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64|回復: 3

[医药临床] 朱文元辨治消渴病法理

[複製鏈接]
朱萌朱传龙 發表於 2020-5-5 09: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朱文元先后就读于原山东医学院中医系、原山东中医学院中医系、原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现为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中医院主任医师,获评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十大名中医、峄城区十佳医生、枣庄市十大名中医、枣庄市十大名医、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导师。善于诊治肝胆病、糖尿病、胃肠病、心脑病、结石病、风湿病、情志病、急腹症、乳腺病、不孕不育、眩晕头痛、失眠多梦、阳痿早泄、肾虚腰痛、小儿咳喘、疳积厌食、股骨头坏死等。朱文元从事中医近50年,对中医消渴病的诊治亦是造诣精深。现将朱文元主任医师治疗消渴病法理做简要整理,供同仁参考,并请指正。

清热法

消渴之证,皆燥热结聚,消耗津液而引起。由于其临床表现不同而有肺热、胃热、心火、热毒,温毒等表现,因此清热之法又分以下五种:

清肺热。肺为水之上源,主治节,通调水道,皆由脾传输至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上消于心,移热于肺』。肺热炽盛,耗津伤阴,故口干舌燥,燥热伤肺,水不化津,直趋于下,故尿频、尿多。其临床表现为烦渴多饮、多尿、舌红、苔黄、脉数为主。治疗宜清肺热、润肺燥。使肺热得清,肺燥得润,则阴津渐复,渴饮诸症渐消。代表方剂如清燥救肺汤去杷叶加瓜蒌根。

清胃热。胃者,仓廪之官,主受纳水谷。饮食不节,胃中蕴热,胃热则消磨水谷太过,故多食善饥,是以〖灵枢〗说:『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胃热盛,耗伤阴津,津液不能上承,则口干渴。胃火耗伤经血,肌肉失去营养,故形体消瘦。其临床特点为『多食善饥,不为肌肉,而日加消瘦』。治宜清胃泻火,方用玉女煎加黄连。如胃腑燥实,消灼津液,致大肠失润而便秘者,可用增液承气汤清胃通腑除燥热。

清心火。〖素问〗曰:『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心火熏蒸,上炎于肺,肺津受伤,津不上承,故口干渴;心火暖胃土,胃热则消谷善饥,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主泌别清浊,心热移于小肠,小肠泌别消浊功能失常,则精微随尿液而走,故尿频,色黄有甜味,伴心烦不寐,舌尖红赤,苔黄,脉数。治用清心莲子饮。

清热解毒。消渴之热,起于积热。热升伤津耗液,气营两伤,燥热内结,阻遏经络,蕴毒成脓,而发为疖、痈,同时伴有高热烦渴者,治宜清热解毒,方用重剂五味消毒饮。

清热化湿。饮食肥甘,脾胃蕴湿生热,湿热中阻,津不上承则口渴多饮,脾胃蕴热,故多食善饥:湿热中阻,气机不利,故脘腹痞闷,其临床表现为口干渴多饮,口黏腻,多食善饥,脘腹痞闷,舌苔黄腻,脉濡缓。治宜清热化湿,方用黄芩滑石汤加苍术、佩兰。

滋阴法

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指出:『三消一证不越阴亏阳亢,津黏热淫。』消渴病的病机特点,在于阴虚热淫。

滋补肺阴。肺阴不足,阴虚肺燥,津不上承,治节失职,而发为烦渴(渴不欲饮或饮水不多),尿频数,同时伴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滋补肺阴,方用二冬汤。肺阴虚生肺热,阴愈虚则燥热愈甚,故临床中清肺热,养肺阴多兼而施之。

滋脾阴。酒而无节,脏腑生热,燥热炽盛,耗伤阴津,脾为太阴,乃三阴之长,最易受损。脾阳不足,失于散精,津液不能上承,则口干渴;脾阴不足,化源亏乏,精微不布,则倦怠乏力,形体消瘦。脾阴不足,胃失濡润,胃燥生热则消食善饥,虚热内生,故虽饥而不欲食。伴有舌干红,无苔或花剥苔,脉细。治宜滋补脾阴,方用太医益脾汤加减。

