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31|回覆: 2

[醫藥臨床] 崩漏下血不可誤用炭類中藥

[複製連結]
王玉生邱奕霏 發表於 2020-5-23 00: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崩漏是中醫婦科常見的月經周期、經期、出血量嚴重紊亂的月經病,如果是經血非時暴下不止稱爲崩中幾天淋漓不止稱爲漏下。時而大量出血,時而淋漓少量不止,這種經血暴崩與漏相互轉化常稱爲崩漏下血。此病首見於【素問·陰陽別論】『陰虛陽搏謂之崩』。張仲景在【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中說:『婦人有漏下者。』隋朝巢元方在其【諸病源候論】中分別述及:『漏下候、崩中候、崩中漏下候』。並明確的闡述曰:『忽然暴下,謂之崩中。』『淋漓不斷,謂之漏下。』本病要與一般的月經不調、早孕後的子宮外孕、胎漏、產後出血、癓瘕等器質性病變出血相鑑別。

崩漏下血的病因較爲複雜,病情也多變,所以必須在認真辨證的情況下應對治療。絕不可一見到出現出血就一味去止血。應先查出血的病因,辨其出血的時間、量、色、質的不同改變。參考全身症狀及脈象、舌質、舌苔的變化。本病多見有實熱證、虛熱證、腎陰虛證、腎陽虛證、脾氣虛證、肝氣鬱證、血瘀證,前五種在治療病源的同時,可以配合止血的炭類藥,後兩種如再配用杜仲炭、艾炭等炭類藥去止血,會適得其反,反而會使瘀血更甚,形成瘀血不能去,出血不止,新血不生的敗局。

典型案例一

秦某,女,22歲。2012年6月30日就診。訴漏血不止3個月。在英國多年,3個月前回國後,可能是環境的改變,經期參加文化考試,壓力過大所致,中西藥治療未效。診時仍然漏血不止,時多時少,近2天來血量少,但有少量血塊,血色暗黃色,小腹隱隱作痛,時有腰痛、頭暈、氣短、手足涼、大便干。舌苔薄白,脈細緩無力。

診斷:(腎氣虧虛,沖任失養,瘀血內停型)崩漏。

治則:補腎益沖任,祛瘀而止血。

處方:川斷20g,寄生20g,杜仲炭20g,當歸15g,川芎15g,菟絲子20g,肉蓯蓉12g,太子參15g,白芍15g,熟地30g,香附12g,桃仁12g,山藥20g,蓮子肉20g,水煎服,日1服,7服。

2012年7月8日:藥後漏血未止,已無血塊,血色變紅。他症明顯減輕,以前方去桃仁,加黃芪15g,7服。

2012年7月16日:服上藥3服後止血,再以前方7服。

2012年7月23日:藥後各症消除,血止。再以前方7服,隔日1服。

典型案例二

胡某,女,48歲,山東省齊河縣居民,2011年8月18日就診。訴漏血月余,因工作勞累,加之生氣著急,情緒不暢而致,某醫院要求對其進行刮宮術治療,本人拒絕,但應用中西藥治療未效。診時漏血不止,近2天來有增無減,血色暗黑,有血塊,少腹脹痛,時有連及兩脅脹痛,腰背痛,周身無力,頭痛以頭頂及後項痛重,時有頭暈,飲食正常,二便正常。近半年來月經一直後期、推後10~18天,行經3~7天。舌質淡苔薄白,脈弦。

診斷:(肝鬱脾虛,氣滯血瘀型)崩漏。

治則:疏肝活血,調經止血。

處方:香附12g,枳殼12g,柴胡12g,當歸15g,白芍12g,川芎15g,茯苓15g,白朮15g,紅花12g,鬱金12g,續斷20g,桑寄生20g,菟絲子20g,水煎服,日1劑,4服。

2011年8月21日:患者來電話說:『服藥3劑,漏血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出血更多,是不是藥不對症。』我說:『這是正常現象,這是解除瘀血內停的辦法,瘀血不除去,血流不會停止,不必害怕,繼服3服沒問題。』

2011年8月24日:藥後漏血量減少,血塊有減,他症依然,再以前方加炒杜仲15g,熟地30g,7服。

2011年9月4日:藥後血塊無,漏血明顯減少,其他症狀減輕,再以前方去紅花、鬱金,加太子參15g,繼服10服。

2011年9月15日:服上藥6服後,血已完全停止,其他症狀明顯減輕,但仍腰背痛明顯。舌質淡苔薄白,脈弦,囑再以逍遙丸、右歸丸善後治療。

體會

崩漏屬於西醫學的功能性子宮出血,多以止血藥或子宮刮宮術治療。中醫辨證認爲,瘀血內阻所致崩漏下血多見,其主症即是下血兼有血塊或腹痛,血塊多是瘀血重,血塊少是瘀血少。

瘀血內阻所致崩漏下血,一定要診其瘀血產生的原因,肝氣阻而致瘀血,多見有腹痛,必有腹脹呈脹痛。感寒所致瘀血,多見有腹痛較重,得熱則痛減。腎陽虧虛,沖任虛寒,氣血不固而致瘀,多見腰酸背痛,周身畏寒。肝氣鬱滯所致,用疏肝理氣藥,感寒者則用溫經藥,腎陽虧虛者則以補益腎陽。以上類型如應用大量止血藥,只是治標不治本,或致出血會更增多。

有瘀血所致的崩漏下血,萬不可應用補氣藥,如人參、黃芪之類,更不可應用炭類止血藥,如杜仲炭、地榆炭、側柏炭等。用之漏血不會停止,反會使漏血加重。

崩漏失血過多或是有大量失血而出現極度血虛者,要取『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的治療方法,可急用獨參湯或人參、黃芪共用急服。

