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97|回覆: 2

[醫藥臨床] 便血不止需手術,中醫中藥顯奇功

[複製連結]
陳國權邱一吾 發表於 2020-4-10 01: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2006年暑假,筆者應邀在老家的第三人民醫院中醫科爲父老鄉親診病。7月下旬某日,天氣炎熱異常,午飯畢,一親戚突然打來電話,稱其好友的親人病危,我立馬允諾前往。大約一刻鐘後,車至,患者女兒介紹:患者男性,72歲,約6天前出現大便帶血,血量不大,因素有痔瘡,故未以爲然。但到第3天時,突然便血如崩,家屬急忙撥打『120』求助。入院後的3天中,雖輸血八九次,但仍不及便出的量。患者病情愈來愈危重,醫院每天都告知病危。第3天晚上,經內科、外科、肛腸科、心血管等多科緊急會診,一致決定馬上手術。一切準備妥當,病人也已就位,但意想不到的是,麻醉師拒絕配合,原是因『醫者麻醉好上,患者醒來很難』。僵持良久,最後主刀醫師被麻醉師所說服,放棄手術,經醫患溝通,決定連夜用救護車護送至上級醫院。入院後經過兩天多的檢查,不斷地輸血,最後依然選擇了唯一的治療方案——手術。但又遇到了同樣的問題,經驗豐富的麻醉師均拒絕配合,認爲患者會死在手術台上。這無異於將患者執行了死刑。家屬萬般無奈,絕望中,只好將患者接回家。

患者住的地方是小丘陵地帶,房屋前後左右的樹蔭下都是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足有十多人。一問才知,來的都是隨時準備爲患者送終的親朋好友。

待我走到房屋大廳門口時,見患者仰臥於客廳乾燥的黃泥地上,身下鋪著稻草及床單。患者滿面通紅,並非大失血後的㿠白面色。我切診發現,患者脈微浮、數且稍有力,望其舌紅,苔黃而厚,不膩,無芒刺。患者訴口乾,飲水多,自覺『屁股下面的床單濕潤潤的,應是便血』。這聲音非但不低沉,反而接近正常且偏亢。綜合判斷,這就是古人所說『至虛有盛候』的再現,辨證當屬肺熱津傷,胃腸燥熱。治宜益氣清肺,實土止血。方投白虎加人參湯加伏龍肝:西洋參30克,知母20克,生石膏30克,大米炒黃(即湖北省鍾祥市民眾夏天的主食——米茶所用之米)100克,甘草15克,伏龍肝250克。5劑。每天1劑。每天將伏龍肝加水煮30~40分鐘,冷卻、沉澱後再用此水煮白虎加人參湯,然後趁溫熱餵病人呷服,每隔1小時餵一次,每次約50毫升,分8~10次服完1劑。

大約30多個小時後,病人可半臥位,出血量大大減少。又過了40小時,病人能短時間坐著了,甚還能站起來。5劑藥服完,患者基本恢復正常,只是乏力,飲食稍差,害怕大便再次出血,好友親朋們無不爲之驚嘆。經調理,9月初,患者完全康復。

按:患者以便血如崩爲主訴,若僅診爲便血,不足以顯示其病情的危重性,診爲【素問·風論篇】的腸風較貼切。其脈稍帶浮象,恰與炎炎夏日,風熱乘虛而入相關。【類經】第十五卷第二十八注道:『久風不散,傳變而入於腸胃之中,熱則爲腸風下血……』本案正是自然界的風與熱內傳胃腸,脾不能與之相表里,致脾升太過,失於統攝。由於在長達6天的時間中,便血頻頻發生,雖輸血約萬毫升,仍入不敷出。津液無陰血化而承,故口渴飲多,故選【金匱要略·痙濕暍病】篇治太陽中暍證的白虎加人參湯清熱生肺津。蓋肺與大腸相表里,又主一身之氣,肺氣得復,能令母(脾)實,脾恢復統血,則腸風便血可止。所以,方中伏龍肝(即灶心黃土)不可或缺。由於是小丘陵,還是有農戶燒柴、草做飯的,我便囑咐患者兒子務必找到灶心黃土。該藥見於【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篇,用於治療『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藉溫脾而達統血而血止之功,是黃土湯中的君藥。該案一派實熱之象,爲何用溫脾之藥可止患者便血?清代程雲來在【金匱要略直解·卷中】中解釋【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篇用大黃附子湯治寒實內結之腹滿症中道:苦寒的大黃與辛溫的附子或細辛合用『則寒性散而走泄之性存』。同樣,辛溫的伏龍肝與性寒的白虎加人參湯合用後,其辛溫之性不存,而止血之力尚在。伏龍肝的止血之力不僅記載於【金匱要略】,其後也有不少記載。如【本草便讀·土部】云:『伏龍肝即灶心土,須對釜臍下經火久煉而成形者,具土之質,得火之性,化柔爲剛,味兼辛苦。其功專入脾胃……凡諸血病……皆可用之』;【本草匯言·卷十三】曰:『伏龍肝,溫脾滲濕,性燥而平,氣溫而和,味甘而斂,以藏爲用者也,故善主血失所藏』;【蜀本草】用治便血血痢;【日華子本草】云:『治鼻洪,腸風』等。【普濟方·卷三三】還以伏龍肝加多年堊壁土、地爐中土製成伏龍散,用於治療吐血、瀉血等。白虎加人參湯與伏龍肝合用,逆流挽舟,救人一命,功莫大焉。(陳國權 邱一吾 湖北中醫藥大學)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發表於 2025-4-23 00:12 | 顯示全部樓層
【從"至虛有盛候"論便血危症的中醫辨治思路】