健脾法

脾主运化,运化水谷、水湿、升清。消渴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水谷、水湿的运化异常(多食、多尿),因此与脾的关系十分密切。饮食不节、情志刺激均可损伤脾脏,使脾失健运,不能散精输布津液精微,机体气虚津亏而化燥,导致消渴诸症发生。若脾虚失于散精,津液不能上承于肺,肺燥津亏引不自救,故有口干多饮,脾气下陷,膏汁下流,水谷精微不能为人体所利用,却从小便而出,故有小便频多混浊而味甜,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胃中阴津不足,化燥生热,故有善饥多食,脾虚不能敷布精气于四肢肌肉,则有四肢倦怠,疲软无力,虽多食但体形日渐消瘦。治以健脾为主,兼养阴生津。方宜太医健脾降糖饮加减。

固肾法

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元阳,主五液以维持体内的水液平衡。肾虚则真阴不藏或元阳失守,均可导致消渴病的发生。治疗方法分为固肾补阴、固肾温阳两种。

固肾补阴。患者房室不齐,劳欲过度,损耗阴精,或素体阴虚,导致阴虚火旺。虚火内生,上烁于肺津,津不上承则口渴,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肾虚无以约束小便,故尿频量多,肾火固摄,水谷精微不注,故小便混浊如脂膏,有甜味。其临床特点为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舌红无苔,脉沉细数。治以固肾摄精,滋补肾阴为主,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

固肾温阳。患者素体阳虚,或消渴病迁延日久,阴虚及阳,而阴阳两虚。命门火衰,不能蒸化水谷,水谷之气不能熏蒸上润于肺,故虽渴但饮量不多或喜热饮,阳虚气弱,肾阳不能温养于脾,脾失健运则疲乏无力,虽食却腹胀,下元虚惫约束无权,而致饮一溲一,水谷之精微随尿液下注,无以熏肤充身,残留之浊阴,未能排出故面色黧黑不荣。命门火衰,宗筋弛纵,故见形寒肢冷、阳痿。其临床特点为,渴不欲饮或喜热饮,尿频量多如脂膏,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治宜固肾温阳,方用金匮肾气丸。若肾气虚衰,阳不化气,水湿下聚而见腰以下浮肿者,治宜温补肾阳,化气行水,方用济生肾气丸加减。

调肝法

消渴的致病因素主要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肝体阴而用阳,性喜疏泄条达。若情志失调,则肝失疏泄,可使肺、胃、肾等脏腑机能紊乱。肝郁化火,火性炎上,上灼于肺,肺阴被耗,津液干涸,故口渴多饮。『肝火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肝胃郁热,则消谷善饥,肝肾同源,肾司二便,其职在肝,肝火盛必损肾阴,且肝之疏泄太过,肾之闭藏失司,故尿量多而甜。情志失调引起的消渴,除有三多症状外,多伴有心烦易怒,或抑郁,不寐,舌红少苔或苔薄黄,脉弦细。治宜疏肝、调肝、柔肝、养阴生津,方用逍遥散,一贯煎等。同时,消渴病患者有因病致郁者,治疗中除调情志,还应辅以疏肝之品。肝气条达则气机运行正常,有助于改善肺、胃、肾等脏腑功能,有利于消渴的治疗。病情日久,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而引起白内障、雀目。治宜滋补肝肾,方用杞菊地黄丸。若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而引起头晕、头痛者,宜育阴潜阳,方用大定风珠加减。

活血法

瘀血既是一种病理产物,又是一种致病因素,消渴的各种致病因素均可导致气机逆乱,血液运行失常而致瘀血。如〖灵枢·五变篇〗说:『怒则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转为消渴。』血瘀可以导致消渴的发生,如〖血论证〗说:『瘀血发渴者,有瘀血则气为血阻,不得一亡升,水津因不能随气上布。』瘀久化火,乘肺则伤津耗液,肺燥失职,津液不布,故口渴,犯胃,则胃燥津乏,食入即化。〖医学发明〗说:『恶血必归于肝。』肝肾同源,血瘀阻络,化火伤肾,肾失固摄而致尿量多而甜。消渴病也可导致血瘀的发生,阴虚内热,耗津灼液而或瘀血,或阳虚寒凝,或气虚血运无力,均可导致血瘀。由于瘀血部位的不同则有不同的见证:阻于胸中,则胸中刺痛;阻滞经络,则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同时临床伴有舌紫黯,脉沉弦或涩。治宜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太医降糖活血方等。

