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09|回復: 2

[医药临床] 少寐不可误用酸枣仁

[複製鏈接]
王玉生邱奕霏 發表於 2020-4-25 02: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医临证中可见到的以少寐为主的单独病证,很多还会有夹杂在内、外、妇科多种疾病之中的一症状,凡是遇少寐多以酸枣仁或拾几克,或几拾克,配合在处方中以图养心安神,促其入寐。如果应用恰当正确,会能起到好的效果,如果辨证不清,误用酸枣仁,还会起到相反效果。经辩证是在心脾两虚、心胆气虚证、心阴虚、肝阴虚、肾阴虚或心肾不交的证型中出现的少寐,皆可处方中应用酸枣仁治疗。如遇到舌苔白腻或黄腻,或有外湿盛,或有内湿盛的证型中有少寐者,皆不可应用酸枣仁。以下病案两则皆说明不用酸枣仁皆可治愈少寐。

案例1

王某,男,47岁,2008年10月6日就诊。诉失寐2个月,2个月前因患乙型肝炎而住某市级医院23天,肝功正常后出院已16天,仍入寐困难。诊时,每日最多入睡2个小时,周身无力,不欲饮食,右肋下胀痛,常波及胃脘胀满,时有恶心,口中无味,大便干,2日1次,小便黄,舌苔黄腻,脉弦,查肝功正常。

病机:肝郁犯胃,中焦湿热。

治则:疏肝和胃,清化湿热。

处方:郁金12g,香附12g,佛手12g,虎杖15g,茯苓15g,薏仁20g,木香10g,砂仁5g,枳壳12g,竹叶12g,大黄10g,半枝莲30g,水煎服,日1次,6剂。

2008年10月13日二诊:药后食欲有增,他证皆减,入寐较前好转,仍大便干,2日1次,舌苔黄腻,脉弦,原方大黄改15g,枳壳改15g,继服10剂。

2008年10月25日三诊:药后各症明显减轻,饮食如前,前方继服10剂。

2008年11月8日四诊:诸症正常,嘱再以香砂养胃丸善后。

案例2

叶某,女,49岁,2007年3月2日就诊。诉少寐半年,患者自述,近半年来不明原因入睡异常困难,经常后半夜2点也不能入睡,近年来,每晚必口服安定片,方可入睡5个小时,否则可谓彻夜不眠。于是每日服天王补心丹3次,每次1丸,晚睡前又加服1丸,共2丸。可服后入睡更不如前几日。诊时每日入睡仍极难,现每下午及晚上双下肢沉重无力。时有腰背酸痛,月经后期,每向后推迟10~20天,经前双乳房胀痛,第一天有血块,腹痛不重,但腹部坠胀严重,行经3天,血量较前减少,平时白带多,时白色时黄色。舌苔白腻,脉沉。

病机:湿热下注,清阳不升,心神失养。

治则:清化湿热,回升清阳,安神镇静。

处方:山药20g,莲子肉20g,苍术12g,黄柏12g,薏仁20g,茯苓15g,泽泻15g,猪苓15g,香附12g,通草10g,车前草20g,党参12g。水煎服,日1剂,共6剂。

2007年3月9日二诊:药后入眠较前好转,白带、阴痒减轻,前方加大黄6g,8剂。

2007年3月18日三诊:药后白带明显减少,阴痒消除,已停服安定,能入睡5个小时左右,以前方再服8剂,隔日服1剂。

体会

从以上2案看到治疗失寐证,并没有应用酸枣仁,却皆能病去而眠安。说明审因辨证的重要,决不可一遇到失眠即应用酸枣仁。

案1可见,此证为肝郁犯胃,脾虚湿盛所致的失眠。这正是〖素问.逆调论篇〗所说的:『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所以和胃健脾化湿,少食、恶心、口干等症祛而入寐已安。方中也并没有用酸枣仁,也同样取效。

案2失眠服用天王补心丹,不但没有解决失眠,反而让失眠加剧,观其发病时湿热下注为主因致清阳不升,心神失去调摄而致。再看天王补心丹是补心阴药,方中酸枣仁更是酸敛助阴,阴湿加润养之助,岂不使入寐更难。

