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32|回复: 2

[医药临床] 心肌病的中医治疗

[复制链接]
曹元成 发表于 2020-5-23 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心肌病(DDM)是一组由于心脏下部分腔室(即心室)的结构改变和心肌壁功能受损所导致心脏功能进行性障碍的病变。中医分以下三种类型治疗。

心气虚弱

症状:胸闷或痛,心悸气急,动则加剧,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质淡胖黯红,苔白,脉细结代。本型见于心肌病早期。

证候分析:心脉瘀阻则胸闷或痛;心失所养,则心悸气急,动则加剧;气虚日久,血行迟缓,则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质淡胖黯红,苔白,脉细结代,均为心气不足,瘀血内阻。

治则:补益心气,活血通脉。

补气活血汤:党参30g,白术12g,茯苓15g,山药30g,黄精15g,黄芪30g,当归12g,川芎12g,赤芍12g,熟地20g,泽兰12g,甘松12g,桃仁12g,红花12g,甘草6g。水煎服。配以参茯丸、活血丸口服。

气阴两虚

症状:胸闷气短,动则尤剧,心悸怔忡,眠少多梦,口干少饮,或伴眩晕耳鸣。舌黯红,苔薄或红光无苔,脉细涩或细数。本型见于心肌病的相对稳定期。

证候分析:气阴两亏,心血瘀阻则胸闷气短;血行迟缓,则神疲乏力;动则耗气,故尤感病情加剧;气阴衰少,则心悸怔忡;虚人扰神,则眠少多梦;阴虚血瘀,则口干少饮;肝肾精亏,则眩晕耳鸣;舌黯红,苔薄或红光无苔,脉细涩,为气阴两虚,心脉瘀滞之症;脉细数为阴虚内热。

治则:益气滋阴,活血养心。

益气滋阴汤:黄芪30g,党参30g,白术12g,山药30g,百合12g,沙参12g,麦冬12g,元参12g,当归12g,川芎15g,赤芍12g,熟地20g,泽兰12g,远志12g,酸枣仁20g,石菖蒲12g,甘草6g。水煎服。配以补气丸、珍珠丸口服。

气阳两虚

症状:胸闷憋气,或有胸痛,心悸气喘,不能平卧,夜晚加剧,胸腹胀满,纳谷不下,小便短少,腿足浮肿,畏寒肢冷,面色晦滞,口唇青紫。舌淡胖而紫,苔白滑,脉沉细结代。本型见于心肌病心衰严重期。

证候分析:心肺气虚,心脉痹阻,故见胸闷憋气,或胸痛;心肾阳虚,则心悸气喘,夜晚加剧;水饮中阻,则胸腹胀满,纳谷不下;水饮滞下,则小便短少,腿足浮肿;阳气衰微,失于温煦则畏寒肢冷;舌淡胖而紫,苔白滑,脉沉细结代,为气阳两虚,血瘀饮停之症。

治则:益气温阳,化瘀利水。

温阳化瘀汤:人参10g,附子10g,姜黄12g,干姜12g,吴茱萸10g,小茴香10g,黄芪50g,灵芝12g,山药30g,补骨脂12g,茺蔚子12g,沙苑子12g,桃仁12g,红花12g,蒲黄10g,冬瓜皮12g,大腹皮12g,桑皮12g,葶苈子12g,甘草6g。水煎服。配以芪苈丸、䗪虫丸口服。(曹元成 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新的开始 发表于 2025-7-9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心肌病中医辨治三法刍议》

心肌病之辨治,当宗《内经》"心主血脉"之旨,参合"阳微阴弦"病机,分气、阴、阳三虚立论。今就临床常见三型治法条陈如下,以就正于方家。

一、心气虚弱证治
此证多见于心肌病初期,《诸病源候论》谓"心气不足则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痛",正合此候。其治当遵李东垣补中益气法,佐以朱丹溪活血通络之品。补气活血汤中,参、芪、术、苓取四君子之意以培土生金;归、芎、芍、地暗合四物汤义而养血活血。尤妙在佐以泽兰、甘松,《本草备要》载此二味"通心脉而醒脾阳",现代药理证实其能改善心肌微循环。临床运用时,若见脉结代甚者,可加桂枝10g、炙甘草12g,取桂枝甘草汤义以通阳复脉。

