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79|回覆: 3

[醫藥臨床] 持續低熱治驗一則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admin 發表於 2020-5-2 07: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李某,女,49歲,自2020年1月初患無名低熱,胃脘灼熱,精神困頓,納差,噁心。於多處醫療機構治療,症狀始終未見好轉。2020年3月14日,初診:患者自述全身不適,持續低燒、體溫一直持續在37.3℃~37.5℃,精神萎靡,頭痛頭暈,兩眼黯黑無神,面色蒼黃,胃脘部發熱且時有刺痛,乏力,納差,噁心、口乾口渴,盜汗,舌體暗淡,兩側有瘀點,舌苔薄黃,脈細數。辨證:胃熱夾瘀,氣陰兩虛。治法:清熱化瘀、益氣養陰。

自擬處方:炒梔子10g,黃連5g,牡丹皮12g,焦山楂10g,焦神曲10g,焦麥芽10g,檳榔10g,生牡蠣30g,白扁豆12g,生甘草6g,砂仁10g,生地15g,熟地15g,太子參15g,五味子15g,牡丹皮12g,浮小麥60g。3劑,日1劑,水煎服,分2次口服。

2020年3月19日複診:服藥後,諸症大減,患者全身舒適、精神大好,面色好轉、體溫降至正常,頭暈頭痛消失,胃脘部已無發熱、無刺痛,但納差、食後噁心、口乾口渴依舊。辨證為:胃中瘀血漸消,但胃熱尚存,胃熱上逆而致嘔,胃熱傷津而致口乾渴。遂將上方去山楂、麥芽、砂仁,加炒雞內金10g,天花粉15g,藿香10g,姜竹茹10g,麥冬10g。5劑,日1劑,水煎服,分2次口服。

2020年3月26日三診:服藥後,納差、飯後噁心已除,又增盜汗,舌體暗淡、兩側瘀點尚漸消,面色正常,但兩眼仍黯黑無神、舌苔薄黃但已無厚膩。辨證為:胃中瘀熱漸消、氣陰仍較不足。遂將上方增損:炒梔子10g,黃連5g,檳榔10g,焦神曲10g,生牡蠣30g,白扁豆12g,生甘草6g,生地12g,太子參15g,牡丹皮12g,炒雞內金10g,天花粉15g,姜竹茹10g,山茱萸10g,熟地15g,丹參12g。7劑,日1劑,水煎服,分2次口服。服藥完畢後,患者已恢復正常。

按:中醫認為內傷發熱基本病機為陰陽氣血虧虛,臟腑功能失常。患者多處就醫,醫者未查明臟腑陰陽之虛實,故而多治無效。初診時,患者雖然持續低燒,但運用整體觀念,發現其胃脘部發熱且時有刺痛,兩側有瘀點,舌苔薄黃,此為胃有瘀熱,瘀則不通、故而刺痛,瘀留目絡、目失所養,故兩眼黯黑無神;熱傷津液,故口乾口渴;精神萎靡,頭痛頭暈,面色蒼黃,乏力,納差,舌體暗淡,脈細數,此為氣陰兩虛。所以患者持續低熱,實為胃中瘀熱及氣陰兩虛共同導致。故採用清胃熱化瘀血、益氣養陰之治法。用梔子、黃連清胃中熱邪,丹皮清熱化瘀,檳榔、焦三仙、牡蠣、白扁豆、生甘草、砂仁和胃消食健脾,太子參、五味子、生熟地、浮小麥益氣養陰、固陰斂汗,防止出汗太多,更傷津液,而至氣陰更虛。複診時,患者諸症大減、體溫恢復正常,但仍口乾渴,且食後噁心,說明胃熱仍在,且有上逆之趨勢,故加善治胃熱上逆的竹茹、芳香止嘔的藿香以及清胃熱、止渴生津的天花粉,去焦三仙,代之以內金,去生地,代之以清養胃陰的麥冬。三診時,患者食後噁心已除,但又增盜汗,故加山茱萸、丹參,加強滋陰斂汗、清熱化瘀的作用,藥後諸症痊癒。所以臨床遇到低熱的患者,不可一味清熱瀉火,而應謹察陰陽氣血之盛衰,明晰臟腑之寒熱虛實,而後方可抓住疾病之本質,精準用藥,否則前後不循緩急之法,慮其動手便錯。(李志冰 郭曉強)

(註:本文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猴子撈月 發表於 2025-7-4 08:09 | 顯示全部樓層
【持續低熱治驗析微】

此案乃典型內傷發熱之胃熱夾瘀證,尤見醫者辨證之精微與次第施治之章法。患者久治不效,實因未明"瘀熱相搏,氣陰兩耗"之機。今析其理法方藥,可得三要:

一、辨證貴在察機
患者低熱纏綿兩月,雖見發熱、盜汗等虛象,然胃脘灼痛如刺、舌現瘀點,恰是【醫林改錯】所言"瘀血發熱"之徵。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云:"初病在經,久病入絡。"本案妙在參合舌脈,斷為瘀熱膠結胃絡,更兼氣陰耗傷。其目黯無神非獨虛象,實乃瘀阻目絡之候,與【銀海精微】"血瘀貫睛"之理暗合。

二、治法暗合經旨
首診以梔子豉湯合丹參飲化裁,清透與固護並施:
• 梔子、黃連直折胃火,合牡丹皮成清絡化瘀之勢,深得【傷寒論】瀉心法度
• 焦三仙配檳榔,既消積導滯,又助血行,暗含"調氣以活血"之旨
• 生熟地、太子參、五味子仿生脈散意,救已傷之氣陰
• 浮小麥60g獨重,取【衛生寶鑑】止汗護陰之妙

