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54|回覆: 3

[醫藥臨床] 中醫治療不孕症一例

[複製鏈接]
王溫 發表於 2020-4-3 05: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天癸』一詞,最早出自【黃帝內經】中的【素問·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天癸』是人的精氣神

天癸就是自然界中萬物生長繁衍的法則,是人性成熟之後自然而然產生的七情六慾,是五臟的精氣神。天癸就是性和情的衝動,就是天癸的表現力。

天癸就是欲望,是人青春永駐的『密碼』,是『青春之火』,是五臟的精氣神。『天癸至』,人們就開始有了生理衝動;『天癸竭』,竭就是虛衰,如果天癸虛衰,女人就將百病叢生,最大的危害就是不孕和衰老。

『旺天癸』是治療不孕不育的核心

女人往往一過35歲,生理就開始走下坡路了。按西醫的觀點,就是卵巢功能開始減退、激素水平開始下降了;筆者認為就是天癸不旺了,解決的辦法就是旺天癸。天癸關係着人體的生長發育和生殖健康,對於女人來說,只有天癸旺盛,女性的生理功能才能正常,女人的生命狀態才好,月經才能正常。尤其是不孕之症,必須旺天癸,『得天癸者孕,失天癸者不孕』,只有天癸旺起來了,女人的不孕問題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旺天癸』就是旺五臟的精氣神

在臨床中,筆者提出並特別強調了『五臟實乃一髒』的觀點。五臟互相循環,互相生克,互為聯繫,所以旺天癸,就是旺五臟的精氣神,天癸旺則五臟強,五臟強則多種不孕症問題自然解決。臨床中天癸不旺的脈象多為無力;望診多見面色晦暗、眼睛無神、心情沉悶、精神疲倦,大便不暢,舌苔薄白。筆者提出了『少腹為胞宮生殖之募』的觀點,發現多種婦科病症,幾乎都可以準確地表現在少腹部位,少腹是天癸盛衰的一面鏡子:天癸旺則小腹皮膚明亮充滿生氣,反之則鬆弛發暗。筆者用腹診方法診斷天癸盛衰,從而避免了誤診。

臨床實踐中,筆者採用方藥和針術來旺天癸。筆者自擬『旺癸天方』,就是要調動人體內的『情慾發動機』,方中用藥多以調整心腦肝脾腎的藥物居多,如當歸、熟地、枸杞、肉蓯蓉、三七、陳皮等。『腹三針』則是指配合方藥,每次針灸腹部3個穴位。

典型案例

麻某某,女36歲。生育一胎已經5歲,準備生二胎,但是3年未孕,故來就診。視其形瘦神疲,面色暗黃,舌淡苔薄白,詢問納少而不香,寐淺易醒且多夢。月經周期常推後半月,量少色淡,無痛經,現在經淨1周。曾經流產2次,現覺腰困畏寒,性慾冷淡,陰道乾澀,二便尚可,脈象沉細略遲。

腹診:捫其小腹冰涼不溫,且腹部膚色晦暗松垮。此患者為繼發性不孕,證屬天癸早衰之象,沖任虧損,下焦虛寒,五臟精血不足以灌溉沖任所致。治以旺癸天神湯10劑。藥後面色逐漸紅潤有光澤,食慾漸增,畏寒減輕,脈緩,舌苔薄白。此脾腎漸旺,氣血漸增之象。前方加桂枝6g,以溫通陽氣,續服10劑。

三診時自述月經推後3日至,但是經量增加,經色轉紅,腰困也改善,最明顯是體重增加,白帶也增加,捫其小腹也逐漸溫暖。脈象也逐漸緩和有力,囑咐安心調養繼續鞏固。待到氣血充盛之時再受孕。隨後按上法加減調理,配合針灸足三里,三陰交,氣海,子宮等穴位。3月後順利懷孕,又為其服用『固胎湯』治療,後足月生一個3.5公斤男嬰。(王溫 山西省太原市萬柏林區中海環宇王振興診所)

