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33|回復: 2

[医药临床] 慢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方药

[複製鏈接]
刘立红 發表於 2020-4-22 21: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反复性、多发性、因各种致病原因导致的肠道炎性水肿、溃疡、出血病变。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病变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常见部位为乙状结肠、直肠,甚至整个结肠。本病特征是病程长,慢性反复发作,以腹痛、腹泻为主要特征,临床以左下腹疼痛多见,黏液便、便秘或泄泻交替性发生,时好时坏,缠绵不断,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多见。随着现代人工作压力较大,生活节奏加快,这种疾病有发作增多的趋势。很多患者发作时习惯使用抗生素治疗,但是反复使用抗生素会产生耐药性,而且造成肠道菌群失调。这是典型的治标方法,疗效并不巩固。治疗慢性结肠炎,中医中药有明显的优势。

健脾益气是基础

中医理论认为脾主运化。如果脾虚,运化无力,清阳不升,则出现腹泻。因此治疗需要益气健脾为主,方用四君子汤为基本方治疗。四君子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药组成。具有补气健脾的功效。本方用于脾胃气虚证,临床应用以面色萎黄、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等,舌淡苔白,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方中人参为君,甘温益气,健脾养胃。臣以苦温之白术,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佐以甘淡的茯苓,健脾渗湿。苓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益著。使以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四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功。

此药对慢性结肠炎轻型、劳累容易发作、腹泻不严重、病程较短者适合,也属于健脾的基本方药。

部分患者平常疲倦乏力,每次在饭后即欲如便,考虑气虚下陷,治疗可以选用补中益气丸。

疏肝很重要

笔者认为青少年工作压力大,容易导致肝气郁滞,多思伤脾,因此导致肝气乘脾。患者容易出现腹痛腹泻,腹痛以左下腹为主。治疗必须疏肝健脾。方药可以选用四逆散合四君子汤加减治疗。四逆散出自〖伤寒论〗,由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四味药组成,方中柴胡既可疏解肝郁,又可升清阳,使郁热外透,为君药;芍药养血敛阴,与柴胡相配,一升一敛,使郁热透解而不伤阴,为臣药;佐以枳实行气散结,以增强疏畅气机之效;炙甘草缓急和中,又能调和诸药为使。全方具有调和肝脾,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功效。主治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

重视湿热邪为患

慢性结肠炎常见于青壮年,青壮年容易受到饮食影响,比如饮酒、过食辛辣,因此容易湿热下注。需要仔细辨证,尤其是舌象,当有的患者全舌苔黄腻时候容易注意,但是有的甚至只是舌中后部微黄腻,容易忽视。治疗需要适当清热燥湿,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可加黄柏、苍术、苦参等药物。如果湿重于热,则要加薏苡仁、车前子等利湿药物。有的人认为湿热泄泻可以用葛根芩连汤,但是葛根芩连汤适合实证,慢性结肠炎属于虚实夹杂为主,所以健脾贯穿始终,在有湿热的情况下,适当清热燥湿即可。

勿忘风邪致病因素

部分患者感受风寒之邪或者情绪激动,极容易出现腹泻,以反复发作的腹痛伴排便异常或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就要考虑脾虚湿盛、肝脾失调等。治疗以健脾为基础,适当加用祛风药,可以收到较好的疗效。风药具风之清扬开泄之性,善走不守,其性轻灵,具有多重效应,可治多种疾病。风药胜湿、化痰治利。肺与大肠表里,风药在治疗慢性结肠炎时可以起到疏肝理脾、祛风除湿、升举清阳、调气引经、活血通络等作用。尤其适合腹痛、腹泻、肠鸣下利患者。常用药物如羌活、防风、秦艽等药物。

阳虚患者要温阳

慢性结肠炎久泻患者,也有是因为脾肾阳虚导致。一些先天不足、工作劳累过度、经常熬夜伤阳的群体,可能出现阳虚的表现。比如畏寒肢冷、肚脐着凉则腹泻,或稍微饮食生冷则腹泻。这个时候在健脾益气基础上,要温补肾阳。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制附子、干姜等,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总之,慢性结肠炎属于临床常见病症,治疗虽然有些棘手。但是中医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注意健脾为本的治疗方法,兼顾病邪,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刘立红 安徽省宿松县孚玉镇大河村卫生室)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瓜田李下 發表於 2025-6-18 15:24 | 顯示全部樓層
《慢性结肠炎中医药辨治三要》
(依《内经》《伤寒》之理,参历代名家心法,论治如下)

