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79|回復: 2

[医药临床] 萸夏止酸汤

[複製鏈接]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章浩军,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岩中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十二五』国家重点中医专科——脾胃病专科学科带头人、福建省名中医。从事中医教学、科研、临床30余载,善用经方治疗久痢(溃疡性结肠炎)、胃痞(慢性胃炎、功能性胃肠疾病)、胃脘痛(胃溃疡)、顽痹(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疑难杂症。主持并参与省、市科研课题8项,主编〖伤寒心悟〗〖六经辨治脾胃病〗等专著,并在国家级、省级公开发表60余篇学术论文。

组成:吴茱萸10克,红参10克,半夏10克,生姜30克,茯苓30克,大枣10克。

功效:温中散寒,降逆制酸。

主治:吐酸病,属阳明厥阴寒证。临证多以呕吐酸水清稀为主,伴胸脘胀闷,饮食喜热,四肢不温,大便稀溏,舌淡白,脉沉迟主要表现。

用法:以上诸药,加水浸过药面,浸泡1小时,武火煎开,文火煎煮20~30分钟,倒出药液,加水如上述煎法再煎第二煎,混合两次药液,分早晚饭后1小时温服。

方解:萸夏止酸汤是以吴茱萸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化裁而成。吐酸病其喜唾涎沫清稀者,正与〖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相符,六经辨证其当属阳明厥阴寒证。如〖伤寒论〗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及第378条:『干呕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常因或过食生冷,寒邪直中阳明胃,或素体脾虚阴寒内盛,皆可内犯阳明胃、甚则厥阴肝。胃主受纳,阳明胃寒,痰湿内生,则胃失和降;肝主疏泄,厥阴肝寒,则阳升之机不利,胃气不降反升,而致吐酸。本方取吴茱萸性辛热,擅温养厥阴肝寒,为君药;并重用生姜辛温,以温散阳明胃寒,半夏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为臣药;茯苓取其甘淡,淡渗利湿,红参甘温、大枣甘平补虚和中,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温补阳明厥阴之寒,而达利湿降浊制酸之功。

临证加减:若嗳气者,加旋覆花;反酸甚者,加海螵蛸、煅瓦楞子;若胃脘胀闷,加厚朴、砂仁;呕吐重者,加竹茹、橘皮;泛清水多者,加干姜、陈皮。

验案:杨某,女,38岁。反复吐酸半年,加剧1周。刻下症见:呕吐酸水清稀,胃脘部胀痛不适,恶心,头痛,乏力,四肢不温,纳寐差,大便1日3次,质稀,舌淡苔白,脉沉迟。属阳明厥阴寒证,治以温补阳明厥阴之寒,以制酸止呕,予萸夏止酸汤加减。处方:吴茱萸10克,红参10克,生姜30克,半夏10克,大枣10克,茯苓30克。患者服3剂后诉上腹部胀痛减轻,恶心欲呕、头晕亦减,仍有吐酸、纳寐差,舌淡红苔白,脉沉迟。守前方加海螵蛸30克,煅瓦楞子30克。再服5剂,后诉吐酸已除,守方再进5剂,巩固疗效。

本患者素体脾胃较虚,又过食生冷之品,寒邪直犯阳明厥阴,清阳不升而浊阴不降,则吐酸;邪气循经作祟,致头痛、四肢不温,证属阳明厥阴寒证,治予萸夏止酸汤温养阳明厥阴之寒,以达止呕制酸之目的,药后病愈。

(福建中医药大学 苏君蓉 杜思霖整理 章浩军指导)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愚山老鬼 發表於 2025-6-4 11:33 | 顯示全部樓層
萸夏止酸汤方义阐微与临证思辨

章浩军教授所创萸夏止酸汤,乃融汇《伤寒论》吴茱萸汤与小半夏加茯苓汤之精义,针对阳明厥阴寒证吐酸病机而设。此方组方严谨,法度森然,深契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旨,今试析其理法方药如次。

