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24|回復: 3

[医药临床] 温心阳治疗心动过缓

[複製鏈接]
刘玉清 發表於 2020-5-11 21: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刘某,女,60岁,2016年4月14日初诊。诉胸闷气短伴头晕一年余。患者近一年常感胸闷、气短伴乏力头晕。时感心前区汗出,手足欠温,口唇干燥脱皮,曾查心电图示『心动过缓』,心率40~50次/分,经多方医治效果欠佳,曾就诊我区人民医院心内科建议其安装心脏起搏器。既往有红斑狼疮病史十余年。现胸闷、气短伴头晕,自觉体倦乏力,常需长息为快,后背闷痛不适,以致不能料理家务,大部分时间需卧床,两颧部色红感灼热,舌质淡暗苔白,舌下静脉迂曲粗大,脉沉细迟,力欠。血压126/66mmHg,脉搏50次/分。

诊断:心动过缓(心阳不振)。

治法:振奋心阳。

方药:制附子20g(先煎一小时),桂枝10g,炙甘草10g,丹参15g,炒酸枣仁10g,五味子10g,干姜6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每服日2次。

2016年4月28日二诊:患者服上药后自觉两颧红灼热减,胸闷长息小减,诉平时食冷物则胃不适,脉较前有力,属形细力欠之象,舌质暗,舌下静脉粗,口干不欲饮。血压107/64mmHg,脉搏55次/分。综观之仍属心阳不振,守原法求之。上方制附子加至30g,余同前。

2016年5月11日三诊:血压123/70mmHg,脉搏50次/分,患者诉后背痛减,长息也减,能料理轻度家务活,但不能过累,时有怕冷之感。舌下静脉迂曲,舌质偏暗,脉沉细,重按力欠,有向愈之象。守原法徐徐调之。

方药:制附子35g(先煎1小时),桂枝12g,党参20g,五味子10g,炙甘草15g,干姜10g。每日1剂,水煎服,每服日2次。

2个月后复诊:患者无不适,血压120/70mmHg,脉搏75次/分,用此方共研细沫,每次服6克,每日2次开水冲服,维持至今,患者多次来诊血压心率均正常,无不适主诉。2020年1月9日患者家属代诉其无不适,取药继续服用。

按:初诊时患者表现胸闷气短,伴乏力头晕,手足欠温,脉沉细迟,虽有双颧部色红灼热之感及口唇干燥脱皮的热像,经马元起脉证合参,辨证为『心阳不足』所致,故应用四逆汤和桂枝汤加减治疗,以大剂量制附子振奋心阳,破散阴寒,回阳救逆,小剂量干姜相助,相得益彰,增强了温阳力量。桂枝甘草汤的加入,具有温通心阳,生阳化气之效,直中病位。因其舌质暗,舌下静脉迂曲,诊为伴有血行不畅,脉络瘀阻之证,故以丹参活血通络,加炒枣仁养心,药少力专,使得患者症状得以缓解。之后随着制附子力度的逐渐加强,心率得以恢复正常,心脏症状得以痊愈,免受安装心脏起搏器之苦。(刘玉清 天津市蓟州区中医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cqyanxiaobo 發表於 2025-4-10 15:08 | 顯示全部樓層
《温心阳法治疗心阳不振型心动过缓验案析微》

本案呈现典型心阳不振证候,然其辨证关键在于把握"真寒假热"之病机本质。患者虽见两颧红赤、口唇干燥等疑似热象,然脉沉细迟、手足不温、舌淡苔白等症,实为阴盛格阳之候。笔者以四逆汤合桂枝甘草汤化裁,正合《伤寒论》"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之旨。

一、病机辨析
患者心动过缓伴红斑狼疮病史,呈现心肾阳虚为本、血瘀为标之候。心阳衰微则鼓动无力,故脉来迟细;阳虚不能温煦四末,遂见手足欠温;阴寒内盛,虚阳浮越,乃现颧红灼热之假热征象。舌下络脉迂曲,恰如《金匮要略》所言"血不利则为水",提示阳虚血瘀之病机转归。

二、方药解析
首诊以制附子20g为君,遵《本草正义》"附子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之论,配伍桂枝甘草汤辛甘化阳,暗合仲景"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之训。加丹参活血,取"血为气母"之意;酸枣仁、五味子收敛浮阳,体现"甚者从之"的反佐之法。二诊附子加至30g,正合《医学衷中参西录》"附子少用则温热,多用则辛烈"之经验。三诊增党参20g,暗含参附汤之意,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三、治疗启示
本案呈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经典治疗思路。制附子用量从20g渐增至35g,体现"有故无殒"的用药胆识,然须严格遵循先煎1小时的减毒规范。值得注意的是,患者血压始终稳定,印证《伤寒论》"阳气退下,热入因作结胸"之戒,提示温阳得当反能调和气血。