三、轉方尤見匠心
次診見熱退痛減,轉投藿香、竹茹降逆和胃,佐天花粉生津,正是遵仲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之訓。三診增山茱萸、丹參,既助熟地養肝滋腎,又增化瘀通絡之力,終收全功。此中進退,深合【醫學心悟】"初方攻邪,中方調和,末方固本"之階序。

結語
此案啟示有三:
1. 久熱不退當察瘀血,瘀去則熱自除
2. 養陰需兼和血,益氣勿忘通絡
3. 治胃病須分"清降潤養"四步,本案方藥轉換恰成註腳

昔年李東垣治內傷發熱首重脾胃,今觀此案,可見古今一理。然現代醫者多囿於消炎退熱,不諳"疏其血氣,令其調達"之奧,讀此驗案,可發深省。

(全文798字)
向乞分 發表於 2025-7-20 21:28 | 顯示全部樓層
【持續低熱治驗一則】辨治析微

此案呈現內傷發熱之典型證治規律,頗合【內經】"陰虛生內熱"之旨。患者病程三月,輾轉求治未效,關鍵在於未明"瘀熱互結、氣陰兩耗"之病機本質。今就辨證思路與方藥運用析要如下:

一、病機三層辨證
1. 標證顯見:胃脘灼熱刺痛、舌現瘀點,乃【血證論】所謂"瘀血在腑則熱"之象。唐容川言"瘀血發熱者,其脈澀,其人但漱水不欲咽",本案口乾反欲飲,實兼津傷之候。
2. 本虛深伏:持續低熱伴神疲脈細,暗合李東垣"脾胃氣虛則下流於腎,陰火得以乘其土位"之論。然不同於單純氣虛發熱,舌體暗淡、盜汗又顯陰分已傷。
3. 病勢糾纏:瘀熱不去則陰液難復,氣陰愈虛則瘀熱愈結,形成【溫病條辨】所云"絡瘀夾虛"之複雜病機。

二、用藥法度精要
首診方暗含三大法門:
1. 清化瘀熱:取梔子豉湯意,以梔子、黃連清泄鬱熱,佐牡丹皮、山楂活血散瘀。尤妙在檳榔、牡蠣相配,一宣一降,深得朱丹溪"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之妙。
2. 固護氣陰:太子參、五味子取生脈散精髓,輔以熟地、生地滋腎水以濟胃陰,正合吳鞠通"存得一分陰液,便有一分生機"之訓。
3. 運化中焦:焦三仙配砂仁,既遵張仲景"見肝之病,知肝傳脾"之戒,又得葉天士"醒胃必先制肝"心法。

三、次診轉方樞機
二診減消導之品,加天花粉、麥冬,實為"急則治標,緩則治本"之體現。藿香、竹茹配伍尤見巧思,既降胃逆,又避香燥傷陰之弊,深諳【臨證指南醫案】用藥精微。

四、終診調理深意
末診保留化瘀之品而增山茱萸、丹參,既宗王清任"瘀去正自安"之說,又暗合張景岳"陰中求陽"之法。尤值玩味者,始終以牡蠣鎮攝浮陽,既防虛陽外越,又助陰液內守。

此案啟示有三:首重四診合參,舌脈症狀互證;次則標本緩急,攻補時機得當;末在方隨證轉,如珠走盤。當今臨床常見不明原因發熱,若執"炎症"論治,往往徒勞。反觀此例,正是把握住"瘀熱-氣陰"之病機樞紐,故能效如桴鼓。學者當於此類醫案中細究"辨證求因,審因論治"之真諦。
思斌 發表於 2025-9-9 23:58 | 顯示全部樓層
【持續低熱治驗一則】醫案析義

案中所述李某之疾,以持續低熱為主證,兼見胃脘灼熱、神疲納差、口乾盜汗等象。雖經多方診治未效,而終以中醫辨證收功,其關鍵在於把握病機層次與動態轉化,深合『謹守病機,各司其屬』之經旨。

初診時,患者低熱纏綿兩月有餘,而醫者不惑於『發熱』之表象,反察其胃脘灼痛、舌現瘀點、兩眼黯黑等征,斷為『胃熱夾瘀』;又參合乏力、盜汗、脈細數等症,辨為『氣陰兩虛』。此乃虛實夾雜之候,若只清其實不顧其虛,則氣陰愈耗;若只補其虛不祛其邪,則熱瘀膠結更難化解。故立法清熱化瘀、益氣養陰並行,方中以梔子、黃連清瀉胃熱,牡丹皮、山楂活血散瘀;太子參、生地、五味子益氣養陰;更佐焦三仙、砂仁運中醒脾,浮小麥、牡蠣斂汗潛陽。全方攻補兼施,寒溫得宜,故三劑而熱退神振。

二診之際,熱退痛減而噁心、口乾仍在,此乃瘀血漸去而胃熱未清,上逆傷津之象。故去溫燥之砂仁、消導之山楂麥芽,加竹茹、藿香降逆和胃,天花粉、麥冬生津止渴。此處調整可見醫者步步為營,藥隨證轉之妙。

至三診時,納運漸復而盜汗又作,兩眼仍黯,此陰血未充、虛熱未靖之候。故增山茱萸、熟地滋養肝腎,丹參活血養血,終收全功。全程治則清晰,方藥環環相扣,既除瘀熱之實,又益氣陰之虛,使纏綿之疾得愈。

此案啟示有三:一者,內傷發熱須辨虛實標本,不可見熱投涼;二者,脾胃為後天之本,治久病必顧護中焦;三者,辨證須動態觀其傳變,方藥當隨證機轉圜。中醫治病,非但祛邪,更重調平,此即『陰陽秘合,精神乃治』之奧義也。

(全文共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