本案呈現典型"大實有羸狀,至虛有盛候"之象,患者雖血脫於下而現面赤脈數、舌紅苔黃等陽熱外越之候。細析其理,乃肺胃燥熱下迫大腸,灼傷陰絡所致。白虎加人參湯加伏龍肝之運用,深合【內經】"熱者寒之""散者收之"之旨,其效驗可自五方面論之:

一、病機辨析
患者雖見血脫危候,然脈不微細反見浮數有力,此非純虛無陽之證。【金匱要略】云:"熱之所過,血爲之凝滯。"肺熱移於大腸,燥熱迫血妄行,故見便血如崩。伏龍肝溫中止血,恰制石膏之寒涼,而成寒溫並用之妙。

二、方藥精析
1. 白虎湯清陽明經熱,遵仲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之訓
2. 西洋參易原方人參,取其氣陰雙補之效
3. 炒黃大米既和胃氣,又取"焦苦入血"止血之功
4. 伏龍肝煎湯代水,暗合黃土湯之意而簡其法

三、給藥法度
採用"少飲頻服"之法,既避藥力過猛傷正,又使藥效持續。此法源於【傷寒論】桂枝湯"半日許令三服盡"的給藥智慧,尤宜於虛中夾實之證。

四、理論印證
此案印證了喻嘉言"大腸之火,以肺爲母"之論。清肺熱即所以安腸絡,益氣陰即所以固血脫,體現了中醫"治病求本"的核心理念。

五、現代啟示
1. 對"輸血無效性出血"的思考:西醫以補充血容量爲要,中醫更重氣機調整
2. 麻醉禁忌患者的替代療法:中藥在急危重症中的特殊價值
3. 整體觀念指導下的個體化治療:同一便血,治法迥異

結語:此案生動展現了中醫"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的辨證精髓。在患者被現代醫學判定"無治"之際,通過精準把握"真熱假寒"的病機本質,運用經方化裁而奏奇效。提示臨床工作者,面對危重症時,當以中醫理論爲指導,不可爲表象所惑。至於伏龍肝的運用機理,尚待現代藥理學進一步闡明,然其臨床實效已足資借鑑。
錢佟 發表於 2025-4-26 02:18 | 顯示全部樓層
【從"至虛有盛候"論便血危證之救治——白虎加人參湯加伏龍肝案析義】

此案堪稱中醫辨證論治之典範,其精妙處尤在"至虛有盛候"之辨識與"實土止血"法之運用。患者雖大失血而見面赤脈數、舌紅苔黃,此非尋常血脫證之㿠白萎靡,乃【內經】所謂"大實有羸狀,至虛有盛候"之真寒假熱證。細究其理,蓋因肺胃燥熱亢盛於上,而脾虛失統於下,形成上盛下虛之危候。

辨證之要,首在脈診。患者脈象微浮而數,稍有力,此非純虛之脈,提示熱邪尚熾;舌紅苔黃厚而不膩,恰合陽明經熱之徵。更妙在醫者察其"屁股濕潤"之症,此乃【金匱要略】"熱迫血行"之明證。白虎加人參湯本爲陽明熱盛津傷之方,今加伏龍肝(灶心土)而成"實土止血"之妙劑。伏龍肝性溫味辛,具收斂止血之功,【本草綱目】謂其"治吐血、衄血、崩中帶下",與白虎湯之清熱生津相得益彰。

方中尤具匠心者有三:其一以炒黃大米代粳米,既存粳米和胃之效,又增焦香入脾之功;其二用西洋參代人參,取其益氣生津而不助熱之性;其三以伏龍肝煎湯代水,既爲藥引,又作君藥。服藥法則暗合"少火生氣"之旨,頻服少量使藥力持續,避免峻補傷正。

此案啟示深刻:其一,危重症當辨真假寒熱,不可見血即補;其二,止血需治本,清熱即所以固血;其三,經方活用貴在加減,伏龍肝之加堪稱畫龍點睛。較之現代醫學徒見其血而不知其源,中醫辨證之精微於此可見一斑。然須指出,此證若見汗出肢冷、脈微欲絕之真陽外越,則又當用參附湯急固脫,不可執此方以應萬變。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