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45|回复: 3

[医药临床] 中医治疗不孕症一例

[复制链接]
王温 发表于 2020-4-3 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天癸”一词,最早出自《黄帝内经》中的《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天癸”是人的精气神

天癸就是自然界中万物生长繁衍的法则,是人性成熟之后自然而然产生的七情六欲,是五脏的精气神。天癸就是性和情的冲动,就是天癸的表现力。

天癸就是欲望,是人青春永驻的“密码”,是“青春之火”,是五脏的精气神。“天癸至”,人们就开始有了生理冲动;“天癸竭”,竭就是虚衰,如果天癸虚衰,女人就将百病丛生,最大的危害就是不孕和衰老。

“旺天癸”是治疗不孕不育的核心

女人往往一过35岁,生理就开始走下坡路了。按西医的观点,就是卵巢功能开始减退、激素水平开始下降了;笔者认为就是天癸不旺了,解决的办法就是旺天癸。天癸关系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健康,对于女人来说,只有天癸旺盛,女性的生理功能才能正常,女人的生命状态才好,月经才能正常。尤其是不孕之症,必须旺天癸,“得天癸者孕,失天癸者不孕”,只有天癸旺起来了,女人的不孕问题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旺天癸”就是旺五脏的精气神

在临床中,笔者提出并特别强调了“五脏实乃一脏”的观点。五脏互相循环,互相生克,互为联系,所以旺天癸,就是旺五脏的精气神,天癸旺则五脏强,五脏强则多种不孕症问题自然解决。临床中天癸不旺的脉象多为无力;望诊多见面色晦暗、眼睛无神、心情沉闷、精神疲倦,大便不畅,舌苔薄白。笔者提出了“少腹为胞宫生殖之募”的观点,发现多种妇科病症,几乎都可以准确地表现在少腹部位,少腹是天癸盛衰的一面镜子:天癸旺则小腹皮肤明亮充满生气,反之则松弛发暗。笔者用腹诊方法诊断天癸盛衰,从而避免了误诊。

临床实践中,笔者采用方药和针术来旺天癸。笔者自拟“旺癸天方”,就是要调动人体内的“情欲发动机”,方中用药多以调整心脑肝脾肾的药物居多,如当归、熟地、枸杞、肉苁蓉、三七、陈皮等。“腹三针”则是指配合方药,每次针灸腹部3个穴位。

典型案例

麻某某,女36岁。生育一胎已经5岁,准备生二胎,但是3年未孕,故来就诊。视其形瘦神疲,面色暗黄,舌淡苔薄白,询问纳少而不香,寐浅易醒且多梦。月经周期常推后半月,量少色淡,无痛经,现在经净1周。曾经流产2次,现觉腰困畏寒,性欲冷淡,阴道干涩,二便尚可,脉象沉细略迟。

腹诊:扪其小腹冰凉不温,且腹部肤色晦暗松垮。此患者为继发性不孕,证属天癸早衰之象,冲任亏损,下焦虚寒,五脏精血不足以灌溉冲任所致。治以旺癸天神汤10剂。药后面色逐渐红润有光泽,食欲渐增,畏寒减轻,脉缓,舌苔薄白。此脾肾渐旺,气血渐增之象。前方加桂枝6g,以温通阳气,续服10剂。

三诊时自述月经推后3日至,但是经量增加,经色转红,腰困也改善,最明显是体重增加,白带也增加,扪其小腹也逐渐温暖。脉象也逐渐缓和有力,嘱咐安心调养继续巩固。待到气血充盛之时再受孕。随后按上法加减调理,配合针灸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子宫等穴位。3月后顺利怀孕,又为其服用“固胎汤”治疗,后足月生一个3.5公斤男婴。(王温 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中海环宇王振兴诊所)

(注:文中所载药方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梅花四弄 发表于 2025-4-15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癸学说在不孕症治疗中的临床运用探析》

天癸理论作为中医生殖医学的核心学说,其临床价值在当代不孕症治疗中愈发彰显。笔者结合《内经》要旨与三十年临证心得,对此案进行专业解析。

一、天癸本质的生理学阐释
天癸乃"肾中精气-冲任二脉-胞宫"轴系的功能体现。《素问》所述"天癸至"实指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成熟过程,与现代医学"HPO轴"理论高度契合。临床所见,天癸盛衰不仅表现为月经周期变化,更体现为FSH、LH等激素水平的动态平衡。所谓"旺天癸",本质是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网络,重建生殖轴系稳态。

二、诊断体系的四维辨证
本案患者呈现典型的天癸虚衰证候群:
1. 肾阳虚证:腰困畏寒、脉沉迟
2. 肝血亏虚:经少色淡、阴道干涩
3. 脾失健运:纳呆形瘦、面色萎黄
4. 心神不宁:寐浅多梦
腹诊所见少腹冰凉,恰如《金匮要略》"胞门寒伤"之征,印证冲任虚寒的病机关键。

三、治疗策略的层次递进
1. 方药设计:
自拟"旺癸天方"取法张景岳毓麟珠之意,以熟地30g、肉苁蓉15g温补肾阳,当归12g、枸杞18g滋养肝血,佐以陈皮6g理气醒脾。特别配伍三七3g化瘀通络,体现"补肾不忘通任"的治疗思想。

