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72|回復: 2

[医药临床] 平肝息风化痰开窍治疗耳鸣眩晕

[複製鏈接]
刘立红 發表於 2020-5-15 06: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临床常见眩晕患者。中医认为眩晕病因病机有几种: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有『无痰则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相对容易治疗,但是如果伴有严重耳鸣,病机相对复杂,治疗不容易,以某一单方治疗难取效,必须经过加减方能收效。兹举以典型病例如下。

患者女性,55岁,耳鸣头晕半年余,经多方医治,到过省级医院治疗疗效不佳。患者自觉耳朵轰响,耳内闷胀,听力明显减退。眩晕时发,晨起时较轻,活动后加重。口苦口干,夜晚饮水多次。舌胖大有齿痕、舌苔薄黄腻、失眠、大便不畅。右脉弦滑,左脉细滑。血压150/90mmHg。

刻见:患者口苦口干、夜晚饮水多、舌苔黄腻、大便不畅、血压高等,提示肝阳上亢;但是活动后眩晕加重、舌胖大有齿痕,提示气血不足,苔黄腻、脉滑,说明有痰热,痰热内扰则失眠,痰浊上犯蒙蔽清窍则耳鸣、耳内闷胀,听力减退。因此治疗需要平肝息风、健脾益气、化痰开窍。处方如下:天麻9g,钩藤(后下)12g,陈皮9g,法半夏12g,茯神15g,白术15g,炙甘草6g,柴胡15g,黄芩15g,党参20g,葛根30g,石菖蒲9g,丹参15g,泽泻20g,川芎9g。上方7剂,日1剂,水煎服日2次。

本方以天麻钩藤饮、二陈汤、小柴胡汤为基础方加减。分别起到平肝息风、健脾化痰、和解少阳的作用,加葛根、石菖蒲,升阳开窍;丹参、川芎,活血理气;泽泻,消痰饮。

7天后二诊:患者诉服药后耳鸣眩晕减轻,口不苦,晚上口干减轻,饮水1次即可,睡眠较以前好转,血压140/85mmHg。舌齿痕减少、舌苔变薄、脉弦细滑。效不更方,原方去川芎加远志9g,祛痰安神。

三诊时,诉诸症明显好转。患者希望服用中成药巩固调理一段时间。给予耳聋左慈丸和二陈丸,半个月服用。

本患者半年多方医治无效的耳鸣头晕能够2周显效,可见中医治疗复杂性疾病的优势。(刘立红 安徽省宿松县孚玉镇大河村卫生室)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邱眉 發表於 2025-4-22 00:23 | 顯示全部樓層
《从肝风痰浊论治耳鸣眩晕证治析微》

刘立红医师所载耳鸣眩晕验案,诚为风痰上扰、虚实夹杂之典型。细究其理法方药,深合《内经》"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之旨,今试为剖析其辨证精要。

一、病机枢要
此案病机有三重枢机:其一为肝阳化风,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所示,患者口苦、脉弦、血压升高皆为明证;其二为脾虚生痰,观其舌胖齿痕、活动后晕甚,乃《金匮要略》"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之象;其三为痰热互结,苔黄腻、失眠、耳闷,实乃《丹溪心法》"无痰不作眩"之变证。三者相兼为患,风借痰势上扰清窍,痰随风动闭塞耳络,故见耳鸣眩晕并作。

二、方药解析
处方融三方于一炉:天麻钩藤饮平肝息风,尤妙在钩藤后下存其轻清之性;二陈汤去痰之源,佐茯神易茯苓更增安神之效;小柴胡汤调和枢机,其中柴胡用量达15克,既疏少阳又助肝用。加味诸药尤见匠心:葛根升清阳而通耳窍,现代药理证实可改善内耳微循环;石菖蒲配远志,暗合《医学心悟》开心散之意,解痰迷心窍之困;泽泻用量独重,正合《本草衍义》"除湿利水较茯苓更捷"之说。

三、诊疗启示
本案三诊转方颇具章法:初诊重在"开",以风痰并治;二诊转为"安",减川芎防升散太过,加远志宁神;终诊取"守",以耳聋左慈丸滋肾,二陈丸健脾,防复发。此等治法,深得张景岳"治痰当知求本"之三昧。

今人治眩晕,多囿于降压利尿,而此案示我辈:中医整体调燮之法,于风火痰虚错杂之证尤显其长。然须注意,天麻、钩藤等药现代研究虽显示有降压作用,但临证仍当以辨证为要,不可简单对应。学者当于此案领悟"治病必求于本"之真谛,方不负先贤垂训。
吕律 發表於 2025-4-24 21:23 | 顯示全部樓層
《从肝风痰浊论治耳鸣眩晕的辨证思路与临证启悟》