一、病机探赜
吐酸一证,《素问·至真要大论》明言"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然临床所见属寒者亦复不少。章教授据"澄澈清冷属寒"之训,参合仲景吴茱萸汤证两条,揭示寒邪内犯阳明、厥阴之病机关键:阳明胃寒则纳化失职,湿浊内生;厥阴肝寒则疏泄失司,浊阴上逆。二者相合,遂成"寒浊上泛"之候,其酸水清稀、肢冷脉迟诸症,皆为阴寒内盛之明证。

二、方药解析
方中吴茱萸为君,其性辛烈,直入厥阴,温肝降逆,《本草纲目》谓其"开郁化滞,治吞酸";生姜重用至30克,取其温胃散饮之功,与吴茱萸构成"辛开苦降"之势;半夏、茯苓取小半夏加茯苓汤义,化痰渗湿以绝生酸之源;红参、大枣匡扶中气,寓"治肝当先实脾"之妙。全方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尤妙在通过调节肝胃气机升降,使"浊阴得降,清阳自升"。

三、临证变通
章氏加减法深得辨证精髓:旋覆花降气,海螵蛸制酸,厚朴除满,皆随证施治。若见舌苔白腻者,可加苍术化湿;脉沉细弱者,增附子温肾;若兼少阳枢机不利者,酌加柴胡、黄芩,暗合柴胡桂枝干姜汤之意。此等化裁,非熟谙六经传变者不能为。

四、现代应用启示
此方对寒性胃食管反流病、慢性浅表性胃炎属虚寒者疗效显著。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吴茱萸含吴茱萸碱,能抑制胃酸分泌;生姜促进胃黏膜修复。然须注意,若见舌红苔黄、口干便秘之热证,则当禁用。

章教授此方,既承仲景心法,又参以己验,堪为经方现代化用之典范。学者当于"寒热虚实"四字上细加揣摩,方能得此方三昧。
吾是楚天 發表於 2025-7-14 08:03 | 顯示全部樓層
萸夏止酸汤方证探赜与临床应用阐微

章浩军教授所创萸夏止酸汤,乃融汇《伤寒论》吴茱萸汤与小半夏加茯苓汤之精义,专治阳明厥阴寒证吐酸,其组方严谨,疗效卓著,今试析其理法方药如次。

一、病机溯源与六经辨证
吐酸一证,《内经》明言“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提示其本在阳虚寒凝。六经辨证中,阳明胃主受纳,厥阴肝司疏泄,二者寒盛则气机逆乱。寒邪直中或素体虚寒,致胃失和降、肝失条达,浊阴上逆而见吐酸清稀、脘闷肢冷。此与《伤寒论》243条“食谷欲呕”、378条“干呕涎沫”之吴茱萸汤证一脉相承,章教授深谙经方之旨,故以温肝暖胃为纲,佐以降浊化湿。

二、方药解析与配伍精妙
方中吴茱萸为君,辛热入肝,温厥阴之寒而止逆;生姜重用至30克,辛温走胃,散阳明之冷而和降,二者相须,直捣病所。半夏为臣,降逆消痞,合生姜成小半夏汤格局,专治痰饮上逆;茯苓淡渗利湿,导水饮下行,契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训。红参、大枣为佐使,补脾益气,固护中焦,防温燥伤正。全方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共奏温中散寒、降逆制酸之效。

三、临证化裁与辨证要点
章教授强调,运用本方需紧扣“寒、虚、逆”三纲:
1. 主证:吐酸清稀,脘冷喜温,舌淡脉迟。
2. 加减法:嗳气加旋覆花以降气,反酸甚加海螵蛸以制酸,胀闷加厚朴以行滞,呕吐剧加竹茹以清热止呕,泛清水多加干姜以温中。
3. 禁忌:若见吐酸灼热、口苦苔黄之肝胃郁热证,则非本方所宜。

四、验案举隅与疗效印证
所载杨某案,乃典型阳明厥阴寒证。患者吐酸清稀、肢冷便溏、脉沉迟,章教授以原方温肝暖胃,未加一味清热之品,而酸浊自平。此案印证“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之要义,亦体现经方“有是证用是方”之精髓。

结语
萸夏止酸汤之妙,在于以经方为基,紧扣寒证病机,化裁得宜。章浩军教授融汇伤寒理法,结合脾胃病专科经验,为吐酸属寒者提供效验之方。学者当细究其辨证眼目,方能临证得心应手。

(全文约780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