结语:此案成功之处在于透过假热表象抓住阳虚本质,通过"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使心率从50次/分提升至75次/分。然需指出,现代临床使用大剂量附子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建议在重症监护条件下实施,并密切监测心电图及电解质变化。对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仍应遵循"中医辨证、西医辨病"的原则,必要时结合起搏器治疗。
梅花四弄 發表於 2025-4-27 21:53 | 顯示全部樓層
《温通心阳法治疗心动过缓医案析义》

本案呈现典型心阳不振证候,诚如《金匮要略》所言"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患者脉沉细迟、手足欠温、体倦乏力诸症,显系心阳式微之候。虽见颧红灼热等疑似热象,然细察其口干不欲饮、舌淡苔白,实为虚阳浮越之假热,此即《伤寒论》"少阴病,面色赤者,戴阳也"之旨。

处方深得仲景心法,以四逆汤为底方,附子用量由20g渐增至35g,遵循"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尤妙在附子与干姜配伍,取法《伤寒论》"附子无姜不热"之要义,干姜既能助附子回阳,又可制其毒性。桂枝甘草汤的运用更见匠心,桂枝辛甘化阳,炙甘草甘缓守中,二药相合暗合《内经》"辛甘发散为阳"之旨。丹参、酸枣仁的加入,既活血脉又养心神,体现"通补兼施"的治疗智慧。

本案治疗呈现清晰的三个阶段:首诊以温阳活血为主,二诊加重附子剂量突破治疗瓶颈,三诊加入党参培补后天之本。这种"阳药运行,阴邪溃散"的序贯疗法,正合《景岳全书》"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之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原有红斑狼疮病史,现代医学多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而中医从整体调节入手,通过振奋心阳改善全身机能,最终使心率从50次/分提升至75次/分,且疗效维持四年之久,充分体现"异病同治"的中医特色。

此案启示有三:其一,心动过缓属"迟脉"范畴,不可见脉治脉,当辨阴阳虚实;其二,阳虚证候中若现热象,需明辨真假,本案颧红实为阴盛格阳所致;其三,附子大剂量应用必须严格把握煎服法,本案先煎一小时的规范操作值得借鉴。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此类重症患者治疗当遵循"有故无殒"原则,在严密监护下循序渐进调整药量,非专业医师切勿盲目效仿。
张岑 發表於 2025-5-19 05:43 | 顯示全部樓層
《温通心阳法治疗心动过缓验案析微》

本案为典型心阳不振所致心动过缓,患者虽见颧红、唇燥等疑似热象,然脉沉细迟、手足不温、舌淡苔白等真寒之征昭然,当属"阴盛格阳"之候。笔者谨就辨证思路与用药精要析论如下:

一、病机探赜
患者年届花甲,元阳已衰,复因红斑狼疮久病耗伤正气,致心阳式微。《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心阳不振,鼓动无力,故见脉迟胸闷;阳虚不能温煦四末,则手足欠温;虚阳浮越于上,乃现颧红灼热之假热真寒之象。舌下络脉迂曲,提示阳虚无以温运,血行涩滞成瘀。

二、方药索隐
主方取法仲景四逆汤合桂枝甘草汤化裁:
1. 制附子用量由20g渐增至35g,遵循"少火生气"之旨,逐步温煦心阳。附子大辛大热,善走十二经,《本草正义》谓其"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先煎久煮既减其毒性,又存回阳之力。
2. 桂枝配甘草取法桂枝甘草汤,辛甘化阳,专温心阳。柯琴《伤寒来苏集》言:"此补心之峻剂也。"
3. 佐丹参活血通络,酸枣仁养心安神,五味子收敛浮阳,共成温通兼顾之剂。

三、辨治心法
1. 真假寒热之辨:患者虽现颧红唇燥,然脉沉迟、舌淡暗、不欲饮等,显系阴盛格阳。张景岳云:"寒热有真假者,阴证似阳,阳证似阴也。"
2. 量效关系把握:附子用量递增体现"渐积之功",避免燥烈伤阴。二诊加党参益气温阳,暗合参附汤之意。
3. 标本兼顾之道:以温阳为主,佐以活血,契合《医林改错》"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之论。

四、转归启示
本案历时四月调治,终使心率复常,印证《伤寒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训。后期改散剂维持,既巩固疗效,又避汤剂温燥之弊,体现"治慢性病当有方有守"的临证智慧。

结语:
心动过缓属中医"迟脉证"范畴,本案提示临证需明辨阴阳真假,心阳得振则血脉自通。附子之用贵在配伍得宜、煎煮有法,非独恃峻药而能建功。学者当于此等验案中细参阴阳消长之机,方得中医辨证之三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