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78|回覆: 2

[醫藥臨床] 萸夏止酸湯

[複製連結]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章浩軍,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龍巖中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第二批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十二五』國家重點中醫專科——脾胃病專科學科帶頭人、福建省名中醫。從事中醫教學、科研、臨床30餘載,善用經方治療久痢(潰瘍性結腸炎)、胃痞(慢性胃炎、功能性胃腸疾病)、胃脘痛(胃潰瘍)、頑痹(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疑難雜症。主持並參與省、市科研課題8項,主編【傷寒心悟】【六經辨治脾胃病】等專著,並在國家級、省級公開發表60餘篇學術論文。

組成:吳茱萸10克,紅參10克,半夏10克,生薑30克,茯苓30克,大棗10克。

功效:溫中散寒,降逆制酸。

主治:吐酸病,屬陽明厥陰寒證。臨證多以嘔吐酸水清稀為主,伴胸脘脹悶,飲食喜熱,四肢不溫,大便稀溏,舌淡白,脈沉遲主要表現。

用法:以上諸藥,加水浸過藥面,浸泡1小時,武火煎開,文火煎煮20~30分鐘,倒出藥液,加水如上述煎法再煎第二煎,混合兩次藥液,分早晚飯後1小時溫服。

方解:萸夏止酸湯是以吳茱萸湯合小半夏加茯苓湯化裁而成。吐酸病其喜唾涎沫清稀者,正與【黃帝內經】病機十九條中『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相符,六經辨證其當屬陽明厥陰寒證。如【傷寒論】243條:『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及第378條:『乾嘔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常因或過食生冷,寒邪直中陽明胃,或素體脾虛陰寒內盛,皆可內犯陽明胃、甚則厥陰肝。胃主受納,陽明胃寒,痰濕內生,則胃失和降;肝主疏泄,厥陰肝寒,則陽升之機不利,胃氣不降反升,而致吐酸。本方取吳茱萸性辛熱,擅溫養厥陰肝寒,為君藥;並重用生薑辛溫,以溫散陽明胃寒,半夏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為臣藥;茯苓取其甘淡,淡滲利濕,紅參甘溫、大棗甘平補虛和中,為佐使;諸藥合用,共奏溫補陽明厥陰之寒,而達利濕降濁制酸之功。

臨證加減:若噯氣者,加旋覆花;反酸甚者,加海螵蛸、煅瓦楞子;若胃脘脹悶,加厚朴、砂仁;嘔吐重者,加竹茹、橘皮;泛清水多者,加乾薑、陳皮。

驗案:楊某,女,38歲。反覆吐酸半年,加劇1周。刻下症見:嘔吐酸水清稀,胃脘部脹痛不適,噁心,頭痛,乏力,四肢不溫,納寐差,大便1日3次,質稀,舌淡苔白,脈沉遲。屬陽明厥陰寒證,治以溫補陽明厥陰之寒,以制酸止嘔,予萸夏止酸湯加減。處方:吳茱萸10克,紅參10克,生薑30克,半夏10克,大棗10克,茯苓30克。患者服3劑後訴上腹部脹痛減輕,噁心欲嘔、頭暈亦減,仍有吐酸、納寐差,舌淡紅苔白,脈沉遲。守前方加海螵蛸30克,煅瓦楞子30克。再服5劑,後訴吐酸已除,守方再進5劑,鞏固療效。

本患者素體脾胃較虛,又過食生冷之品,寒邪直犯陽明厥陰,清陽不升而濁陰不降,則吐酸;邪氣循經作祟,致頭痛、四肢不溫,證屬陽明厥陰寒證,治予萸夏止酸湯溫養陽明厥陰之寒,以達止嘔制酸之目的,藥後病癒。

(福建中醫藥大學 蘇君蓉 杜思霖整理 章浩軍指導)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愚山老鬼 發表於 2025-6-4 11:33 | 顯示全部樓層
萸夏止酸湯方義闡微與臨證思辨

章浩軍教授所創萸夏止酸湯,乃融匯【傷寒論】吳茱萸湯與小半夏加茯苓湯之精義,針對陽明厥陰寒證吐酸病機而設。此方組方嚴謹,法度森然,深契仲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之旨,今試析其理法方藥如次。