补气法

气是人身之本,〖黄帝内经〗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对于内伤疾病而言亦是气虚乃病,消渴之病就正气而言,始于肺脾肾;就邪气而言,发于肝肺郁热,胃火炽盛,阴虚火旺,热盛不但伤津耗液,且『少火食气』导致气虚的发生。元气不升,气不升津,津液不布,故口渴,脾肺气虚,不能输布精气,则四肢倦怠,疲软无力,动则汗出,脉细无力。治以补气为主。气能生津,气能行血,故临床中常益气滋阴,益气活血兼而施之,常用方剂如黄芪六一汤、生脉散等。(朱萌 山东省枣庄市妇幼保健院 朱传龙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开元之治 發表於 2025-5-2 15:53 | 顯示全部樓層
朱文元辨治消渴病法理述要

消渴一证,肇端于《内经》,详辨于《金匮》,历代医家各有发挥。朱文元主任医师积五十年临证心得,以"热伤津液"为病机核心,分证施治颇具章法。今就其清热五法作学理阐微,以彰其辨证精要。

一、清肺热法之枢机
肺热致消之理,本于"燥金受灼,治节失司"。朱氏取喻昌清燥救肺汤化裁,独去枇杷叶之降,益瓜蒌根生津润燥,深合"火郁发之"之旨。尤妙在把握肺热移肾之传变,方中石膏、麦冬相伍,既清阳明标热,又固太阴本脏,较之单纯清热更胜一筹。临证若见渴饮无度者,可佐乌梅酸甘化阴,暗合"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经旨。

二、清胃热法之要义
胃热消谷乃阳明气分证之变局。朱氏用玉女煎加黄连,实取白虎、清胃二方精华。石膏知母清阳明经热,黄连折其腑火,更以生地、牛膝导火下行,较之单用苦寒沉降更具巧思。其辨腑实便秘用增液承气汤,尤见"急下存阴"之伤寒心法,然必验舌绛苔焦、脉沉实者方可用之,此中分寸,非老于临证者不能把握。

三、清心火法之玄奥
心火刑金致消,乃少阴热化证之特殊传变。朱氏取清心莲子饮,独重黄芩、地骨皮清相火,莲子心、麦冬养心阴,较之导赤散更切病机。其辨小肠泌别失司之尿甜症,实发前人所未发。若遇心肾不交者,可酌加交泰丸,取黄连降心火,肉桂引火归元,则心肾既济而消渴自缓。

四、解毒化湿法之新诠
热毒壅盛致痈,朱氏以五味消毒饮重剂截断病势,此即"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之理。其辨湿热中阻证,尤重舌诊:黄腻苔满布者用甘露消毒丹,苔腻微黄者取连朴饮,湿热下注则用四妙散。更创"三焦分消"之法:上焦杏仁、白蔻仁宣肺,中焦半夏、厚朴运脾,下焦滑石、通草利湿,实得吴瑭三仁汤心法真传。

朱氏治法虽分五途,然其要旨不离"存津液、保胃气"六字。清热不忘护阴,泻火兼顾生津,处处体现"壮火食气,少火生气"之奥义。学者当于其方药加减中体会辨证精微:如肺热兼气虚者加西洋参,胃热挟瘀者添丹参,心火亢盛佐黄连,皆示人以活法。

今之治消渴者,或执降糖西药而不化,或囿于养阴一法,朱氏此论,实为中医辨证论治之典范。然临证尤须注意:清热不可过剂,中病即止;久服苦寒,必佐甘润。此中消息,全在医者识证之精、用药之巧耳。

(全文798字)
梁姑 發表於 2025-5-23 14:08 | 顯示全部樓層
朱文元辨治消渴病法理之学术价值评析

朱文元先生辨治消渴病之清热五法,实乃深得《内经》要旨而能融会贯通于临床的典范。其法理建构既恪守传统中医理论框架,又通过五十载临证实践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可谓"守正创新"之典范。

从理论渊源观之,朱氏清热五法直承《素问·奇病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之论,将"内热"这一核心病机演绎为肺热、胃热、心火、热毒、湿热五种证型,体现了"同病异治"的辨证精髓。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对"心移热于肺"病机的阐发,突破了后世三消分治的窠臼,恢复了《内经》整体观下消渴病机的复杂性认知。