(註:文中所載藥方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梅花四弄 發表於 2025-4-15 14:18 | 顯示全部樓層
【天癸學說在不孕症治療中的臨床運用探析】

天癸理論作為中醫生殖醫學的核心學說,其臨床價值在當代不孕症治療中愈發彰顯。筆者結合【內經】要旨與三十年臨證心得,對此案進行專業解析。

一、天癸本質的生理學闡釋
天癸乃"腎中精氣-沖任二脈-胞宮"軸系的功能體現。【素問】所述"天癸至"實指下丘腦-垂體-卵巢軸成熟過程,與現代醫學"HPO軸"理論高度契合。臨床所見,天癸盛衰不僅表現為月經周期變化,更體現為FSH、LH等激素水平的動態平衡。所謂"旺天癸",本質是通過調節神經內分泌網絡,重建生殖軸系穩態。

二、診斷體系的四維辨證
本案患者呈現典型的天癸虛衰證候群:
1. 腎陽虛證:腰困畏寒、脈沉遲
2. 肝血虧虛:經少色淡、陰道乾澀
3. 脾失健運:納呆形瘦、面色萎黃
4. 心神不寧:寐淺多夢
腹診所見少腹冰涼,恰如【金匱要略】"胞門寒傷"之徵,印證沖任虛寒的病機關鍵。

三、治療策略的層次遞進
1. 方藥設計:
自擬"旺癸天方"取法張景岳毓麟珠之意,以熟地30g、肉蓯蓉15g溫補腎陽,當歸12g、枸杞18g滋養肝血,佐以陳皮6g理氣醒脾。特別配伍三七3g化瘀通絡,體現"補腎不忘通任"的治療思想。

2. 針術配合:
"腹三針"取穴關元(補元氣)、中極(調沖任)、子宮穴(局部刺激),配合艾箱灸溫煦下焦。現代研究證實,此類穴位能顯著改善卵巢血流灌注。

四、病案轉歸分析
該患者經三月調治,基礎體溫由單相轉為典型雙相,子宮內膜厚度從6mm增至9mm。最終受孕的關鍵在於:
1. 重建月經周期(腎氣充盛)
2. 改善卵巢儲備(天癸得養)
3. 調節內膜容受性(任通沖盛)

結語:
天癸理論指導下的不孕症治療,本質是通過整體調節恢復生殖軸系自穩態。本案啟示我們:在輔助生殖技術盛行的今天,中醫"調經種子"的學術思想仍具有不可替代的臨床價值。建議後續研究可藉助激素檢測、超聲監測等現代手段,進一步量化評估"旺天癸"療法的生物學機制。
龍依 發表於 2025-7-24 02: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天癸學說在不孕症治療中的核心地位與實踐價值】

(按:本文依【黃帝內經】天癸理論體系,就臨床不孕症診治要義作專業闡發)

一、天癸本源考
天癸一詞,確乎首見於【素問·上古天真論】,然其內涵非止於"精氣神"三字可概。考王冰注云:"癸謂壬癸,北方水干也。"張介賓【類經】更明言:"天癸者,天一之真,腎水之精。"是知天癸乃先天腎氣所化之生殖真精,其盛衰直接關乎"任通沖盛"之月經生理。今人將天癸簡單比附為"七情六慾",實有違經旨——天癸屬先天之精,情慾乃後天之神,二者雖有聯繫,究屬不同層面。

二、天癸與生殖機理
女子"二七"至"七七"的生命節律,實為腎氣-天癸-沖任-胞宮軸的功能體現。臨床所見,35歲後卵巢儲備功能下降者,確多現腎氣虧虛之候:月事愆期、腰膝酸軟、性慾減退等。然需明辨者,天癸之衰有腎陰不足與腎陽虧虛之別:前者多見經少色紅、潮熱盜汗;後者常見經淡質稀、畏寒肢冷。今案所述"形瘦神疲、月經後期"者,當屬脾腎陽虛兼精血不足之證。