一、病機探賾
吐酸一證,【素問·至真要大論】明言"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然臨床所見屬寒者亦復不少。章教授據"澄澈清冷屬寒"之訓,參合仲景吳茱萸湯證兩條,揭示寒邪內犯陽明、厥陰之病機關鍵:陽明胃寒則納化失職,濕濁內生;厥陰肝寒則疏泄失司,濁陰上逆。二者相合,遂成"寒濁上泛"之候,其酸水清稀、肢冷脈遲諸症,皆為陰寒內盛之明證。

二、方藥解析
方中吳茱萸為君,其性辛烈,直入厥陰,溫肝降逆,【本草綱目】謂其"開郁化滯,治吞酸";生薑重用至30克,取其溫胃散飲之功,與吳茱萸構成"辛開苦降"之勢;半夏、茯苓取小半夏加茯苓湯義,化痰滲濕以絕生酸之源;紅參、大棗匡扶中氣,寓"治肝當先實脾"之妙。全方寒溫並用,攻補兼施,尤妙在通過調節肝胃氣機升降,使"濁陰得降,清陽自升"。

三、臨證變通
章氏加減法深得辨證精髓:旋覆花降氣,海螵蛸制酸,厚朴除滿,皆隨證施治。若見舌苔白膩者,可加蒼朮化濕;脈沉細弱者,增附子溫腎;若兼少陽樞機不利者,酌加柴胡、黃芩,暗合柴胡桂枝幹薑湯之意。此等化裁,非熟諳六經傳變者不能為。

四、現代應用啟示
此方對寒性胃食管反流病、慢性淺表性胃炎屬虛寒者療效顯著。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吳茱萸含吳茱萸鹼,能抑制胃酸分泌;生薑促進胃黏膜修復。然須注意,若見舌紅苔黃、口乾便秘之熱證,則當禁用。

章教授此方,既承仲景心法,又參以己驗,堪為經方現代化用之典範。學者當於"寒熱虛實"四字上細加揣摩,方能得此方三昧。
吾是楚天 發表於 2025-7-14 08:03 | 顯示全部樓層
萸夏止酸湯方證探賾與臨床應用闡微

章浩軍教授所創萸夏止酸湯,乃融匯【傷寒論】吳茱萸湯與小半夏加茯苓湯之精義,專治陽明厥陰寒證吐酸,其組方嚴謹,療效卓著,今試析其理法方藥如次。

一、病機溯源與六經辨證
吐酸一證,【內經】明言『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提示其本在陽虛寒凝。六經辨證中,陽明胃主受納,厥陰肝司疏泄,二者寒盛則氣機逆亂。寒邪直中或素體虛寒,致胃失和降、肝失條達,濁陰上逆而見吐酸清稀、脘悶肢冷。此與【傷寒論】243條『食谷欲嘔』、378條『乾嘔涎沫』之吳茱萸湯證一脈相承,章教授深諳經方之旨,故以溫肝暖胃為綱,佐以降濁化濕。

二、方藥解析與配伍精妙
方中吳茱萸為君,辛熱入肝,溫厥陰之寒而止逆;生薑重用至30克,辛溫走胃,散陽明之冷而和降,二者相須,直搗病所。半夏為臣,降逆消痞,合生薑成小半夏湯格局,專治痰飲上逆;茯苓淡滲利濕,導水飲下行,契合『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之訓。紅參、大棗為佐使,補脾益氣,固護中焦,防溫燥傷正。全方寒溫並用,攻補兼施,共奏溫中散寒、降逆制酸之效。

三、臨證化裁與辨證要點
章教授強調,運用本方需緊扣『寒、虛、逆』三綱:
1. 主證:吐酸清稀,脘冷喜溫,舌淡脈遲。
2. 加減法:噯氣加旋覆花以降氣,反酸甚加海螵蛸以制酸,脹悶加厚朴以行滯,嘔吐劇加竹茹以清熱止嘔,泛清水多加乾薑以溫中。
3. 禁忌:若見吐酸灼熱、口苦苔黃之肝胃鬱熱證,則非本方所宜。

四、驗案舉隅與療效印證
所載楊某案,乃典型陽明厥陰寒證。患者吐酸清稀、肢冷便溏、脈沉遲,章教授以原方溫肝暖胃,未加一味清熱之品,而酸濁自平。此案印證『辨證求因,審因論治』之要義,亦體現經方『有是證用是方』之精髓。

結語
萸夏止酸湯之妙,在於以經方為基,緊扣寒證病機,化裁得宜。章浩軍教授融匯傷寒理法,結合脾胃病專科經驗,為吐酸屬寒者提供效驗之方。學者當細究其辨證眼目,方能臨證得心應手。

(全文約780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