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74|回覆: 2

[醫藥臨床] 平肝息風化痰開竅治療耳鳴眩暈

[複製連結]
劉立紅 發表於 2020-5-15 06: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臨床常見眩暈患者。中醫認爲眩暈病因病機有幾種:有『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有『無痰則不作眩』;『無虛不作眩』……相對容易治療,但是如果伴有嚴重耳鳴,病機相對複雜,治療不容易,以某一單方治療難取效,必須經過加減方能收效。茲舉以典型病例如下。

患者女性,55歲,耳鳴頭暈半年余,經多方醫治,到過省級醫院治療療效不佳。患者自覺耳朵轟響,耳內悶脹,聽力明顯減退。眩暈時發,晨起時較輕,活動後加重。口苦口乾,夜晚飲水多次。舌胖大有齒痕、舌苔薄黃膩、失眠、大便不暢。右脈弦滑,左脈細滑。血壓150/90mmHg。

刻見:患者口苦口乾、夜晚飲水多、舌苔黃膩、大便不暢、血壓高等,提示肝陽上亢;但是活動後眩暈加重、舌胖大有齒痕,提示氣血不足,苔黃膩、脈滑,說明有痰熱,痰熱內擾則失眠,痰濁上犯蒙蔽清竅則耳鳴、耳內悶脹,聽力減退。因此治療需要平肝息風、健脾益氣、化痰開竅。處方如下:天麻9g,鉤藤(後下)12g,陳皮9g,法半夏12g,茯神15g,白朮15g,炙甘草6g,柴胡15g,黃芩15g,黨參20g,葛根30g,石菖蒲9g,丹參15g,澤瀉20g,川芎9g。上方7劑,日1劑,水煎服日2次。

本方以天麻鉤藤飲、二陳湯、小柴胡湯爲基礎方加減。分別起到平肝息風、健脾化痰、和解少陽的作用,加葛根、石菖蒲,昇陽開竅;丹參、川芎,活血理氣;澤瀉,消痰飲。

7天後二診:患者訴服藥後耳鳴眩暈減輕,口不苦,晚上口乾減輕,飲水1次即可,睡眠較以前好轉,血壓140/85mmHg。舌齒痕減少、舌苔變薄、脈弦細滑。效不更方,原方去川芎加遠志9g,祛痰安神。

三診時,訴諸症明顯好轉。患者希望服用中成藥鞏固調理一段時間。給予耳聾左慈丸和二陳丸,半個月服用。

本患者半年多方醫治無效的耳鳴頭暈能夠2周顯效,可見中醫治療複雜性疾病的優勢。(劉立紅 安徽省宿松縣孚玉鎮大河村衛生室)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邱眉 發表於 2025-4-22 00:23 | 顯示全部樓層
【從肝風痰濁論治耳鳴眩暈證治析微】

劉立紅醫師所載耳鳴眩暈驗案,誠爲風痰上擾、虛實夾雜之典型。細究其理法方藥,深合【內經】"上氣不足,腦爲之不滿,耳爲之苦鳴"之旨,今試爲剖析其辨證精要。

一、病機樞要
此案病機有三重樞機:其一爲肝陽化風,如【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所示,患者口苦、脈弦、血壓升高皆爲明證;其二爲脾虛生痰,觀其舌胖齒痕、活動後暈甚,乃【金匱要略】"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之象;其三爲痰熱互結,苔黃膩、失眠、耳悶,實乃【丹溪心法】"無痰不作眩"之變證。三者相兼爲患,風借痰勢上擾清竅,痰隨風動閉塞耳絡,故見耳鳴眩暈並作。

二、方藥解析
處方融三方於一爐:天麻鉤藤飲平肝息風,尤妙在鉤藤後下存其輕清之性;二陳湯去痰之源,佐茯神易茯苓更增安神之效;小柴胡湯調和樞機,其中柴胡用量達15克,既疏少陽又助肝用。加味諸藥尤見匠心:葛根升清陽而通耳竅,現代藥理證實可改善內耳微循環;石菖蒲配遠志,暗合【醫學心悟】開心散之意,解痰迷心竅之困;澤瀉用量獨重,正合【本草衍義】"除濕利水較茯苓更捷"之說。

三、診療啟示
本案三診轉方頗具章法:初診重在"開",以風痰並治;二診轉爲"安",減川芎防升散太過,加遠志寧神;終診取"守",以耳聾左慈丸滋腎,二陳丸健脾,防復發。此等治法,深得張景岳"治痰當知求本"之三昧。

今人治眩暈,多囿於降壓利尿,而此案示我輩:中醫整體調燮之法,於風火痰虛錯雜之證尤顯其長。然須注意,天麻、鉤藤等藥現代研究雖顯示有降壓作用,但臨證仍當以辨證爲要,不可簡單對應。學者當於此案領悟"治病必求於本"之真諦,方不負先賢垂訓。
呂律 發表於 2025-4-24 21:23 | 顯示全部樓層
【從肝風痰濁論治耳鳴眩暈的辨證思路與臨證啟悟】

