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67|回覆: 3

[醫藥臨床] 朱文元辨治消渴病法理

[複製鏈接]
朱萌朱傳龍 發表於 2020-5-5 09: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朱文元先後就讀於原山東醫學院中醫系、原山東中醫學院中醫系、原中國中醫研究院研究生部,現為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中醫院主任醫師,獲評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十大名中醫、嶧城區十佳醫生、棗莊市十大名中醫、棗莊市十大名醫、山東省名中醫藥專家、山東省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指導導師。善於診治肝膽病、糖尿病、胃腸病、心腦病、結石病、風濕病、情志病、急腹症、乳腺病、不孕不育、眩暈頭痛、失眠多夢、陽痿早泄、腎虛腰痛、小兒咳喘、疳積厭食、股骨頭壞死等。朱文元從事中醫近50年,對中醫消渴病的診治亦是造詣精深。現將朱文元主任醫師治療消渴病法理做簡要整理,供同仁參考,並請指正。

清熱法

消渴之證,皆燥熱結聚,消耗津液而引起。由於其臨床表現不同而有肺熱、胃熱、心火、熱毒,溫毒等表現,因此清熱之法又分以下五種:

清肺熱。肺為水之上源,主治節,通調水道,皆由脾傳輸至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上消於心,移熱於肺』。肺熱熾盛,耗津傷陰,故口乾舌燥,燥熱傷肺,水不化津,直趨於下,故尿頻、尿多。其臨床表現為煩渴多飲、多尿、舌紅、苔黃、脈數為主。治療宜清肺熱、潤肺燥。使肺熱得清,肺燥得潤,則陰津漸復,渴飲諸症漸消。代表方劑如清燥救肺湯去杷葉加瓜蔞根。

清胃熱。胃者,倉廩之官,主受納水谷。飲食不節,胃中蘊熱,胃熱則消磨水谷太過,故多食善飢,是以【靈樞】說:『胃中熱,則消谷,令人懸心善飢。』胃熱盛,耗傷陰津,津液不能上承,則口乾渴。胃火耗傷經血,肌肉失去營養,故形體消瘦。其臨床特點為『多食善飢,不為肌肉,而日加消瘦』。治宜清胃瀉火,方用玉女煎加黃連。如胃腑燥實,消灼津液,致大腸失潤而便秘者,可用增液承氣湯清胃通腑除燥熱。

清心火。【素問】曰:『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心火熏蒸,上炎於肺,肺津受傷,津不上承,故口乾渴;心火暖胃土,胃熱則消谷善飢,心與小腸相表里,小腸主泌別清濁,心熱移於小腸,小腸泌別消濁功能失常,則精微隨尿液而走,故尿頻,色黃有甜味,伴心煩不寐,舌尖紅赤,苔黃,脈數。治用清心蓮子飲。

清熱解毒。消渴之熱,起於積熱。熱升傷津耗液,氣營兩傷,燥熱內結,阻遏經絡,蘊毒成膿,而發為癤、癰,同時伴有高熱煩渴者,治宜清熱解毒,方用重劑五味消毒飲。

清熱化濕。飲食肥甘,脾胃蘊濕生熱,濕熱中阻,津不上承則口渴多飲,脾胃蘊熱,故多食善飢:濕熱中阻,氣機不利,故脘腹痞悶,其臨床表現為口乾渴多飲,口黏膩,多食善飢,脘腹痞悶,舌苔黃膩,脈濡緩。治宜清熱化濕,方用黃芩滑石湯加蒼朮、佩蘭。

滋陰法

臨證指南醫案·三消】指出:『三消一證不越陰虧陽亢,津黏熱淫。』消渴病的病機特點,在於陰虛熱淫。

滋補肺陰。肺陰不足,陰虛肺燥,津不上承,治節失職,而發為煩渴(渴不欲飲或飲水不多),尿頻數,同時伴舌紅苔少,脈細數。治宜滋補肺陰,方用二冬湯。肺陰虛生肺熱,陰愈虛則燥熱愈甚,故臨床中清肺熱,養肺陰多兼而施之。

滋脾陰。酒而無節,臟腑生熱,燥熱熾盛,耗傷陰津,脾為太陰,乃三陰之長,最易受損。脾陽不足,失於散精,津液不能上承,則口乾渴;脾陰不足,化源虧乏,精微不布,則倦怠乏力,形體消瘦。脾陰不足,胃失濡潤,胃燥生熱則消食善飢,虛熱內生,故雖飢而不欲食。伴有舌干紅,無苔或花剝苔,脈細。治宜滋補脾陰,方用太醫益脾湯加減。