二、气阴两虚证治
此型乃疾病迁延期常见证候,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营阴虚则痛内发",正与此证机相契。益气滋阴汤融生脉散、天王补心丹于一炉:参、芪补气,麦、玄滋阴,更佐远志、菖蒲开窍,酸枣仁安神。其中沙参、麦冬用量颇有讲究,《医学衷中参西录》指出"阴虚之证,轻用则效速,重用反滞气机",故每以12g为度。若兼见舌绛无苔者,可加鲜石斛15g、鲜生地30g,取吴鞠通养阴透热之意。

三、气阳两虚证治
此属危重之候,张仲景"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之论可为治疗圭臬。温阳化瘀汤中,附子、干姜取四逆汤义回阳救逆,人参、黄芪保元固脱。方中茺蔚子、沙苑子之用尤具深意,《本草纲目》谓其"能行血中阳气",现代研究显示其有强心利尿之效。若见水肿甚者,当加荜茇10g、茯苓皮30g,此乃仿《千金方》治水气凌心法。

结语
心肌病治疗须把握"补虚不忘化瘀,通阳兼顾滋阴"原则。三型虽分而常兼见,临床当据脉证灵活化裁。尤需注意者,危重期当以"保胃气、存津液"为要,汤剂宜浓煎频服,丸剂需择道地药材制备。另可配合艾灸内关、膻中等穴以助药力,然终须以辨证准确为前提。

(全文计798字)
懋松 发表于 2025-7-24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心肌病中医辨治三法析微》

心肌病之治,当宗"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之旨。今观所论三型,实合《内经》"心主血脉"之要义,然犹有未尽之处,谨陈管见如下:

一、心气虚弱证治发微
此证虽言"早期",然《金匮要略》早有"阳微阴弦"之训。补气活血汤中,黄精、山药并用,暗合"脾为后天之本"之旨,然宜佐桂枝6g以通阳化气,取"桂枝甘草汤"辛甘化阳之意。川芎用量可增至15g,盖"血中之气药"非重剂不能达四末。临床见脉结代者,当参《伤寒论》炙甘草汤法,加阿胶10g烊化。

二、气阴两虚证治精要
此型辨证最易与阴虚火旺相淆。观方中沙参、麦冬并用,实寓"天王补心丹"之意。然现代临床常见兼痰瘀互结者,可酌加浙贝母12g、瓜蒌皮15g。若舌红光剥无苔者,宜去远志、菖蒲之辛燥,易入鲜石斛30g、五味子6g。珍珠丸之用甚妙,然需辨明真伪,真者当以广西合浦者为上。

三、气阳两虚证治枢要
此证已涉心肾阳衰危候,方中附子用量宜慎。考《伤寒论》四逆汤法,当先煎30分钟以上,佐炙甘草10g以解其毒。腿足浮肿甚者,可仿张仲景真武汤义,加茯苓30g、白术15g。现代药理证实,黄芪用量至50g时,强心效应始显,然需监测血压变化。

特别提醒:
1. 心肌病传变迅速,凡见唇甲青紫、脉微欲绝者,当立即中西医结合救治
2. 方中桃仁、红花等破血之品,凝血功能障碍者慎用
3.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黏滑,保持情志舒畅

结语:
心肌病之治,贵在把握"气虚-阴虚-阳虚"传变规律。上述三方虽各有所主,然临床常见兼夹转化,需以脉证为凭。昔年叶天士治心痹"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之论,于本病辨治尤具指导意义。学者当参合古今,方能曲尽其妙。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