一、健脾益气当分层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慢性结肠炎之久泻,实乃脾阳不振、升清无权之象。四君子汤为健脾祖方,然临床运用须明三要:
1. 轻症用原方即可,若兼畏寒肢冷,宜加炮姜、煨肉蔻(取钱乙益黄散意);
2. 中症见完谷不化者,当合参苓白术散,佐炒薏苡仁、焦山楂化食滞;
3. 重症出现五更泻者,需入四神丸(补骨脂、吴茱萸等),此乃张景岳"命门火衰"之治。

二、调肝理脾贵在权变
肝郁乘脾之证,非单纯四逆散可尽功。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强调"木乘土"当分阴阳:
若见痛泻阵作、脉弦劲者,宜仿刘草窗痛泻要方(白术、白芍、陈皮、防风),此柔肝胜于疏肝;
若郁久化热,见口苦、溲赤,则取黄芩汤(黄芩、芍药、甘草、大枣)合四逆散,遵仲景"热利"治法;
兼血瘀者,舌下络脉紫暗,当佐三七、酒丹参,此乃王清任膈下逐瘀汤变法。

三、清化湿热需辨标本
湿热为患最易误治,当察舌脉为要:
1. 急性期:舌苔黄腻而厚,腹痛里急,宜用芍药汤(槟榔、大黄、黄芩等)通因通用,然中病即止,防伤脾阳;
2. 缓解期:苔转薄腻者,改用东垣升阳益胃汤(黄芪、半夏、羌活等),既除残留湿热,又防苦寒伤胃;
3. 特殊证型:若便脓血日久,当参考《金匮》白头翁汤加阿胶、干姜寒热并用,此仲景乌梅丸法外之法。

结语
治慢性结肠炎当如持衡,健脾不忘调肝,祛湿须护中阳。喻嘉言《医门法律》云"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临证需细察腹痛部位(少腹属肝、脐周属脾)、大便性状(溏泄责脾、黏滞责湿)、发作诱因(情志触发者调肝、饮食诱发者运脾),如此方能标本兼顾。

(按:本文所述方药需经执业中医师辨证使用,切勿自行套用)
钱佟 發表於 2025-7-14 09:12 | 顯示全部樓層
《慢性结肠炎中医药辨治三要》

慢性结肠炎属中医"久泻"、"肠澼"范畴,其病机关键在于脾虚肝郁为本,湿热蕴结为标。笔者结合临床实践,就本病中医药治疗提出三大要诀:

一、健脾益气当分层次
四君子汤确为健脾基础方,然临床运用须明辨层次:初起脾气虚弱者,参、术、苓、草足矣;若见中气下陷之坠胀便意频频,当佐黄芪、升麻、柴胡,取补中益气汤意;久病及肾者,需加补骨脂、肉豆蔻,合四神丸之义。尤需注意,白术生用健脾,炒用止泻,焦术化湿,当随证选用。曾治一银行职员,晨起即泻三年,以四君子汤加羌活、防风取"风能胜湿"之意,七剂而泻减半。

二、调肝理脾贵在变通
肝郁乘脾证非单纯疏肝可解。四逆散中,柴胡用量宜轻(6-10克),过则劫肝阴;枳实破气,久服伤正,可易为枳壳;白芍用量宜重(15-30克),柔肝缓急。若见郁久化热,加黄芩、栀子;兼血瘀者,佐丹参、三七。曾遇一IT工程师,每于项目节点即腹痛腹泻,以四逆散合痛泻要方,加煅牡蛎、木瓜抑肝扶脾,调治两月而安。

三、清化湿热需明标本
湿热证当辨湿重热重:舌苔黄腻而燥者,用葛根芩连汤;苔腻微黄者,选平胃散加黄连;便下赤白者,白头翁汤化裁。需注意"治湿不远温",过用苦寒反伤脾阳。曾治一嗜酒患者,舌苔黄厚如积粉,先以甘露消毒丹化浊,待苔化转薄,再以参苓白术散收功。现代研究证实,黄连、黄芩等具有抑制肠道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功能之效,但须中病即止。

本病治疗尚需注意:①饮食宜忌比药物更重要,忌生冷、粘滑、酒酪;②情志调摄不可忽视,可配合五音疗法,角音疏肝,宫音健脾;③缓解期可用脐疗(五倍子、吴茱萸研末敷脐)巩固疗效。如此标本兼顾,方能根治顽疾。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