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15|回复: 2

[医药临床] 神奇四味大发散 祛除陈寒愈眼疾

[复制链接]
马垂宪 发表于 2020-5-7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一男孩,16岁,因右眼痒疼几天求治。刻下右眼睑红肿,睑结膜、球结膜高度充血水肿,伴喷嚏、黄清涕、咳嗽,其母言孩子平素口干夜甚,大便秘结,每年初秋发作,治疗颇感困难。本次患病后,内服抗生素及外滴眼药水无效,查脉浮数,舌尖红,辨证为肺胃热盛,复感风邪,风热交搏,上攻于目。给予桑菊饮加减:桑叶15克,菊花15克,薄荷10克,荆芥穗150克,羌活15克,白芷20克,蝉蜕10克,辛夷12克,瓜蒌15克,芦根30克,生地10克,玄参10克,麦冬10克,甘草10克。4剂,水煎服。本以为区区小疾,辨证无误,定旗开得胜,马到成功,谁知6天后患者复诊,病情丝毫未减。遂想起先父教导:头面部的红肿热证疾患多为寒包火,要先散风寒,开毛窍,给热邪出路,用四味大发散。于是处方:麻黄10克,藁本12克,细辛10克,蔓荆子15克,生姜核桃大1块,外加甘草10克、杏仁10克、木蝴蝶10克宣肺止咳;加生石膏40克、黄芩15克清肺胃热;加白芷30克引药物至颜面;加全蝎10克祛风通络。水煎服。5天后其母兴高采烈报捷:当天晚上服第一次药,第二日清晨即感眼痒、流泪、喷嚏消失,眼红肿十去八九,服完第2剂药即痊愈,高兴万分。

20世纪50年代,我村有一位村民双目突然失明,遍寻名医,治疗半月无效,后其家属求父亲医治。父亲仅一剂中药就让患者双目恢复光明,此事轰动全村。那时我年纪小,不懂中医,于是,很好奇地问父亲为什么那些医生治疗半月不效,而他的一剂药就治愈了?父亲告我,中医要想取得好疗效必须辨证施治。我查看诸医给患者开的方子,或清肝明目,或滋补肝肾,不效原因定是辨证不准。这个患者是一位煤矿工人,患病正值炎热之夏,估计是在坑底工作时,面部感受了寒气,寒邪闭阻双目络脉引起的失明,父亲处方四味大发散强力祛除寒邪,故取得良效。父亲说此方虽仅四味药加生姜,但用量很大,再加药性猛烈,故一般医生不敢使用。

20世纪60年代的一个夏天,姐姐患牙龈肿疼,在公社医院诊治,肌注了盘尼西林,并口服了石膏、黄连、银翘等清胃败毒中药。治疗后病情日益加重,牙龈肿胀如馒头,口不能张,饭不能进,家叔连夜去外地把父亲叫回。父亲辨证为面部感受风寒,腠理闭密,火热不得外泄,上行面部而为肿胀,治疗应散外束风寒,则火热泄而痛自止,肿立消,故处方四味大发散。姐姐晚上服中药后,半夜口就能张开喝米汤。1剂药吃完,肿消大半,能正常吃饭了。2剂药服完后痊愈。我又一次见证了四味发汗散的神奇。

四味大发散出自《眼科奇书》,该书系清代渝州李氏家藏,著者不详。由“麻黄一两或二两,蔓荆一两,藁本一两,北辛五钱或用一两(叶要去尽),老姜一斤或八两(连皮捣碎为引)”组成,“凡一切男女大小,外障眼病,用四味大发散或八味大发散,看症加减。初起服一剂或两剂,将陈寒散尽即可痊愈,永不复发。”“凡治男女大小,一切外障,青膜白云遮睛,不拘年数多寡,先用大发散将陈寒散尽,然后再用二白散。”“凡治一切烂炫、风火、血风、痘风眼,无论远生近日,宜用大发散,看症加减。”用于治疗外障眼病。

