花蛇舌草等解毒之品,正合"治濁毒當先醒脾"之要訣。更佐黃芩、黃連苦寒降泄,構成"辛開苦降"之勢,使中焦氣機得復。

三、治法精要
此案體現"分消走泄"治療大法:
1. 疏肝解郁:以百合、白芍柔肝,柴胡雖未用而疏肝之力已備
2. 芳化濕濁:藿香、佩蘭、砂仁醒脾化濕
3. 清熱解毒:半枝蓮、板藍根清解鬱熱
4. 活血通絡:三七、當歸化瘀通滯
5. 健脾助運:白朮、雞內金復中焦運化

四、臨證啟示
1. 郁證日久必兼濁毒,治郁當重視解毒化濁
2. 寒熱錯雜證需把握藥物配伍比例,本案苦寒與辛溫藥物之比恰為1:1
3. 症狀緩解後及時調整方劑,二診加入合歡皮、刺五加等安神之品,體現"既病防變"思想

五、濁毒理論發展芻議
李佃貴教授治濁八方,實發皇古義而賦新說。觀此案用藥,已涵"化濁解毒湯"、"疏肝解郁湯"等方義。現代人飲食不節、情志過極,確多此類濁毒郁證。然運用時須注意:
1. 辨濁毒性質:濕濁、熱毒、瘀毒各有側重
2. 明病位深淺:在氣、在血、在絡治法迥異
3. 察體質虛實:攻邪勿傷正,扶正勿留邪

結語:本案示人治郁不可執一法一方,當宗"疏調氣機、分化濁毒"為要。濁毒理論拓展了郁證辨治思路,然臨床運用仍需遵循"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基本原則。學者當於此等處細加體味,方能得中醫辨證論治之三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