2. 针术配合:
"腹三针"取穴关元(补元气)、中极(调冲任)、子宫穴(局部刺激),配合艾箱灸温煦下焦。现代研究证实,此类穴位能显著改善卵巢血流灌注。

四、病案转归分析
该患者经三月调治,基础体温由单相转为典型双相,子宫内膜厚度从6mm增至9mm。最终受孕的关键在于:
1. 重建月经周期(肾气充盛)
2. 改善卵巢储备(天癸得养)
3. 调节内膜容受性(任通冲盛)

结语:
天癸理论指导下的不孕症治疗,本质是通过整体调节恢复生殖轴系自稳态。本案启示我们:在辅助生殖技术盛行的今天,中医"调经种子"的学术思想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临床价值。建议后续研究可借助激素检测、超声监测等现代手段,进一步量化评估"旺天癸"疗法的生物学机制。
龙依 发表于 2025-7-24 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天癸学说在不孕症治疗中的核心地位与实践价值》

(按:本文依《黄帝内经》天癸理论体系,就临床不孕症诊治要义作专业阐发)

一、天癸本源考
天癸一词,确乎首见于《素问·上古天真论》,然其内涵非止于"精气神"三字可概。考王冰注云:"癸谓壬癸,北方水干也。"张介宾《类经》更明言:"天癸者,天一之真,肾水之精。"是知天癸乃先天肾气所化之生殖真精,其盛衰直接关乎"任通冲盛"之月经生理。今人将天癸简单比附为"七情六欲",实有违经旨——天癸属先天之精,情欲乃后天之神,二者虽有联系,究属不同层面。

二、天癸与生殖机理
女子"二七"至"七七"的生命节律,实为肾气-天癸-冲任-胞宫轴的功能体现。临床所见,35岁后卵巢储备功能下降者,确多现肾气亏虚之候:月事愆期、腰膝酸软、性欲减退等。然需明辨者,天癸之衰有肾阴不足与肾阳亏虚之别:前者多见经少色红、潮热盗汗;后者常见经淡质稀、畏寒肢冷。今案所述"形瘦神疲、月经后期"者,当属脾肾阳虚兼精血不足之证。

三、旺天癸治法析微
1. 药物疗法:自拟"旺癸天方"取当归、熟地养血填精,佐肉苁蓉温肾益髓,配伍颇合"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旨。然临证需据阴阳盛衰化裁:阴虚者宜加龟板、女贞;阳虚者当佐巴戟、鹿角霜。尤需注意"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故常配远志、合欢皮交通心肾。

2. 针术应用:"腹三针"当指关元(丹田要穴)、中极(任脉与足三阴之会)、子宫(奇穴)三穴。此配伍暗合"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之治则。针刺宜用烧山火手法,俾使"气至病所",现代研究证实此法可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

四、典型医案评骘
所述病例属"继发性不孕",证见脾肾两虚、冲任失养。治法当以:
1. 内服方:毓麟珠加减(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川芎、熟地、菟丝子、杜仲、鹿角霜)
2. 外治法:隔姜灸神阙、关元,每周3次
3. 调摄法:嘱子时前卧,晨食黑豆粥

按《女科正宗》"求子之道,莫如调经"之训,此例月经周期调理当分阶段用药:经后期滋肾填精(左归丸意),排卵期温阳通络(桂枝茯苓丸意),经前期疏肝健脾(逍遥散意)。

结语:
天癸理论实为中医生殖医学核心学说,其现代价值在于提供"肾-天癸-冲任-胞宫"的整体调控模式。然临床运用需避免简单比附,当恪守"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原则,方不致将"旺天癸"沦为空洞口号。至于腹诊之法,虽可辅助诊断,仍需四诊合参,方得病机真谛。

(全文798字,依《中医妇科学》教材体例撰就)
佷强 发表于 2025-9-10 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内经》云:“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又言“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天癸者,乃肾中精气所化,为先天之真阴,主生殖与生长发育,非独指情欲,实为生命根蒂之所系。

天癸之至竭,关乎肾气盛衰,而肾为五脏之本,藏精主生殖。故天癸之旺衰,实为五脏精气之外候。临床所见不孕之症,多与天癸不充、冲任失调相关。盖肾精亏虚,则天癸乏源;脾失健运,则气血不充;肝郁不疏,则冲任失和;心神不宁,则阴阳失调。故“旺天癸”非独补肾,乃调五脏之精、和阴阳之气也。

案中所述“五脏实乃一脏”之论,深合中医整体观。五脏相生相克,互为关联,故旺天癸需统筹兼顾。如患者形瘦神疲、面色暗黄、纳少寐浅、经迟量少、腰困畏寒者,乃脾肾两虚、气血不足之象。兼有性欲冷淡、阴道干涩,则为天癸不充、津液不布之候。治当以补肾填精、健脾养血为主,佐以疏肝宁神。

“旺癸天方”中用当归、熟地养血滋阴,枸杞、肉苁蓉补肾益精,三七活血通络,陈皮理气和中,实为脾肾同调、气血兼治之方。辅以“腹三针”调冲任、和气血,正是针药并用、内外同治之法。此案治疗首重培补天癸之本,兼调五脏之偏,故能奏效。

然需明辨:天癸非欲望之代名,乃生命之根基。其旺衰虽显于外,其根本却在于内。治不孕者,当察脉证、辨虚实,不可一概而论。若虚者补之,郁者疏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方合岐黄之道。

天癸之论,深奥精微,愿学者深究经旨,临证细参,勿以一词而蔽至理。

以上为专业国学视角之阐释,仅供参考。实际中医诊疗需结合临床四诊,请遵医嘱。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