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01|回覆: 2

[醫藥臨床] 溫心陽治療心動過緩

[複製鏈接]
劉玉清 發表於 2020-5-11 21: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劉某,女,60歲,2016年4月14日初診。訴胸悶氣短伴頭暈一年余。患者近一年常感胸悶、氣短伴乏力頭暈。時感心前區汗出,手足欠溫,口唇乾燥脫皮,曾查心電圖示『心動過緩』,心率40~50次/分,經多方醫治效果欠佳,曾就診我區人民醫院心內科建議其安裝心臟起搏器。既往有紅斑狼瘡病史十餘年。現胸悶、氣短伴頭暈,自覺體倦乏力,常需長息為快,後背悶痛不適,以致不能料理家務,大部分時間需臥床,兩顴部色紅感灼熱,舌質淡暗苔白,舌下靜脈迂曲粗大,脈沉細遲,力欠。血壓126/66mmHg,脈搏50次/分。

診斷:心動過緩(心陽不振)。

治法:振奮心陽。

方藥:制附子20g(先煎一小時),桂枝10g,炙甘草10g,丹參15g,炒酸棗仁10g,五味子10g,乾薑6g。14劑,每日1劑,水煎服,每服日2次。

2016年4月28日二診:患者服上藥後自覺兩顴紅灼熱減,胸悶長息小減,訴平時食冷物則胃不適,脈較前有力,屬形細力欠之象,舌質暗,舌下靜脈粗,口乾不欲飲。血壓107/64mmHg,脈搏55次/分。綜觀之仍屬心陽不振,守原法求之。上方制附子加至30g,余同前。

2016年5月11日三診:血壓123/70mmHg,脈搏50次/分,患者訴後背痛減,長息也減,能料理輕度家務活,但不能過累,時有怕冷之感。舌下靜脈迂曲,舌質偏暗,脈沉細,重按力欠,有向愈之象。守原法徐徐調之。

方藥:制附子35g(先煎1小時),桂枝12g,黨參20g,五味子10g,炙甘草15g,乾薑10g。每日1劑,水煎服,每服日2次。

2個月後複診:患者無不適,血壓120/70mmHg,脈搏75次/分,用此方共研細沫,每次服6克,每日2次開水沖服,維持至今,患者多次來診血壓心率均正常,無不適主訴。2020年1月9日患者家屬代訴其無不適,取藥繼續服用。

按:初診時患者表現胸悶氣短,伴乏力頭暈,手足欠溫,脈沉細遲,雖有雙顴部色紅灼熱之感及口唇乾燥脫皮的熱像,經馬元起脈證合參,辨證為『心陽不足』所致,故應用四逆湯和桂枝湯加減治療,以大劑量制附子振奮心陽,破散陰寒,回陽救逆,小劑量乾薑相助,相得益彰,增強了溫陽力量。桂枝甘草湯的加入,具有溫通心陽,生陽化氣之效,直中病位。因其舌質暗,舌下靜脈迂曲,診為伴有血行不暢,脈絡瘀阻之證,故以丹參活血通絡,加炒棗仁養心,藥少力專,使得患者症狀得以緩解。之後隨着制附子力度的逐漸加強,心率得以恢復正常,心臟症狀得以痊癒,免受安裝心臟起搏器之苦。(劉玉清 天津市薊州區中醫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cqyanxiaobo 發表於 2025-4-10 15:08 | 顯示全部樓層
【溫心陽法治療心陽不振型心動過緩驗案析微】

本案呈現典型心陽不振證候,然其辨證關鍵在於把握"真寒假熱"之病機本質。患者雖見兩顴紅赤、口唇乾燥等疑似熱象,然脈沉細遲、手足不溫、舌淡苔白等症,實為陰盛格陽之候。筆者以四逆湯合桂枝甘草湯化裁,正合【傷寒論】"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之旨。

一、病機辨析
患者心動過緩伴紅斑狼瘡病史,呈現心腎陽虛為本、血瘀為標之候。心陽衰微則鼓動無力,故脈來遲細;陽虛不能溫煦四末,遂見手足欠溫;陰寒內盛,虛陽浮越,乃現顴紅灼熱之假熱徵象。舌下絡脈迂曲,恰如【金匱要略】所言"血不利則為水",提示陽虛血瘀之病機轉歸。

二、方藥解析
首診以制附子20g為君,遵【本草正義】"附子通行十二經,無所不至"之論,配伍桂枝甘草湯辛甘化陽,暗合仲景"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之訓。加丹參活血,取"血為氣母"之意;酸棗仁、五味子收斂浮陽,體現"甚者從之"的反佐之法。二診附子加至30g,正合【醫學衷中參西錄】"附子少用則溫熱,多用則辛烈"之經驗。三診增黨參20g,暗含參附湯之意,使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

三、治療啟示
本案呈現"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經典治療思路。制附子用量從20g漸增至35g,體現"有故無殞"的用藥膽識,然須嚴格遵循先煎1小時的減毒規範。值得注意的是,患者血壓始終穩定,印證【傷寒論】"陽氣退下,熱入因作結胸"之戒,提示溫陽得當反能調和氣血。

結語:此案成功之處在於透過假熱表象抓住陽虛本質,通過"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治法,使心率從50次/分提升至75次/分。然需指出,現代臨床使用大劑量附子必須嚴格掌握適應證,建議在重症監護條件下實施,並密切監測心電圖及電解質變化。對於器質性心臟病患者,仍應遵循"中醫辨證、西醫辨病"的原則,必要時結合起搏器治療。
梅花四弄 發表於 2025-4-27 21:53 | 顯示全部樓層
【溫通心陽法治療心動過緩醫案析義】

本案呈現典型心陽不振證候,誠如【金匱要略】所言"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患者脈沉細遲、手足欠溫、體倦乏力諸症,顯繫心陽式微之候。雖見顴紅灼熱等疑似熱象,然細察其口乾不欲飲、舌淡苔白,實為虛陽浮越之假熱,此即【傷寒論】"少陰病,面色赤者,戴陽也"之旨。

處方深得仲景心法,以四逆湯為底方,附子用量由20g漸增至35g,遵循"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治療原則。尤妙在附子與乾薑配伍,取法【傷寒論】"附子無姜不熱"之要義,乾薑既能助附子回陽,又可制其毒性。桂枝甘草湯的運用更見匠心,桂枝辛甘化陽,炙甘草甘緩守中,二藥相合暗合【內經】"辛甘發散為陽"之旨。丹參、酸棗仁的加入,既活血脈又養心神,體現"通補兼施"的治療智慧。

本案治療呈現清晰的三個階段:首診以溫陽活血為主,二診加重附子劑量突破治療瓶頸,三診加入黨參培補後天之本。這種"陽藥運行,陰邪潰散"的序貫療法,正合【景岳全書】"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之訓。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原有紅斑狼瘡病史,現代醫學多使用免疫抑制劑治療,而中醫從整體調節入手,通過振奮心陽改善全身機能,最終使心率從50次/分提升至75次/分,且療效維持四年之久,充分體現"異病同治"的中醫特色。

此案啟示有三:其一,心動過緩屬"遲脈"範疇,不可見脈治脈,當辨陰陽虛實;其二,陽虛證候中若現熱象,需明辨真假,本案顴紅實為陰盛格陽所致;其三,附子大劑量應用必須嚴格把握煎服法,本案先煎一小時的規範操作值得借鑑。最後需要強調的是,此類重症患者治療當遵循"有故無殞"原則,在嚴密監護下循序漸進調整藥量,非專業醫師切勿盲目效仿。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