治疗失眠遇到湿热内蕴,痰湿有阻,痰热蕴结,水湿内停等阴湿过盛者,皆不可应用酸枣仁,就因酸枣仁酸敛助阴致湿浊内蕴,势必造成失眠更重。

根据治本的原则,对有因湿浊内蕴或水湿内蕴所致失眠者,应先治湿浊或者水湿,或者治湿浊的同时,加用镇心安神药,如龙骨、生牡蛎、珍珠母,待湿浊祛除,方可应用酸枣仁等养心安神。(王玉生 山东省德州市中医院 邱奕霏 北京市弘医堂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一席事 發表於 2025-7-5 04: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少寐证治中酸枣仁之慎用与辨证要旨》

少寐一证,诚如帖中所论,非独病也,实为百病之标。今观医案二则,深契《内经》"治病必求于本"之旨,尤见辨证之精微。酸枣仁虽为安神要药,然《本草备要》明言其"性润而滑",若遇湿浊中阻之证,反有助湿之弊,此正医者不可不察也。

首案肝郁犯胃证,舌现黄腻,脉见弦象,此乃湿热蕴结中焦之明证。肝气横逆犯胃,胃不和则卧不安,故以郁金、香附疏肝解郁,虎杖、半枝莲清化湿热,更佐茯苓、薏仁淡渗利湿。此正合《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训。尤妙在不用一味安神药,而寐自安,此所谓"治病求本"之典范。

次案湿热下注,清阳不升,患者反服天王补心丹滋腻之品,恰如《温病条辨》所诫"润之则病深不解"。医者以四妙丸合五苓散加减,清利湿热为主,佐香附调气,终使清阳得升,心神得养。此二案皆示人:湿浊为患之少寐,当宗叶天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法。

余临证四十载,尝见误用酸枣仁致湿遏热伏者,其证愈服愈剧。盖酸枣仁养阴血而润燥,若遇痰湿、食积、瘀血所致不寐,反成闭门留寇之患。《医学心悟》有云:"有痰饮者,温胆汤主之;有食滞者,保和丸主之",皆未言及酸枣仁,此中深意,不可不察。

今之医者,当谨记:
一辨舌脉:苔腻者慎用,脉滑数者当忌;
二察病机:湿、热、痰、瘀阻滞者禁用;
三观体质:脾虚湿盛者尤当远之。

若能参透此理,则少寐之治,自能得心应手,不致囿于酸枣仁一药矣。
滄海一聲笑 發表於 2025-7-5 09: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少寐证治中酸枣仁之误用与湿热证辨治要旨》

少寐一证,诚如帖中所言,有单病独见者,亦有杂病兼夹者。然今之医者,每见不寐辄投酸枣仁,此实乃未明《内经》"胃不和则卧不安"之深义。余观历代典籍,《金匮要略》黄连阿胶汤治少阴热化证、《温病条辨》三仁汤治湿温昏蒙,皆未拘泥于安神一法,诚可为鉴。

湿热证之不寐,其机要在于三焦气化失司。案例一患者舌苔黄腻、肋胀脘痞,显系肝胆湿热蕴结中焦,浊邪上扰心神。此时若妄用酸枣仁之滋腻,恰似闭门留寇,反助湿化热。方中取郁金、香附疏肝解郁,佐虎杖、半枝莲清热利湿,更以茯苓、薏仁健脾渗湿,深合"治湿不理脾胃,非其治也"之古训。尤妙在大黄之用,既通腑泄热,又寓"釜底抽薪"之意,使湿热从下而解,自然神安寐宁。

案例二乃典型湿浊下注之证。患者白带淋漓、经期错后,此乃带脉失约、任脉不固之象。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湿为重浊之邪,其性下趋。"医者不察,反投天王补心丹滋腻之品,致使湿邪胶着难化。处方取四妙丸合五苓散化裁,苍术、黄柏燥湿清热,配五苓分化湿浊,更佐香附调畅气机,使清阳得升,浊阴自降。此正合《丹溪心法》"湿热相火,当从阴分伏火治"之旨。

余临证五十载,见湿热致寐者众。其辨证要点有三:首察舌苔必见腻象,或白或黄;次问二便多有滞涩;再诊脉象多见濡滑。此际当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法,可选三仁汤、甘露消毒丹等方化裁。若执定养心安神成法,轻则效微,重则贻误病机。

昔年曾治一商贾,失眠经年,前医屡投酸枣仁至30克罔效。余诊其舌苔厚腻如积粉,脉沉滑有力,断为痰热内扰,予黄连温胆汤加味,半月而愈。可见少寐之治,贵在审证求因。酸枣仁虽为安神要药,然其性味甘酸,于实邪所致之不寐,确有"闭门留寇"之虞。

今撰此文,非为贬斥酸枣仁之功,实欲阐明辨证论治之要。医者当遵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训,庶几不致误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