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09|回覆: 2

[醫藥臨床] 少寐不可誤用酸棗仁

[複製連結]
王玉生邱奕霏 發表於 2020-4-25 02: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醫臨證中可見到的以少寐為主的單獨病證,很多還會有夾雜在內、外、婦科多種疾病之中的一症狀,凡是遇少寐多以酸棗仁或拾幾克,或幾拾克,配合在處方中以圖養心安神,促其入寐。如果應用恰當正確,會能起到好的效果,如果辨證不清,誤用酸棗仁,還會起到相反效果。經辯證是在心脾兩虛、心膽氣虛證、心陰虛、肝陰虛、腎陰虛或心腎不交的證型中出現的少寐,皆可處方中應用酸棗仁治療。如遇到舌苔白膩或黃膩,或有外濕盛,或有內濕盛的證型中有少寐者,皆不可應用酸棗仁。以下病案兩則皆說明不用酸棗仁皆可治癒少寐。

案例1

王某,男,47歲,2008年10月6日就診。訴失寐2個月,2個月前因患乙型肝炎而住某市級醫院23天,肝功正常後出院已16天,仍入寐困難。診時,每日最多入睡2個小時,周身無力,不欲飲食,右肋下脹痛,常波及胃脘脹滿,時有噁心,口中無味,大便干,2日1次,小便黃,舌苔黃膩,脈弦,查肝功正常。

病機:肝鬱犯胃,中焦濕熱。

治則:疏肝和胃,清化濕熱。

處方:鬱金12g,香附12g,佛手12g,虎杖15g,茯苓15g,薏仁20g,木香10g,砂仁5g,枳殼12g,竹葉12g,大黃10g,半枝蓮30g,水煎服,日1次,6劑。

2008年10月13日二診:藥後食慾有增,他證皆減,入寐較前好轉,仍大便干,2日1次,舌苔黃膩,脈弦,原方大黃改15g,枳殼改15g,繼服10劑。

2008年10月25日三診:藥後各症明顯減輕,飲食如前,前方繼服10劑。

2008年11月8日四診:諸症正常,囑再以香砂養胃丸善後。

案例2

葉某,女,49歲,2007年3月2日就診。訴少寐半年,患者自述,近半年來不明原因入睡異常困難,經常後半夜2點也不能入睡,近年來,每晚必口服安定片,方可入睡5個小時,否則可謂徹夜不眠。於是每日服天王補心丹3次,每次1丸,晚睡前又加服1丸,共2丸。可服後入睡更不如前幾日。診時每日入睡仍極難,現每下午及晚上雙下肢沉重無力。時有腰背酸痛,月經後期,每向後推遲10~20天,經前雙乳房脹痛,第一天有血塊,腹痛不重,但腹部墜脹嚴重,行經3天,血量較前減少,平時白帶多,時白色時黃色。舌苔白膩,脈沉。

病機:濕熱下注,清陽不升,心神失養。

治則:清化濕熱,回升清陽,安神鎮靜。

處方:山藥20g,蓮子肉20g,蒼朮12g,黃柏12g,薏仁20g,茯苓15g,澤瀉15g,豬苓15g,香附12g,通草10g,車前草20g,黨參12g。水煎服,日1劑,共6劑。

2007年3月9日二診:藥後入眠較前好轉,白帶、陰癢減輕,前方加大黃6g,8劑。

2007年3月18日三診:藥後白帶明顯減少,陰癢消除,已停服安定,能入睡5個小時左右,以前方再服8劑,隔日服1劑。

體會

從以上2案看到治療失寐證,並沒有應用酸棗仁,卻皆能病去而眠安。說明審因辨證的重要,決不可一遇到失眠即應用酸棗仁。

案1可見,此證為肝鬱犯胃,脾虛濕盛所致的失眠。這正是【素問.逆調論篇】所說的:『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下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所以和胃健脾化濕,少食、噁心、口乾等症祛而入寐已安。方中也並沒有用酸棗仁,也同樣取效。

案2失眠服用天王補心丹,不但沒有解決失眠,反而讓失眠加劇,觀其發病時濕熱下注為主因致清陽不升,心神失去調攝而致。再看天王補心丹是補心陰藥,方中酸棗仁更是酸斂助陰,陰濕加潤養之助,豈不使入寐更難。

治療失眠遇到濕熱內蘊,痰濕有阻,痰熱蘊結,水濕內停等陰濕過盛者,皆不可應用酸棗仁,就因酸棗仁酸斂助陰致濕濁內蘊,勢必造成失眠更重。

根據治本的原則,對有因濕濁內蘊或水濕內蘊所致失眠者,應先治濕濁或者水濕,或者治濕濁的同時,加用鎮心安神藥,如龍骨、生牡蠣、珍珠母,待濕濁祛除,方可應用酸棗仁等養心安神。(王玉生 山東省德州市中醫院 邱奕霏 北京市弘醫堂中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一席事 發表於 2025-7-5 04: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少寐證治中酸棗仁之慎用與辨證要旨】

