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07|回復: 1

[医药临床] 疏肝理气化浊解毒治郁证

[複製鏈接]
谭护根 發表於 2020-3-14 02: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郁证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治疗比较棘手,多为肝气郁结,日久化瘀,阻碍气机正常运行,津液不能正常运化,从而形成痰饮、水湿、瘀血、浊毒等,出现各种奇怪症状。肝郁日久,横逆克脾,致脾失健运,水湿不能正常运化,日久成浊;肝郁化火,郁久入络,灼络成毒,从而形成浊毒。浊毒内蕴,中焦气化不利,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而出现了一系列症状,诸如胃脘胀痛、畏寒、嗳气、反酸、烧心、口干、口苦、心烦、乏力、大便干或溏薄、苔黄腻、脉弦滑等寒热错杂的症状。

王某,女,50岁。自诉畏寒20余年,受冷后胃脘胀满,全身走窜疼痛,在气堵部位拍打,便会出现不断的嗝声,嗝出后轻松,胀气走窜全身,无规律可循。患者整日痛苦不堪,一直治疗,遍访中西医,疗效甚微。

现症:全身胀气走窜疼痛,受冷后胃脘胀满、纳差、睡眠差、大便日1次、舌红苔厚腻、脉弦细滑等。师曰:此为肝气郁滞、浊毒中阻。处以疏肝理气,化浊解毒之法。方药如下:百合12g,乌药12g,当归9g,川芎9g,白芍20g,茯苓15g,白术6g,紫蔻12g,鸡内金15g,三七粉2g(冲服),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半边莲15g,茵陈15g,板蓝根15g,苦参12g,黃药子12g,黄芩12g,黄连12g,绞股蓝12g,鸡骨草15g,藿香12g,佩兰12g,广木香9g,滑石15g,半夏9g,竹茹9g,元胡12g,白芷12g,砂仁12g,陈皮9g,炒莱菔子12g。14服,水煎服,每日1服,分早晚2次温服。

服药14天后二诊:患者自诉药后症状悉除,念病程日久,为防复发,求开药巩固疗效。观其舌红,苔根部簿黄。处方如下:百合15g,乌药12g,当归9g,川芎9g,白芍20g,茯苓20g,白术6g,紫蔻12g,鸡内金15g,三七粉(冲服)2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半边莲15g,茵陈15g,板蓝根15g,苦参12g,黄药子12g,黄芩12g,黄连12g,绞股蓝12g,鸡骨草15g,藿香12g,佩兰12g,广木香9g,滑石15g,丹参9g,竹茹9g,元胡12g,白芷12g,砂仁12g,合欢皮12g,刺五加12g,炒莱菔子12g。7服,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按:『浊毒』理论是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观察现代人的生活起居特点,根据50多年的临证经验,提出的最能体现当代人致病特征的医学理论,他通过归纳总结,推出治浊八方,临床上如果有是症,便用是方,灵活组合,加减化裁,效如桴鼓。本案病人,病程日久,肝郁化火,湿浊中阻,症状符合理气和胃和解毒抗炎方,遂用二方组合,然后根据兼证,处以芳香化浊、降气化痰之品等,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化浊解毒之功。(谭护根 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人民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蔡去 發表於 2025-6-27 15:46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浊毒理论在郁证治疗中的运用》

郁证之治,向为医家所重。今观此案,诚为浊毒理论临床运用之典范。患者畏寒二十载,气窜作痛,诸症纷纭,实乃肝郁化浊、浊毒内蕴之典型证候。李佃贵教授所创浊毒理论,诚为解此疑难之钥。

案中病机剖析甚为精当。肝气郁结为发病之始,郁久化火成毒,横逆犯脾生浊,终致浊毒胶结。此与现代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之生活形态甚相契合。患者舌红苔厚腻、脉弦细滑,正是浊毒壅遏之明证。治疗遵循"疏肝理气以解其郁,化浊解毒以祛其邪"之则,深合《内经》"木郁达之"之旨。

