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18|回复: 2

[医药临床] 槐花生地汤治痔疮

[复制链接]
韦良渠 发表于 2020-1-1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处方:槐花、海蛤壳各30g,旱莲草、生地黄各15g,浙贝母12g,黄柏、丹皮、枳壳各10g,当归尾6g。每日1剂,文火水煎,分2次温服。

功效:清热凉血,化痔解毒。

主治:痔疮。症见湿毒下注,阴伤血热妄行所引起的肠风下血或便后出血,或便前出血,或粪中夹血,血色鲜红者。

病例验证:汪某,女,57岁。患者就诊前2天,便后发现肛门缘长出一肿块,疼痛难忍,行走受限,自用痔疮膏外敷不见好转,舌红,苔黄,脉弦。肛检见:3点处可见有2cm×2cm大小,椭圆形肿块,表面紫色,质硬,触痛明显,诊断为血栓性外痔。辨证为湿热下注,灼伤脉络,血溢脉外皮下,治以此方煎汤口服,外敷自制消痔四黄膏。嘱其每日便后用双黄鱼马倍汤熏洗,经治5日,肛门肿痛已基本缓解,行走自如。肛检,痔表皮已皱缩,血栓吸收。再嘱其服药3日,同时每日便后继续熏洗、外敷,病愈。肛门缘长出一肿块,疼痛难忍,行走受限,自用痔疮膏外敷不见好转,舌红,苔黄,脉弦。肛检见:3点处可见有2cm×2cm大小,椭圆形肿块,表面紫色,质硬,触痛明显,诊断为血栓性外痔。辨证为湿热下注,灼伤脉络,血溢脉外皮下,治以此方煎汤口服,外敷自制消痔四黄膏。嘱其每日便后用双黄鱼马倍汤熏洗,经治5日,肛门肿痛已基本缓解,行走自如。肛检:痔表皮已皱缩,血栓吸收。再嘱其服药3日,同时每日便后继续熏洗、外敷,病愈。 (韦良渠 整理)

爱美丽 发表于 2025-5-4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槐花生地汤治痔疮方药析义与临证思辨》

槐花生地汤乃治疗湿热下注型痔疮之效方,其组方深合中医"清、润、化、行"之旨。方中槐花为君,《本草正》谓其"凉大肠,治痔漏",其性味苦寒,善清大肠湿热而止肠风下血;海蛤壳咸寒,与浙贝母相伍,取"咸能软坚,寒可清热"之意,共为臣药,针对血栓性外痔之质硬肿块尤为切当。生地黄、旱莲草滋阴凉血,佐制诸药苦燥之性,暗合"痔多阴伤"之病机特点;黄柏、丹皮泻火坚阴,当归尾活血而不伤正,枳壳调气以助血行,此四味为使,共成清热凉血、化瘀消痔之功。

此方配伍之妙,在于三组药对:槐花配旱莲草,清中有润,治标顾本;海蛤壳合浙贝母,化痰软坚,针对血栓;丹皮协当归尾,活血不动血。韦氏所载病例,患者舌红苔黄脉弦,显系湿热下注、血瘀络伤之候,方证相应,故获捷效。外治法则体现"内外合治"思想,熏洗方中鱼腥草、马齿苋等当具清热解毒之效,与内服药形成立体治疗。

然需申明者三:一则此方宜于实证热证,若见气虚下陷之痔核脱出,当参补中益气法;二则海蛤壳质地重坠,脾胃虚弱者宜减量或佐健脾之品;三则现代医学之Ⅲ度以上痔疮或合并感染者,须中西结合治疗。另据《外科正宗》所载,痔疮治疗尤重"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服药期间当禁辛辣炙煿,配合提肛导引,方能巩固疗效。

此方之验,再证中医"异病同治"之妙——但凡湿热下注、血热妄行之痔血,无论内痔外痔,但见血色鲜红、舌红脉数者,皆可化裁施用。学者当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如出血甚者可加地榆炭,肿痛剧者酌入赤芍,务求方随证转,药随病变。
+
顺天道化 发表于 2025-7-20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槐花生地汤治痔疮验案析义》

痔疮一症,古称"隐疮",属中医"肠风""脏毒"范畴。今观此方,深合《外科正宗》"血热妄行,渗于肠间"之病机,诚为清热凉血、化痔解毒之良剂。试析其理法方药如次:

一、组方精要
方中槐花为君,《本草备要》谓其"凉大肠,治肠风",配海蛤壳咸寒软坚,共奏清热凉血之效。旱莲草、生地黄滋阴凉血,暗合"治风先治血"之旨;浙贝母化痰散结,黄柏清热燥湿,乃取"苦寒坚阴"之法。更佐丹皮凉血散瘀,枳壳宽肠下气,当归尾活血通络,使全方凉而不滞,散中有收。尤妙在重用槐花至30g,取其"清肠间风热"之专功,诚如《药品化义》所言"槐花味苦,独入血分而凉血"。

二、证治机理
此方所主"血色鲜红"之症,实为湿热下注、血热妄行之候。方中黄柏、枳壳清利湿热,生地黄、旱莲草滋养阴血,恰合"清热不伤阴,滋阴不助湿"之要义。观验案中患者舌红苔黄、脉弦,肛周紫肿硬痛,正是湿热瘀结之明证。外敷消痔膏配合熏洗,内外合治,故能五日见效。

三、临证启示
1. 辨血色为要:便血鲜红属热,暗红多瘀,此方宜于热证。
2. 需察舌脉:舌红苔黄脉数者可用,若见舌淡脉弱者当慎。
3. 外治相辅:熏洗方中鱼腥草、马齿苋等,可增清热解毒之效。
4. 中病即止:血止后当转调理脾胃,防苦寒伤中。

按:韦氏此案,深得《外科心法》"痔疮多由湿热下注"之三昧。然今人痔疾多兼气虚下陷,若遇久病体虚者,可酌加黄芪、升麻等品,方合"标本兼顾"之旨。学者当知常达变,勿执方泥古。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