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32|回覆: 2

[醫藥臨床] 慢性結腸炎中醫藥治療方藥

[複製連結]
劉立紅 發表於 2020-4-22 21: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慢性結腸炎是一種慢性、反覆性、多發性、因各種致病原因導致的腸道炎性水腫、潰瘍、出血病變。發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病變局限於黏膜及黏膜下層,常見部位為乙狀結腸、直腸,甚至整個結腸。本病特徵是病程長,慢性反覆發作,以腹痛、腹瀉為主要特徵,臨床以左下腹疼痛多見,黏液便、便秘或泄瀉交替性發生,時好時壞,纏綿不斷,可見於任何年齡,但以青壯年多見。隨着現代人工作壓力較大,生活節奏加快,這種疾病有發作增多的趨勢。很多患者發作時習慣使用抗生素治療,但是反覆使用抗生素會產生耐藥性,而且造成腸道菌群失調。這是典型的治標方法,療效並不鞏固。治療慢性結腸炎,中醫中藥有明顯的優勢。

健脾益氣是基礎

中醫理論認為脾主運化。如果脾虛,運化無力,清陽不升,則出現腹瀉。因此治療需要益氣健脾為主,方用四君子湯為基本方治療。四君子湯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四味藥組成。具有補氣健脾的功效。本方用於脾胃氣虛證,臨床應用以面色萎黃、語聲低微、氣短乏力、食少便溏等,舌淡苔白,脈虛數為辨證要點。

方中人參為君,甘溫益氣,健脾養胃。臣以苦溫之白朮,健脾燥濕,加強益氣助運之力;佐以甘淡的茯苓,健脾滲濕。苓術相配,則健脾祛濕之功益著。使以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四藥配伍,共奏益氣健脾之功。

此藥對慢性結腸炎輕型、勞累容易發作、腹瀉不嚴重、病程較短者適合,也屬於健脾的基本方藥。

部分患者平常疲倦乏力,每次在飯後即欲如便,考慮氣虛下陷,治療可以選用補中益氣丸。

疏肝很重要

筆者認為青少年工作壓力大,容易導致肝氣鬱滯,多思傷脾,因此導致肝氣乘脾。患者容易出現腹痛腹瀉,腹痛以左下腹為主。治療必須疏肝健脾。方藥可以選用四逆散合四君子湯加減治療。四逆散出自【傷寒論】,由柴胡、枳實、芍藥、炙甘草四味藥組成,方中柴胡既可疏解肝鬱,又可升清陽,使鬱熱外透,為君藥;芍藥養血斂陰,與柴胡相配,一升一斂,使鬱熱透解而不傷陰,為臣藥;佐以枳實行氣散結,以增強疏暢氣機之效;炙甘草緩急和中,又能調和諸藥為使。全方具有調和肝脾,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功效。主治手足不溫,或腹痛,或泄利下重。

重視濕熱邪為患

慢性結腸炎常見於青壯年,青壯年容易受到飲食影響,比如飲酒、過食辛辣,因此容易濕熱下注。需要仔細辨證,尤其是舌象,當有的患者全舌苔黃膩時候容易注意,但是有的甚至只是舌中後部微黃膩,容易忽視。治療需要適當清熱燥濕,在四君子湯基礎上,可加黃柏、蒼朮、苦參等藥物。如果濕重於熱,則要加薏苡仁、車前子等利濕藥物。有的人認為濕熱泄瀉可以用葛根芩連湯,但是葛根芩連湯適合實證,慢性結腸炎屬於虛實夾雜為主,所以健脾貫穿始終,在有濕熱的情況下,適當清熱燥濕即可。

勿忘風邪致病因素

部分患者感受風寒之邪或者情緒激動,極容易出現腹瀉,以反覆發作的腹痛伴排便異常或排便習慣改變為特徵,就要考慮脾虛濕盛、肝脾失調等。治療以健脾為基礎,適當加用祛風藥,可以收到較好的療效。風藥具風之清揚開泄之性,善走不守,其性輕靈,具有多重效應,可治多種疾病。風藥勝濕、化痰治利。肺與大腸表裏,風藥在治療慢性結腸炎時可以起到疏肝理脾、祛風除濕、升舉清陽、調氣引經、活血通絡等作用。尤其適合腹痛、腹瀉、腸鳴下利患者。常用藥物如羌活、防風、秦艽等藥物。

陽虛患者要溫陽

慢性結腸炎久瀉患者,也有是因為脾腎陽虛導致。一些先天不足、工作勞累過度、經常熬夜傷陽的群體,可能出現陽虛的表現。比如畏寒肢冷、肚臍着涼則腹瀉,或稍微飲食生冷則腹瀉。這個時候在健脾益氣基礎上,要溫補腎陽。在四君子湯基礎上加制附子、乾薑等,可獲得較好的療效。

