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66|回复: 2

[医药临床] 手脚发凉寻因

[复制链接]
单克锋 发表于 2020-4-24 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有些人在深秋及初冬时节极易手脚发凉,这是因为人的正常体温是36℃~37℃,最适宜的环境温度是20℃~23℃,这个范围被称为舒适带。若环境温度高于它的上限或低于它的下限,人体必须做出相应的调节,才能防病保健。

血栓闭塞脉管炎:中医称为“脱疽”,多发生于中年男性。早期表现为小腿和足部皮肤发凉,皮色苍白或青紫,行走时疼痛、酸胀,稍事休息后可以缓解。当病情进一步发展时,则会出现患肢皮肤干燥、肌肉萎缩、疼痛加重等,夜间尤为明显。当有上述症状发生时,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治疗。

缺铁:也是造成肢体发凉、畏寒的重要因素。

雷诺病和雷诺现象也会出现手脚发凉的情况。手脚发凉怕冷的人,应去医院检查时还应判断是不是雷诺病和雷诺现象。(单克锋 江苏省徐州市单集镇郭庄门诊部)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ldk8 发表于 2025-4-11 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手足厥冷病因辨治刍议》

手足厥冷一症,诚如《伤寒论》所云"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其病因病机当从三焦辨证。今就临床常见证型详析如下:

一、寒凝血瘀证
此即现代医学所谓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医宗金鉴》称其"脱疽生于足指间,黄疱如粟黑烂延"。其病机属寒客经脉,气血凝滞。初期多见足胫逆冷,肤色苍白或紫暗,行走则痛,此乃《内经》"不通则痛"之象。及至晚期,肌肤甲错,肌肉萎废,夜痛尤甚,已现"阳虚寒凝"之危候。当宗王清任活血法,以阳和汤合当归四逆汤温经通脉。

二、气血两虚证
缺铁所致肢冷,实为《妇人大全良方》所载"血虚畏寒"之候。脾失健运则生化乏源,血不荣肢故见厥冷。李东垣《脾胃论》强调"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当以归脾汤补益心脾,佐以皂矾等含铁药物,此即"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旨。

三、肝郁阳郁证
雷诺氏症候颇类《诸病源候论》"血痹"之证,乃情志怫郁,阳气内遏所致。其特点为遇冷则肢端苍白-紫绀-潮红三相变化,此即张仲景所谓"四逆散证"之变局。临床宜用四逆散疏肝解郁,酌加桂枝、细辛通阳达末。

预防调摄之法:其一,当遵《养生论》"春捂秋冻"之训,渐进式耐寒锻炼;其二,按《饮膳正要》"秋冬养阴"之说,多食龙眼、羊肉等温补之品;其三,可习练八段锦"两手攀足固肾腰"式以通经活络。

要之,手足厥冷虽属常见,然病因有寒热虚实之异。今人若见此症,当详辨病因,切不可概以阳虚论治。如《医学心悟》所诫:"见证辨源,庶不致误。"
覃冒 发表于 2025-6-18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手足厥冷病因析微与调摄要旨》

手足厥冷一症,实为阳气不达四末之候。《素问·厥论》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其病机要旨可析为三端:一者阳气本虚,二者经脉阻滞,三者气血失荣。今就临床常见证型详述如次:

一、血瘀寒凝之脱疽
此证颇类西医学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乃因寒客经脉,血涩不行。《外科正宗》详载其候:"初生如粟,皮色紫暗,久则黑腐内溃。"其辨证要点有三:①疼痛呈间歇性跛行;②患肢肤温低于健侧2℃以上;③趺阳脉微弱或伏匿。治疗当宗《医宗金鉴》温经通脉之法,内服阳和汤加减,外以当归四逆汤熏洗。然须警惕,若见趾端焦黑,即当防其坏疽之变。

二、气血两虚之寒厥
缺铁所致肢冷,实为血虚及气之候。《黄帝内经》明言:"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铁剂乃化血之要质,其缺则营血不足,四肢失濡。此类患者多伴面色㿠白、爪甲脆薄、舌淡脉细等象。食疗当取阿胶烊化、龙眼肉粥;药治宜选八珍汤加鸡血藤、煅皂矾。然须注意,铁剂伍用陈皮、砂仁可防腻膈之弊。

三、肝郁血滞之雷诺
此证符合《诸病源候论》"血痹"之述,因情志怫郁,阳气内郁不达四末。其特点为遇冷则指端先白后紫,得温渐红。治疗当分三期:发作期急予桂枝加附子汤温通;缓解期用逍遥散合丹参饮调肝;稳定期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固本。现代研究证实,针灸取穴内关、太冲可使末梢血流增加37%。

调摄之道,首重"避寒就温"。《养生论》谓:"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建议:①晨起习练八段锦"两手托天理三焦"式;②酉时(17-19时)以42℃药浴(艾叶30g、红花15g)浸手足;③戌时(19-21时)按摩涌泉穴百次。饮食宜多食韭菜、羊肉等辛温之品,忌啖生冷瓜果。

要之,手足厥冷非独阳虚,实有虚实之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示警:"络病则凉,非必阳虚。"故凡久治不效者,须详查甲襞微循环、血流变等指标,方不致误。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