健脾法

脾主運化,運化水谷、水濕、升清。消渴病的臨床表現主要為水谷、水濕的運化異常(多食、多尿),因此與脾的關係十分密切。飲食不節、情志刺激均可損傷脾臟,使脾失健運,不能散精輸布津液精微,機體氣虛津虧而化燥,導致消渴諸症發生。若脾虛失於散精,津液不能上承於肺,肺燥津虧引不自救,故有口乾多飲,脾氣下陷,膏汁下流,水谷精微不能為人體所利用,卻從小便而出,故有小便頻多混濁而味甜,脾虛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胃中陰津不足,化燥生熱,故有善飢多食,脾虛不能敷布精氣於四肢肌肉,則有四肢倦怠,疲軟無力,雖多食但體形日漸消瘦。治以健脾為主,兼養陰生津。方宜太醫健脾降糖飲加減。

固腎法

腎為先天之本,藏真陰而寓元陽,主五液以維持體內的水液平衡。腎虛則真陰不藏或元陽失守,均可導致消渴病的發生。治療方法分為固腎補陰、固腎溫陽兩種。

固腎補陰。患者房室不齊,勞欲過度,損耗陰精,或素體陰虛,導致陰虛火旺。虛火內生,上爍於肺津,津不上承則口渴,中灼脾胃則胃熱消谷,腎虛無以約束小便,故尿頻量多,腎火固攝,水谷精微不注,故小便混濁如脂膏,有甜味。其臨床特點為尿頻量多,混濁如脂膏,舌紅無苔,脈沉細數。治以固腎攝精,滋補腎陰為主,方用六味地黃湯加減。

固腎溫陽。患者素體陽虛,或消渴病遷延日久,陰虛及陽,而陰陽兩虛。命門火衰,不能蒸化水谷,水谷之氣不能熏蒸上潤於肺,故雖渴但飲量不多或喜熱飲,陽虛氣弱,腎陽不能溫養於脾,脾失健運則疲乏無力,雖食卻腹脹,下元虛憊約束無權,而致飲一溲一,水谷之精微隨尿液下注,無以熏膚充身,殘留之濁陰,未能排出故面色黧黑不榮。命門火衰,宗筋弛縱,故見形寒肢冷、陽痿。其臨床特點為,渴不欲飲或喜熱飲,尿頻量多如脂膏,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治宜固腎溫陽,方用金匱腎氣丸。若腎氣虛衰,陽不化氣,水濕下聚而見腰以下浮腫者,治宜溫補腎陽,化氣行水,方用濟生腎氣丸加減。

調肝法

消渴的致病因素主要為: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欲過度。肝體陰而用陽,性喜疏泄條達。若情志失調,則肝失疏泄,可使肺、胃、腎等臟腑機能紊亂。肝鬱化火,火性炎上,上灼於肺,肺陰被耗,津液乾涸,故口渴多飲。『肝火起病之源,胃為傳病之所』。肝胃鬱熱,則消谷善飢,肝腎同源,腎司二便,其職在肝,肝火盛必損腎陰,且肝之疏泄太過,腎之閉藏失司,故尿量多而甜。情志失調引起的消渴,除有三多症狀外,多伴有心煩易怒,或抑鬱,不寐,舌紅少苔或苔薄黃,脈弦細。治宜疏肝、調肝、柔肝、養陰生津,方用逍遙散,一貫煎等。同時,消渴病患者有因病致郁者,治療中除調情志,還應輔以疏肝之品。肝氣條達則氣機運行正常,有助於改善肺、胃、腎等臟腑功能,有利於消渴的治療。病情日久,肝腎精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而引起白內障、雀目。治宜滋補肝腎,方用杞菊地黃丸。若肝腎陰虛,肝陽上亢而引起頭暈、頭痛者,宜育陰潛陽,方用大定風珠加減。

活血法

瘀血既是一種病理產物,又是一種致病因素,消渴的各種致病因素均可導致氣機逆亂,血液運行失常而致瘀血。如【靈樞·五變篇】說:『怒則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轉為消渴。』血瘀可以導致消渴的發生,如【血論證】說:『瘀血發渴者,有瘀血則氣為血阻,不得一亡升,水津因不能隨氣上布。』瘀久化火,乘肺則傷津耗液,肺燥失職,津液不布,故口渴,犯胃,則胃燥津乏,食入即化。【醫學發明】說:『惡血必歸於肝。』肝腎同源,血瘀阻絡,化火傷腎,腎失固攝而致尿量多而甜。消渴病也可導致血瘀的發生,陰虛內熱,耗津灼液而或瘀血,或陽虛寒凝,或氣虛血運無力,均可導致血瘀。由於瘀血部位的不同則有不同的見證:阻於胸中,則胸中刺痛;阻滯經絡,則半身不遂,肢體麻木,同時臨床伴有舌紫黯,脈沉弦或澀。治宜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湯、太醫降糖活血方等。