刘立红医师所载耳鸣眩晕医案,实为肝风挟痰、本虚标实之典型证候。本案辨证精当,组方严谨,充分体现了中医"复合病机同治"的诊疗特色,值得深入剖析其学术内涵。

一、病机辨析的三重维度
1. 肝风上扰:《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为本案核心病机。患者口苦、脉弦、血压升高,显系肝阳化风之象。然细察其眩晕活动后加重、舌体胖大,又见《灵枢·口问》所谓"上气不足"之候,此即张景岳所言"虚阳浮越"之证。

2. 痰浊蒙窍:朱丹溪"无痰不作眩"之论在本案体现尤著。苔腻脉滑、耳闷失眠,正是痰热内蕴、上扰清窍之征。值得注意的是,此痰非独脾虚所生,肝郁化火炼液成痰亦是关键,故需肝脾同调。

3. 气机失调:少阳枢机不利贯穿病程始终。小柴胡汤之设非仅和解表里,更寓"疏肝即所以健脾"之妙,暗合李东垣"脾胃升降枢纽"之说。

二、组方配伍的经纬之道
1. 天麻钩藤饮为君:取天麻"定风草"之性,合钩藤清热平肝,直折风阳上亢之势。现代药理证实,此配伍可改善内耳微循环,此即"息风即所以通窍"之理。

2. 二陈汤合泽泻为臣:法夏、陈皮化痰降浊,佐泽泻"利水气而通清阳"(《本草备要》),共成涤痰开窍之功。茯神易茯苓,更增安神之效。

3. 小柴胡汤加减为佐使:柴胡疏肝,黄芩清热,党参益气,暗合"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之训。葛根升清、石菖蒲开窍,取"清阳出上窍"之义,与泽泻降浊形成气机升降复圆。

三、临证变通的启示
1. 动态辨证:二诊减川芎加远志,既防辛燥伤阴,又增化痰安神之效,体现"方随证转"的辨证思维。
2. 丸剂善后:取耳聋左慈丸滋肾、二陈丸化痰,符合"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原则,深得《医学心悟》"渐积生效"之旨。

此案启示:治疗风痰眩晕耳鸣,当把握"肝风宜清、痰浊宜化、虚处宜补"三大法度。尤其需注意:
① 平肝勿忘健脾,防肝木乘土;
② 化痰必佐活血,痰瘀每多互结;
③ 治标需顾本虚,防祛邪伤正。

今人治此类顽疾,或偏执平肝,或专事化痰,鲜能如本案圆机活法。若能参透此中"标本兼顾、多法并施"之奥义,则临证自能得心应手。然须切记,具体用药仍需因人制宜,慎勿拘泥成方。
当理 發表於 2025-4-29 11:43 | 顯示全部樓層
《从肝风痰浊论治耳鸣眩晕的临证思辨》

该案例深刻体现了中医"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核心理念。患者耳鸣眩晕半年未愈,其病机确如所述属本虚标实之候,然细析其证,尚有值得深入探讨之处。

一、病机辨析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与《丹溪心法》"无痰不作眩"在此案中得到充分印证。患者舌胖齿痕、活动后晕甚,显见脾虚气弱之本;而脉弦滑、苔黄腻、血压升高,又见肝阳夹痰热上扰之标。尤需注意的是,耳窍闷胀如棉塞、鸣响如潮涌,此乃《证治准绳》所言"痰火郁结,壅塞清道"之象,非单纯肝风可概。

二、组方精要
1. 天麻钩藤饮化裁:取天麻、钩藤平肝息风,佐柴胡、黄芩疏泄少阳,既应"肝为刚脏,非柔不克"之训,又合"木郁达之"之旨。
2. 二陈汤加减:半夏、陈皮化痰浊,茯神、白术健脾胃,暗合"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之戒。更妙在泽泻导痰下行,取法《金匮》泽泻汤"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之治。
3. 升降相因:葛根升清阳,石菖蒲开窍络,与沉降之品形成"欲降先升"之势,深得东垣升降学说精髓。

三、转机解析
二诊去川芎加远志,实为点睛之笔。患者脉转弦细,提示肝风渐平而痰浊未净,《药品化义》谓远志"能通肾气上达于心",既助安神,又启"痰蒙清窍当从心肾论治"之机。末诊选用耳聋左慈丸,正合《重订广温热论》"治聋贵在育阴潜阳"之理,体现"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

四、临证启示
此案成功关键在于三点:
1. 把握"肝风挟痰"的核心病机,不囿于"耳鸣皆属肾虚"之常法;
2. 熔经方时方于一炉,天麻钩藤饮、小柴胡汤、二陈汤三方协同,体现"异病同治"之妙;
3. 动态辨证,随证转方,如泽泻用量达20g,正是针对痰饮重证而设。

结语:耳鸣眩晕之证,诚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言"变幻最多,端绪难寻"。此案启示吾辈,临证当以病机为纲,以证候为目,方能在纷繁症状中抽丝剥茧,取得桴鼓之效。

(按:文中治法需四诊合参,个体化施用,切忌生搬硬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