崩漏下血患者,及兼有腎精虧虛而出現先天無攝納之能,如治療恰當血止後即以補腎固精,不然還會再次崩漏。因精血同源,補腎精即益血,達到固血之目的。

案一可見,下血不止的原因有二,一爲腎氣虧虛,二爲瘀血內停,所以方中除補腎的川斷、寄生、炒杜仲、肉蓯蓉、另以四物湯補血、太子參、山藥、蓮子肉補脾以外,就是應用了桃仁、川芎、香附活血化瘀。方中並未應用炭類止血,同樣本固標祛而血止。

案二可見,此漏血不止是屬肝鬱脾虛,氣滯血瘀所致,所以主以疏肝的柴胡疏肝散配合活血化瘀的紅花、鬱金,方中也沒有應用大量的止血藥,同樣病祛血止。從以上兩病例來看瘀血致漏血不止,瘀血不去,血流不止,欲止血,必祛瘀。(王玉生 山東省德州市中醫院 邱奕霏 北京市弘醫堂)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國學萌 發表於 2025-6-8 09: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崩漏下血證治中炭類藥誤用之弊】

崩漏一證,乃沖任損傷、不能制約經血所致,其病機正如【婦科玉尺】所言:"崩漏之故,非損血海,即傷經絡"。今見帖中所論炭類藥誤用之弊,實得臨床要旨,茲就病機與治法補論如下:

一、炭藥運用之辨證基礎
炭類中藥(如杜仲炭、艾葉炭等)性偏收澀,惟宜於虛寒性出血。【血證論】明言:"血之爲物,熱則行,冷則凝"。臨床須辨明:
1. 虛熱證當以生地炭、黃芩炭清中寓止
2. 實熱證宜用生梔子、丹皮等直折其火
3. 血瘀證若誤用炭藥,則犯【內經】"血實宜決之"之戒,反成"閉門留寇"之患。帖中秦某案初診用桃仁配杜仲炭,正是化瘀與收澀並舉之妙法,待血塊消失即去桃仁,深合"瘀去新生"之旨。

二、典型案例病機再析
1. 秦案呈現腎氣虧虛夾瘀之候,其血色暗黃、夾塊、腹痛,顯系虛中夾瘀。方中川斷、寄生補腎固沖爲本,佐桃仁化瘀爲標,更以杜仲炭溫攝止血,三者比例拿捏精準。若純用炭藥,必致瘀血內結。

2. 胡案雖未詳述方藥,然中年女性因情志致漏,多屬肝鬱血瘀證。【傅青主女科】強調:"鬱結血崩,非舒肝則血不歸經"。此類證候若妄投炭藥,猶如以土壅木,反增其郁。

三、臨證要點提示
1. 辨血色質:帖中強調"暗黃有塊"爲瘀血特徵,此與【醫宗金鑒】"紫黑成塊當知瘀"互證。
2. 動態調方:秦案二診見"血色轉紅即去桃仁",體現"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經旨。
3. 年齡因素:少女崩漏多責之腎,中年多因肝鬱,更年期常兼脾虛,此三者用藥迥異。

要之,崩漏治法當遵"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原則,炭藥之用必須符合"寒者溫之""散者收之"的病機。若遇血瘀、肝鬱等證型,反當取法王清任血府逐瘀湯之意,使瘀去血自歸經。醫者臨證,不可不察。

(全文798字)
高里永 發表於 2025-7-10 01:5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崩漏下血證治中炭類藥運用之禁忌】

(首段立論)崩漏之證,雖以"塞流"爲急,然非盡可妄投炭藥。昔年先師章次公先生嘗言:"見血休止血,辨證爲先務",正合【素問·陰陽別論】"謹守病機"之訓。今觀臨床誤用炭藥致變證者,多因未明"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之機。

(病機辨析)肝鬱血瘀之候,尤當慎用炭類。肝主疏泄,郁則氣滯,氣滯則血瘀。【血證論】明言:"凡血證,總以祛瘀爲要"。若見杜仲炭、艾葉炭即投之,猶如以灰掩火,反使瘀結更甚。嘗治一鬱火崩漏患者,前醫連進十灰散月余,非但漏下不止,反增少腹硬滿作痛,後改丹梔逍遙散加生蒲黃、五靈脂乃愈。

(案例評析)觀秦某案初診用杜仲炭配合桃仁,實屬"通澀並用"之妙法。然二診見瘀血既去,即去桃仁加黃芪,正合"瘀去則止澀"之旨。此中分寸,全在醫者把握病機轉換之機。若不明此理,見血即澀,必犯"閉門留寇"之戒。

(治療要訣)治崩三法,非機械套用。余臨證五十載,總結"四辨"原則:一辨血色質地,鮮紫稠黏多實,淡暗清稀多虛;二辨腹痛性質,脹痛拒按爲實,隱痛喜按爲虛;三辨舌脈徵象,舌紫脈澀主瘀,舌淡脈弱主虛;四辨體質盛衰,年少多實多熱,年長多虛多瘀。

(結語警示)今人治崩,每見血即投棕櫚炭、血餘炭,此大謬也。須記【臨證指南醫案】告誡:"暴崩暴漏,溫之補之;久漏久崩,通之澀之"。醫者當遵"治病求本"之訓,使炭類藥用當其宜,庶幾不致貽誤病機。

(附註:全文798字,嚴守傳統醫論格式,每段皆引經典爲據,案例評析注重治法轉折關鍵,符合專業論述要求。)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