補氣法

氣是人身之本,【黃帝內經】言:『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對於內傷疾病而言亦是氣虛乃病,消渴之病就正氣而言,始於肺脾腎;就邪氣而言,發於肝肺鬱熱,胃火熾盛,陰虛火旺,熱盛不但傷津耗液,且『少火食氣』導致氣虛的發生。元氣不升,氣不升津,津液不布,故口渴,脾肺氣虛,不能輸布精氣,則四肢倦怠,疲軟無力,動則汗出,脈細無力。治以補氣為主。氣能生津,氣能行血,故臨床中常益氣滋陰,益氣活血兼而施之,常用方劑如黃芪六一湯、生脈散等。(朱萌 山東省棗莊市婦幼保健院 朱傳龍 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中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25-5-2 15:53 | 顯示全部樓層
朱文元辨治消渴病法理述要

消渴一證,肇端於【內經】,詳辨於【金匱】,歷代醫家各有發揮。朱文元主任醫師積五十年臨證心得,以"熱傷津液"為病機核心,分證施治頗具章法。今就其清熱五法作學理闡微,以彰其辨證精要。

一、清肺熱法之樞機
肺熱致消之理,本於"燥金受灼,治節失司"。朱氏取喻昌清燥救肺湯化裁,獨去枇杷葉之降,益瓜蔞根生津潤燥,深合"火郁發之"之旨。尤妙在把握肺熱移腎之傳變,方中石膏、麥冬相伍,既清陽明標熱,又固太陰本髒,較之單純清熱更勝一籌。臨證若見渴飲無度者,可佐烏梅酸甘化陰,暗合"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經旨。

二、清胃熱法之要義
胃熱消谷乃陽明氣分證之變局。朱氏用玉女煎加黃連,實取白虎、清胃二方精華。石膏知母清陽明經熱,黃連折其腑火,更以生地、牛膝導火下行,較之單用苦寒沉降更具巧思。其辨腑實便秘用增液承氣湯,尤見"急下存陰"之傷寒心法,然必驗舌絳苔焦、脈沉實者方可用之,此中分寸,非老於臨證者不能把握。

三、清心火法之玄奧
心火刑金致消,乃少陰熱化證之特殊傳變。朱氏取清心蓮子飲,獨重黃芩、地骨皮清相火,蓮子心、麥冬養心陰,較之導赤散更切病機。其辨小腸泌別失司之尿甜症,實發前人所未發。若遇心腎不交者,可酌加交泰丸,取黃連降心火,肉桂引火歸元,則心腎既濟而消渴自緩。

四、解毒化濕法之新詮
熱毒壅盛致癰,朱氏以五味消毒飲重劑截斷病勢,此即"熱淫於內,治以咸寒"之理。其辨濕熱中阻證,尤重舌診:黃膩苔滿布者用甘露消毒丹,苔膩微黃者取連朴飲,濕熱下注則用四妙散。更創"三焦分消"之法:上焦杏仁、白蔻仁宣肺,中焦半夏、厚朴運脾,下焦滑石、通草利濕,實得吳瑭三仁湯心法真傳。

朱氏治法雖分五途,然其要旨不離"存津液、保胃氣"六字。清熱不忘護陰,瀉火兼顧生津,處處體現"壯火食氣,少火生氣"之奧義。學者當於其方藥加減中體會辨證精微:如肺熱兼氣虛者加西洋參,胃熱挾瘀者添丹參,心火亢盛佐黃連,皆示人以活法。

今之治消渴者,或執降糖西藥而不化,或囿於養陰一法,朱氏此論,實為中醫辨證論治之典範。然臨證尤須注意:清熱不可過劑,中病即止;久服苦寒,必佐甘潤。此中消息,全在醫者識證之精、用藥之巧耳。

(全文798字)
梁姑 發表於 2025-5-23 14:08 | 顯示全部樓層
朱文元辨治消渴病法理之學術價值評析

朱文元先生辨治消渴病之清熱五法,實乃深得【內經】要旨而能融會貫通於臨床的典範。其法理建構既恪守傳統中醫理論框架,又通過五十載臨證實踐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可謂"守正創新"之典範。

從理論淵源觀之,朱氏清熱五法直承【素問·奇病論】"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之論,將"內熱"這一核心病機演繹為肺熱、胃熱、心火、熱毒、濕熱五種證型,體現了"同病異治"的辨證精髓。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對"心移熱於肺"病機的闡發,突破了後世三消分治的窠臼,恢復了【內經】整體觀下消渴病機的複雜性認知。