处方用药颇具章法:以百合、乌药为君,取百合养阴清心、乌药理气止痛之功,暗合《金匮》百合病治法;辅以当归、川芎、白芍养血柔肝,遵"治肝必及血"之训;更佐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清热解毒,藿香、佩兰芳香化浊,实寓"治浊八法"中"化浊解毒"之法。尤妙在加入三七、鸡内金等化瘀消积之品,针对久病入络之机,深得叶天士"久病入络"论治精髓。

二诊时症状悉除而调整处方,减半夏、陈皮之和胃,增丹参、合欢皮以安神活血,既示"治未病"之预防思想,又体现"随证治之"的辨证精神。此中变化,正合《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训。

浊毒理论之价值,在于将传统郁证诊治提升至新境。现代人饮食厚味、情志不畅,多呈浊毒内蕴之态。李教授治浊八法,非但承继了仲景"痰饮"学说、丹溪"六郁"理论,更创新发展出针对当代体质特点的诊疗体系。此案治疗取效迅捷,既验证了理论之科学性,亦彰显了中医辨证论治之优势。

临证启示有三:一者,郁证久治不效者,当察浊毒为患;二者,治郁需肝脾同调,气血并治;三者,现代郁证多兼浊毒,处方当在疏肝解郁基础上,佐以化浊解毒之品。学者若能深研浊毒理论,于临床必多裨益。
蒋枇 發表於 2025-7-6 10:20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浊毒理论在郁证治疗中的运用与辨证思路》

郁证之治,向为医林难题。今观此案,诚为浊毒理论临床运用之典范,其辨证之精当、用药之巧妙,深合《内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之旨。余不揣浅陋,试析其要。

一、病机阐微
患者畏寒二十载而见舌红苔腻,此乃"阳郁不能外达"之象,与《伤寒论》"阳气怫郁在表"机理相通。肝气横逆克脾,中焦气化失司,浊毒内生,形成"寒热胶结、浊毒壅滞"之复杂病机。李佃贵教授所谓"浊毒"者,实为痰、湿、瘀、热交结之病理产物,其性粘滞,最易阻碍气机。本案患者胀气走窜、嗳气频作,正是肝郁浊毒、三焦气化不利之明证。

二、方药解析
首诊方以百合、乌药为君,取《时方妙用》百合汤意,柔肝解郁而不伤正。佐以当归、川芎、白芍,暗合四物汤法,养血以柔肝体。尤妙在用紫蔻、砂仁、木香等芳香化浊,配以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解毒之品,正合"治浊毒当先醒脾"之要诀。更佐黄芩、黄连苦寒降泄,构成"辛开苦降"之势,使中焦气机得复。

三、治法精要
此案体现"分消走泄"治疗大法:
1. 疏肝解郁:以百合、白芍柔肝,柴胡虽未用而疏肝之力已备
2. 芳化湿浊:藿香、佩兰、砂仁醒脾化湿
3. 清热解毒:半枝莲、板蓝根清解郁热
4. 活血通络:三七、当归化瘀通滞
5. 健脾助运:白术、鸡内金复中焦运化

四、临证启示
1. 郁证日久必兼浊毒,治郁当重视解毒化浊
2. 寒热错杂证需把握药物配伍比例,本案苦寒与辛温药物之比恰为1:1
3. 症状缓解后及时调整方剂,二诊加入合欢皮、刺五加等安神之品,体现"既病防变"思想

五、浊毒理论发展刍议
李佃贵教授治浊八方,实发皇古义而赋新说。观此案用药,已涵"化浊解毒汤"、"疏肝解郁汤"等方义。现代人饮食不节、情志过极,确多此类浊毒郁证。然运用时须注意:
1. 辨浊毒性质:湿浊、热毒、瘀毒各有侧重
2. 明病位深浅:在气、在血、在络治法迥异
3. 察体质虚实:攻邪勿伤正,扶正勿留邪

结语:本案示人治郁不可执一法一方,当宗"疏调气机、分化浊毒"为要。浊毒理论拓展了郁证辨治思路,然临床运用仍需遵循"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基本原则。学者当于此等处细加体味,方能得中医辨证论治之三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