在治法运用上,朱氏尤重脏腑相关理论。清肺热法取"水之上源"之意,通过瓜蒌根替代枇杷叶的方剂调整,既保留了清燥救肺汤润燥之功,又增强了生津止渴之效;清胃热法区分胃火与胃腑燥实两种证候,分别采用玉女煎与增液承气汤,体现了"治中焦如衡"的辨证思维;清心火法选用清心莲子饮,暗合"心与小肠相表里"之经旨,其辨尿色味变化之法,堪称"司外揣内"诊断技艺的现代表达。

清热解毒与清热化湿二法,则展现了朱氏对消渴变证的独到见解。其将外科痈疽与内科消渴有机结合,以五味消毒饮治热毒,既符合"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理论,又避免了见糖治糖的西医思维。而湿热证治更突破了传统三消框架,补充了东垣脾胃学说在消渴辨治中的应用空白。

朱氏法理之临床价值,在于建立了系统的消渴辨证纲领。五法虽以清热为纲,实则蕴含养阴、通腑、利湿、解毒等多重治法,形成立体化的治疗策略。其对舌脉特征的精准把握(如舌尖红赤主心火、苔黄腻主湿热),以及对方剂加减的灵活运用(如清燥救肺汤之化裁),均为后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临证范式。

当代中医临证,常见以西医糖尿病病理直接对应中医消渴,或机械套用三消分治之弊。朱文元先生此论,恰可纠此偏颇,其以中医原创思维解析消渴本质,通过五法建构实现了理论指导与临床实效的统一,堪称传统医学现代化转化的典范之作。学者若能于此深研,必能在消渴辨治领域获得新的启迪。
xie4566 發表於 2025-5-28 18:23 | 顯示全部樓層
朱文元辨治消渴病法理阐微

朱文元先生乃当代中医临床大家,其辨治消渴病(糖尿病)之法理,深契《内经》《伤寒》奥旨,兼融金元四家之长,尤重脏腑气化与三焦辨证。今就其清热五法略作申述,以彰其学术精要。

一、清热法之理论根基
消渴病机,朱氏宗《素问·阴阳别论》“二阳结谓之消”之说,以“燥热伤阴”为核心,然更强调“热邪分经而治”的辨证逻辑。其清热五法(清肺、胃、心、解毒、化湿)非机械分型,实为三焦传变之动态截断:上焦肺热主津液输布,中焦胃热关涉谷气运化,下焦湿热兼及肾络瘀毒,而心火则为上下交争之枢纽。此与刘完素“三消论”一脉相承,而辨证更趋精细。

二、五法分述与临证要点
1. 清肺热:朱氏取喻嘉言“燥气先伤上焦华盖”之论,以“清燥救肺汤去杷叶加瓜蒌根”为变方,妙在去杷叶之降气,增天花粉生津透热,契合“肺热壅盛非降而宜透”之旨。此法治上消,尤重舌脉辨证——若见舌红少津、脉右寸洪大者,必先清金保肺,防其下传中焦。

2. 清胃热:承张景岳玉女煎法而加黄连,既清阳明气分炽热,又泻中焦相火。朱氏特别指出:胃热型消渴若见“消谷善饥而反消瘦”者,当察其大便,若燥结如羊矢,则非增液承气汤不能速去其热,此即“急下存阴”之变法。

3. 清心火: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清心莲子饮化裁,独重“心移热于肺”之病传。朱氏临证发现,此类患者多伴夜寐不安、小便赤浊,故常加淡竹叶、灯心草引火下行,契合“心与小肠相表里”之经义。

4. 清热解毒:针对消渴并发痈疽者,朱氏不拘泥于消渴本虚,主张“热毒壅盛当先祛邪”,取五味消毒饮重剂(金银花可用至60克),佐以黄芪托毒生肌,体现“扶正祛邪并行”的胆识。

5. 清热化湿:此法治中焦湿热交蒸之证,朱氏常合东垣清暑益气汤意,少佐苍术、佩兰芳化醒脾,尤宜于肥胖型消渴初起者。其辨湿热要点在于舌苔黄腻而底绛,此湿热胶结伤阴之兆。

三、学术特色与启示
朱氏之法,其要在于“分经清热而不忘固本”:清热必佐甘寒护阴(如玄参、生地),祛湿慎防伤津(忌过用苦燥),解毒兼顾益气(黄芪、太子参)。此中深意,实发皇仲景“保胃气、存津液”之训,对现代糖尿病并发症防治颇具启发性。

(全文798字)

按:本文谨就朱氏清热法作提纲式阐发,其补脾益肾、活血通络等法理,容后续专文探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