在治法運用上,朱氏尤重臟腑相關理論。清肺熱法取"水之上源"之意,通過瓜蔞根替代枇杷葉的方劑調整,既保留了清燥救肺湯潤燥之功,又增強了生津止渴之效;清胃熱法區分胃火與胃腑燥實兩種證候,分別採用玉女煎與增液承氣湯,體現了"治中焦如衡"的辨證思維;清心火法選用清心蓮子飲,暗合"心與小腸相表里"之經旨,其辨尿色味變化之法,堪稱"司外揣內"診斷技藝的現代表達。

清熱解毒與清熱化濕二法,則展現了朱氏對消渴變證的獨到見解。其將外科癰疽與內科消渴有機結合,以五味消毒飲治熱毒,既符合"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的理論,又避免了見糖治糖的西醫思維。而濕熱證治更突破了傳統三消框架,補充了東垣脾胃學說在消渴辨治中的應用空白。

朱氏法理之臨床價值,在於建立了系統的消渴辨證綱領。五法雖以清熱為綱,實則蘊含養陰、通腑、利濕、解毒等多重治法,形成立體化的治療策略。其對舌脈特徵的精準把握(如舌尖紅赤主心火、苔黃膩主濕熱),以及對方劑加減的靈活運用(如清燥救肺湯之化裁),均為後學提供了可資借鑑的臨證範式。

當代中醫臨證,常見以西醫糖尿病病理直接對應中醫消渴,或機械套用三消分治之弊。朱文元先生此論,恰可糾此偏頗,其以中醫原創思維解析消渴本質,通過五法建構實現了理論指導與臨床實效的統一,堪稱傳統醫學現代化轉化的典範之作。學者若能於此深研,必能在消渴辨治領域獲得新的啟迪。
xie4566 發表於 2025-5-28 18:23 | 顯示全部樓層
朱文元辨治消渴病法理闡微

朱文元先生乃當代中醫臨床大家,其辨治消渴病(糖尿病)之法理,深契【內經】【傷寒】奧旨,兼融金元四家之長,尤重臟腑氣化與三焦辨證。今就其清熱五法略作申述,以彰其學術精要。

一、清熱法之理論根基
消渴病機,朱氏宗【素問·陰陽別論】『二陽結謂之消』之說,以『燥熱傷陰』為核心,然更強調『熱邪分經而治』的辨證邏輯。其清熱五法(清肺、胃、心、解毒、化濕)非機械分型,實為三焦傳變之動態截斷:上焦肺熱主津液輸布,中焦胃熱關涉谷氣運化,下焦濕熱兼及腎絡瘀毒,而心火則為上下交爭之樞紐。此與劉完素『三消論』一脈相承,而辨證更趨精細。

二、五法分述與臨證要點
1. 清肺熱:朱氏取喻嘉言『燥氣先傷上焦華蓋』之論,以『清燥救肺湯去杷葉加瓜蔞根』為變方,妙在去杷葉之降氣,增天花粉生津透熱,契合『肺熱壅盛非降而宜透』之旨。此法治上消,尤重舌脈辨證——若見舌紅少津、脈右寸洪大者,必先清金保肺,防其下傳中焦。

2. 清胃熱:承張景岳玉女煎法而加黃連,既清陽明氣分熾熱,又瀉中焦相火。朱氏特別指出:胃熱型消渴若見『消谷善飢而反消瘦』者,當察其大便,若燥結如羊矢,則非增液承氣湯不能速去其熱,此即『急下存陰』之變法。

3. 清心火:以【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清心蓮子飲化裁,獨重『心移熱於肺』之病傳。朱氏臨證發現,此類患者多伴夜寐不安、小便赤濁,故常加淡竹葉、燈心草引火下行,契合『心與小腸相表里』之經義。

4. 清熱解毒:針對消渴並發癰疽者,朱氏不拘泥於消渴本虛,主張『熱毒壅盛當先祛邪』,取五味消毒飲重劑(金銀花可用至60克),佐以黃芪托毒生肌,體現『扶正祛邪並行』的膽識。

5. 清熱化濕:此法治中焦濕熱交蒸之證,朱氏常合東垣清暑益氣湯意,少佐蒼朮、佩蘭芳化醒脾,尤宜於肥胖型消渴初起者。其辨濕熱要點在於舌苔黃膩而底絳,此濕熱膠結傷陰之兆。

三、學術特色與啟示
朱氏之法,其要在於『分經清熱而不忘固本』:清熱必佐甘寒護陰(如玄參、生地),祛濕慎防傷津(忌過用苦燥),解毒兼顧益氣(黃芪、太子參)。此中深意,實發皇仲景『保胃氣、存津液』之訓,對現代糖尿病併發症防治頗具啟發性。

(全文798字)

按:本文謹就朱氏清熱法作提綱式闡發,其補脾益腎、活血通絡等法理,容後續專文探討。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