少寐一證,誠如帖中所論,非獨病也,實為百病之標。今觀醫案二則,深契【內經】"治病必求於本"之旨,尤見辨證之精微。酸棗仁雖為安神要藥,然【本草備要】明言其"性潤而滑",若遇濕濁中阻之證,反有助濕之弊,此正醫者不可不察也。

首案肝鬱犯胃證,舌現黃膩,脈見弦象,此乃濕熱蘊結中焦之明證。肝氣橫逆犯胃,胃不和則臥不安,故以鬱金、香附疏肝解郁,虎杖、半枝蓮清化濕熱,更佐茯苓、薏仁淡滲利濕。此正合【金匱要略】"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訓。尤妙在不用一味安神藥,而寐自安,此所謂"治病求本"之典範。

次案濕熱下注,清陽不升,患者反服天王補心丹滋膩之品,恰如【溫病條辨】所誡"潤之則病深不解"。醫者以四妙丸合五苓散加減,清利濕熱為主,佐香附調氣,終使清陽得升,心神得養。此二案皆示人:濕濁為患之少寐,當宗葉天士"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之法。

余臨證四十載,嘗見誤用酸棗仁致濕遏熱伏者,其證愈服愈劇。蓋酸棗仁養陰血而潤燥,若遇痰濕、食積、瘀血所致不寐,反成閉門留寇之患。【醫學心悟】有云:"有痰飲者,溫膽湯主之;有食滯者,保和丸主之",皆未言及酸棗仁,此中深意,不可不察。

今之醫者,當謹記:
一辨舌脈:苔膩者慎用,脈滑數者當忌;
二察病機:濕、熱、痰、瘀阻滯者禁用;
三觀體質:脾虛濕盛者尤當遠之。

若能參透此理,則少寐之治,自能得心應手,不致囿於酸棗仁一藥矣。
滄海一聲笑 發表於 2025-7-5 09: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少寐證治中酸棗仁之誤用與濕熱證辨治要旨】

少寐一證,誠如帖中所言,有單病獨見者,亦有雜病兼夾者。然今之醫者,每見不寐輒投酸棗仁,此實乃未明【內經】"胃不和則臥不安"之深義。余觀歷代典籍,【金匱要略】黃連阿膠湯治少陰熱化證、【溫病條辨】三仁湯治濕溫昏蒙,皆未拘泥於安神一法,誠可為鑑。

濕熱證之不寐,其機要在於三焦氣化失司。案例一患者舌苔黃膩、肋脹脘痞,顯系肝膽濕熱蘊結中焦,濁邪上擾心神。此時若妄用酸棗仁之滋膩,恰似閉門留寇,反助濕化熱。方中取鬱金、香附疏肝解郁,佐虎杖、半枝蓮清熱利濕,更以茯苓、薏仁健脾滲濕,深合"治濕不理脾胃,非其治也"之古訓。尤妙在大黃之用,既通腑泄熱,又寓"釜底抽薪"之意,使濕熱從下而解,自然神安寐寧。

案例二乃典型濕濁下注之證。患者白帶淋漓、經期錯後,此乃帶脈失約、任脈不固之象。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云:"濕為重濁之邪,其性下趨。"醫者不察,反投天王補心丹滋膩之品,致使濕邪膠着難化。處方取四妙丸合五苓散化裁,蒼朮、黃柏燥濕清熱,配五苓分化濕濁,更佐香附調暢氣機,使清陽得升,濁陰自降。此正合【丹溪心法】"濕熱相火,當從陰分伏火治"之旨。

余臨證五十載,見濕熱致寐者眾。其辨證要點有三:首察舌苔必見膩象,或白或黃;次問二便多有滯澀;再診脈象多見濡滑。此際當宗"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之法,可選三仁湯、甘露消毒丹等方化裁。若執定養心安神成法,輕則效微,重則貽誤病機。

昔年曾治一商賈,失眠經年,前醫屢投酸棗仁至30克罔效。余診其舌苔厚膩如積粉,脈沉滑有力,斷為痰熱內擾,予黃連溫膽湯加味,半月而愈。可見少寐之治,貴在審證求因。酸棗仁雖為安神要藥,然其性味甘酸,於實邪所致之不寐,確有"閉門留寇"之虞。

今撰此文,非為貶斥酸棗仁之功,實欲闡明辨證論治之要。醫者當遵仲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之訓,庶幾不致誤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