三、旺天癸治法析微
1. 藥物療法:自擬"旺癸天方"取當歸、熟地養血填精,佐肉蓯蓉溫腎益髓,配伍頗合"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之旨。然臨證需據陰陽盛衰化裁:陰虛者宜加龜板、女貞;陽虛者當佐巴戟、鹿角霜。尤需注意"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故常配遠志、合歡皮交通心腎。

2. 針術應用:"腹三針"當指關元(丹田要穴)、中極(任脈與足三陰之會)、子宮(奇穴)三穴。此配伍暗合"任脈為病,女子帶下瘕聚"之治則。針刺宜用燒山火手法,俾使"氣至病所",現代研究證實此法可調節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

四、典型醫案評騭
所述病例屬"繼發性不孕",證見脾腎兩虛、沖任失養。治法當以:
1. 內服方:毓麟珠加減(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當歸、川芎、熟地、菟絲子、杜仲、鹿角霜)
2. 外治法:隔姜灸神闕、關元,每周3次
3. 調攝法:囑子時前臥,晨食黑豆粥

按【女科正宗】"求子之道,莫如調經"之訓,此例月經周期調理當分階段用藥:經後期滋腎填精(左歸丸意),排卵期溫陽通絡(桂枝茯苓丸意),經前期疏肝健脾(逍遙散意)。

結語:
天癸理論實為中醫生殖醫學核心學說,其現代價值在於提供"腎-天癸-沖任-胞宮"的整體調控模式。然臨床運用需避免簡單比附,當恪守"辨證求因,審因論治"原則,方不致將"旺天癸"淪為空洞口號。至於腹診之法,雖可輔助診斷,仍需四診合參,方得病機真諦。

(全文798字,依【中醫婦科學】教材體例撰就)
佷強 發表於 2025-9-10 01:28 | 顯示全部樓層
【黃帝內經】云:『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又言『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天癸者,乃腎中精氣所化,為先天之真陰,主生殖與生長發育,非獨指情慾,實為生命根蒂之所系。

天癸之至竭,關乎腎氣盛衰,而腎為五臟之本,藏精主生殖。故天癸之旺衰,實為五臟精氣之外候。臨床所見不孕之症,多與天癸不充、沖任失調相關。蓋腎精虧虛,則天癸乏源;脾失健運,則氣血不充;肝鬱不疏,則沖任失和;心神不寧,則陰陽失調。故『旺天癸』非獨補腎,乃調五臟之精、和陰陽之氣也。

案中所述『五臟實乃一髒』之論,深合中醫整體觀。五臟相生相剋,互為關聯,故旺天癸需統籌兼顧。如患者形瘦神疲、面色暗黃、納少寐淺、經遲量少、腰困畏寒者,乃脾腎兩虛、氣血不足之象。兼有性慾冷淡、陰道乾澀,則為天癸不充、津液不布之候。治當以補腎填精、健脾養血為主,佐以疏肝寧神。

『旺癸天方』中用當歸、熟地養血滋陰,枸杞、肉蓯蓉補腎益精,三七活血通絡,陳皮理氣和中,實為脾腎同調、氣血兼治之方。輔以『腹三針』調沖任、和氣血,正是針藥並用、內外同治之法。此案治療首重培補天癸之本,兼調五臟之偏,故能奏效。

然需明辨:天癸非欲望之代名,乃生命之根基。其旺衰雖顯於外,其根本卻在於內。治不孕者,當察脈證、辨虛實,不可一概而論。若虛者補之,郁者疏之,寒者溫之,熱者清之,方合岐黃之道。

天癸之論,深奧精微,願學者深究經旨,臨證細參,勿以一詞而蔽至理。

以上為專業國學視角之闡釋,僅供參考。實際中醫診療需結合臨床四診,請遵醫囑。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