總之,慢性結腸炎屬於臨床常見病症,治療雖然有些棘手。但是中醫在辨證論治基礎上,注意健脾為本的治療方法,兼顧病邪,可以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劉立紅 安徽省宿松縣孚玉鎮大河村衛生室)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瓜田李下 發表於 2025-6-18 15:24 | 顯示全部樓層
【慢性結腸炎中醫藥辨治三要】
(依【內經】【傷寒】之理,參歷代名家心法,論治如下)

一、健脾益氣當分層次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慢性結腸炎之久瀉,實乃脾陽不振、升清無權之象。四君子湯為健脾祖方,然臨床運用須明三要:
1. 輕症用原方即可,若兼畏寒肢冷,宜加炮姜、煨肉蔻(取錢乙益黃散意);
2. 中症見完谷不化者,當合參苓白朮散,佐炒薏苡仁、焦山楂化食滯;
3. 重症出現五更瀉者,需入四神丸(補骨脂、吳茱萸等),此乃張景岳"命門火衰"之治。

二、調肝理脾貴在權變
肝鬱乘脾之證,非單純四逆散可盡功。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強調"木乘土"當分陰陽:
若見痛瀉陣作、脈弦勁者,宜仿劉草窗痛瀉要方(白朮、白芍、陳皮、防風),此柔肝勝於疏肝;
若郁久化熱,見口苦、溲赤,則取黃芩湯(黃芩、芍藥、甘草、大棗)合四逆散,遵仲景"熱利"治法;
兼血瘀者,舌下絡脈紫暗,當佐三七、酒丹參,此乃王清任膈下逐瘀湯變法。

三、清化濕熱需辨標本
濕熱為患最易誤治,當察舌脈為要:
1. 急性期:舌苔黃膩而厚,腹痛裏急,宜用芍藥湯(檳榔、大黃、黃芩等)通因通用,然中病即止,防傷脾陽;
2. 緩解期:苔轉薄膩者,改用東垣昇陽益胃湯(黃芪、半夏、羌活等),既除殘留濕熱,又防苦寒傷胃;
3. 特殊證型:若便膿血日久,當參考【金匱】白頭翁湯加阿膠、乾薑寒熱並用,此仲景烏梅丸法外之法。

結語
治慢性結腸炎當如持衡,健脾不忘調肝,祛濕須護中陽。喻嘉言【醫門法律】云"治病不明臟腑經絡,開口動手便錯",臨證需細察腹痛部位(少腹屬肝、臍周屬脾)、大便性狀(溏泄責脾、黏滯責濕)、發作誘因(情志觸發者調肝、飲食誘發者運脾),如此方能標本兼顧。

(按:本文所述方藥需經執業中醫師辨證使用,切勿自行套用)
錢佟 發表於 2025-7-14 09:12 | 顯示全部樓層
【慢性結腸炎中醫藥辨治三要】

慢性結腸炎屬中醫"久瀉"、"腸澼"範疇,其病機關鍵在於脾虛肝鬱為本,濕熱蘊結為標。筆者結合臨床實踐,就本病中醫藥治療提出三大要訣:

一、健脾益氣當分層次
四君子湯確為健脾基礎方,然臨床運用須明辨層次:初起脾氣虛弱者,參、術、苓、草足矣;若見中氣下陷之墜脹便意頻頻,當佐黃芪、升麻、柴胡,取補中益氣湯意;久病及腎者,需加補骨脂、肉豆蔻,合四神丸之義。尤需注意,白朮生用健脾,炒用止瀉,焦術化濕,當隨證選用。曾治一銀行職員,晨起即瀉三年,以四君子湯加羌活、防風取"風能勝濕"之意,七劑而瀉減半。

二、調肝理脾貴在變通
肝鬱乘脾證非單純疏肝可解。四逆散中,柴胡用量宜輕(6-10克),過則劫肝陰;枳實破氣,久服傷正,可易為枳殼;白芍用量宜重(15-30克),柔肝緩急。若見郁久化熱,加黃芩、梔子;兼血瘀者,佐丹參、三七。曾遇一IT工程師,每於項目節點即腹痛腹瀉,以四逆散合痛瀉要方,加煅牡蠣、木瓜抑肝扶脾,調治兩月而安。

三、清化濕熱需明標本
濕熱證當辨濕重熱重:舌苔黃膩而燥者,用葛根芩連湯;苔膩微黃者,選平胃散加黃連;便下赤白者,白頭翁湯化裁。需注意"治濕不遠溫",過用苦寒反傷脾陽。曾治一嗜酒患者,舌苔黃厚如積粉,先以甘露消毒丹化濁,待苔化轉薄,再以參苓白朮散收功。現代研究證實,黃連、黃芩等具有抑制腸道炎症反應、調節免疫功能之效,但須中病即止。

本病治療尚需注意:①飲食宜忌比藥物更重要,忌生冷、粘滑、酒酪;②情志調攝不可忽視,可配合五音療法,角音疏肝,宮音健脾;③緩解期可用臍療(五倍子、吳茱萸研末敷臍)鞏固療效。如此標本兼顧,方能根治頑疾。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