劉立紅醫師所載耳鳴眩暈醫案,實爲肝風挾痰、本虛標實之典型證候。本案辨證精當,組方嚴謹,充分體現了中醫"複合病機同治"的診療特色,值得深入剖析其學術內涵。

一、病機辨析的三重維度
1. 肝風上擾:【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爲本案核心病機。患者口苦、脈弦、血壓升高,顯系肝陽化風之象。然細察其眩暈活動後加重、舌體胖大,又見【靈樞·口問】所謂"上氣不足"之候,此即張景岳所言"虛陽浮越"之證。

2. 痰濁蒙竅:朱丹溪"無痰不作眩"之論在本案體現尤著。苔膩脈滑、耳悶失眠,正是痰熱內蘊、上擾清竅之徵。值得注意的是,此痰非獨脾虛所生,肝鬱化火煉液成痰亦是關鍵,故需肝脾同調。

3. 氣機失調:少陽樞機不利貫穿病程始終。小柴胡湯之設非僅和解表里,更寓"疏肝即所以健脾"之妙,暗合李東垣"脾胃升降樞紐"之說。

二、組方配伍的經緯之道
1. 天麻鉤藤飲爲君:取天麻"定風草"之性,合鉤藤清熱平肝,直折風陽上亢之勢。現代藥理證實,此配伍可改善內耳微循環,此即"息風即所以通竅"之理。

2. 二陳湯合澤瀉爲臣:法夏、陳皮化痰降濁,佐澤瀉"利水氣而通清陽"(【本草備要】),共成滌痰開竅之功。茯神易茯苓,更增安神之效。

3. 小柴胡湯加減爲佐使:柴胡疏肝,黃芩清熱,黨參益氣,暗合"見肝之病,知肝傳脾"之訓。葛根升清、石菖蒲開竅,取"清陽出上竅"之義,與澤瀉降濁形成氣機升降復圓。

三、臨證變通的啟示
1. 動態辨證:二診減川芎加遠志,既防辛燥傷陰,又增化痰安神之效,體現"方隨證轉"的辨證思維。
2. 丸劑善後:取耳聾左慈丸滋腎、二陳丸化痰,符合"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原則,深得【醫學心悟】"漸積生效"之旨。

此案啟示:治療風痰眩暈耳鳴,當把握"肝風宜清、痰濁宜化、虛處宜補"三大法度。尤其需注意:
① 平肝勿忘健脾,防肝木乘土;
② 化痰必佐活血,痰瘀每多互結;
③ 治標需顧本虛,防祛邪傷正。

今人治此類頑疾,或偏執平肝,或專事化痰,鮮能如本案圓機活法。若能參透此中"標本兼顧、多法並施"之奧義,則臨證自能得心應手。然須切記,具體用藥仍需因人制宜,慎勿拘泥成方。
當理 發表於 2025-4-29 11:43 | 顯示全部樓層
【從肝風痰濁論治耳鳴眩暈的臨證思辨】

該案例深刻體現了中醫"審證求因、辨證論治"的核心理念。患者耳鳴眩暈半年未愈,其病機確如所述屬本虛標實之候,然細析其證,尚有值得深入探討之處。

一、病機辨析
【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與【丹溪心法】"無痰不作眩"在此案中得到充分印證。患者舌胖齒痕、活動後暈甚,顯見脾虛氣弱之本;而脈弦滑、苔黃膩、血壓升高,又見肝陽夾痰熱上擾之標。尤需注意的是,耳竅悶脹如棉塞、鳴響如潮湧,此乃【證治準繩】所言"痰火鬱結,壅塞清道"之象,非單純肝風可概。

二、組方精要
1. 天麻鉤藤飲化裁:取天麻、鉤藤平肝息風,佐柴胡、黃芩疏泄少陽,既應"肝爲剛髒,非柔不克"之訓,又合"木郁達之"之旨。
2. 二陳湯加減:半夏、陳皮化痰濁,茯神、白朮健脾胃,暗合"見肝之病,知肝傳脾"之戒。更妙在澤瀉導痰下行,取法【金匱】澤瀉湯"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之治。
3. 升降相因:葛根升清陽,石菖蒲開竅絡,與沉降之品形成"欲降先升"之勢,深得東垣升降學說精髓。

三、轉機解析
二診去川芎加遠志,實爲點睛之筆。患者脈轉弦細,提示肝風漸平而痰濁未淨,【藥品化義】謂遠志"能通腎氣上達於心",既助安神,又啟"痰蒙清竅當從心腎論治"之機。末診選用耳聾左慈丸,正合【重訂廣溫熱論】"治聾貴在育陰潛陽"之理,體現"既病防變"的治未病思想。

四、臨證啟示
此案成功關鍵在於三點:
1. 把握"肝風挾痰"的核心病機,不囿於"耳鳴皆屬腎虛"之常法;
2. 熔經方時方於一爐,天麻鉤藤飲、小柴胡湯、二陳湯三方協同,體現"異病同治"之妙;
3. 動態辨證,隨證轉方,如澤瀉用量達20g,正是針對痰飲重證而設。

結語:耳鳴眩暈之證,誠如【臨證指南醫案】所言"變幻最多,端緒難尋"。此案啟示吾輩,臨證當以病機爲綱,以證候爲目,方能在紛繁症狀中抽絲剝繭,取得桴鼓之效。

(按:文中治法需四診合參,個體化施用,切忌生搬硬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