我用四味大发散治疗的是结膜炎,父亲治的一个是内眼病,一个是口腔科疾病,都取得了显著疗效,其原因是该方使用大剂麻黄、细辛、藁本、生姜,辛温发散风寒之力很强,加之蔓荆子有很好的清利头目作用,故本方能散陈寒、发汗、解热、镇痛。全方用药味薄气轻,辛散宣通,既可行于内外,又可升降于上下,开通瘀滞,通阳化气。现代药理研究该方可以扩张周围血管、改善微循环、兴奋汗腺,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

笔者认为不论内、外、妇、儿、五官科疾病,只要挟有寒邪外袭,即可使用此方,故临床常用此方治疗头面部疾病、风寒外感、肾炎初期挟风者、风湿腰腿疼痛,常一两剂见效,值得推广。(马垂宪)

(注:文内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西门土豆 发表于 2025-4-2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味大发散辨治头面风火寒邪刍议》

拜读医案三则,深感"四味大发散"运用之妙,实为治疗头面部寒包火证之圭臬。此方肇端于《眼科奇书》,由麻黄、细辛、藁本、蔓荆子四味辛温猛药组成,佐以生姜为引,看似简朴,然其中蕴藏"火郁发之"之玄机,尤合《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郁而达之"之旨。

首案眼疾初投桑菊饮未效,其关键在于未识"寒邪束表"之机。患者虽现肺胃热盛之象,然每年初秋定时而发,此乃《伤寒论》所谓"时气为病"也。四味大发散中麻黄开太阳之表,细辛透少阴之邪,藁本达巅顶之络,蔓荆子清头目之热,更佐石膏、黄芩成表里双解之势,暗合刘完素"辛凉解表"之法。白芷引经上行,全蝎搜风通络,终使郁热得泄,此正《医学心悟》"开门逐盗"之妙用。

次案暴盲证治尤显胆识。先父断为寒闭目络,正应《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之说。煤矿工人井下作业,寒湿袭络,非大剂辛温不能破阴凝。此案启示:头面急症当察职业环境,正如《医宗金鉴》强调"问诊须详起居七情"。

末案牙龈肿痛更证"火郁发之"之要义。前医误执苦寒直折,反致冰伏其邪。先父以四味大发散开泄腠理,使郁火外达,此即张从正"汗法可治火郁"之实践。生姜温中托邪,助药势外发,深得《伤寒论》桂枝汤啜粥之法意。

余临证四十载,于此方有三得:一者须辨寒热真假,舌虽红而苔必白腻,脉虽数而按之紧束;二者用量宜峻,麻黄细辛非6-10克不能建功;三者中病即止,继以竹叶石膏汤类清余热。今人畏麻桂如虎,实未悟仲景"有是证用是药"之真谛。然此方究属虎狼之剂,若见口渴引饮、舌绛苔黄之真热证,又当慎之。

四味大发散之奥妙,全在把握"寒包火"病机。当今空调普及,冰饮泛滥,此证尤多。愿同仁勿囿于"炎症即热证"之窠臼,细参脉证,则头面顽疾可望迎刃而解。
郑丰 发表于 2025-4-26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四味大发散治疗头面风火寒郁证之奥义》

拜读医案三则,深感四味大发散运用之妙,实为治疗头面部寒包火证之圭臬。此方源自《眼科奇书》,由麻黄、细辛、藁本、蔓荆子四味组成,佐以生姜为引,看似简朴,然配伍精当,暗合"火郁发之"之经旨。今就本案病机与方义略陈管见。

首案少年目疾,初投桑菊饮未效,其关键在于未识"寒束热郁"之本质。患者虽见目赤肿痛、舌尖红、脉浮数等热象,然其病发于初秋,且伴喷嚏流涕,实为夏月腠理开泄,突感秋凉,寒邪外束,阳热怫郁不得宣散所致。桑菊饮虽能疏风清热,但辛散透表之力不足,更乏温开寒凝之品,故如隔靴搔痒。后改投四味大发散加味,以麻黄开玄府、细辛通窍道、藁本达巅顶、蔓荆子专走目系,更佐生姜助其辛散,配合石膏、黄芩清泄郁热,全蝎搜剔络邪,遂收立竿见影之效。此正合《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发之"之治则。

次案矿工暴盲,尤见辨证之精妙。夏日井下阴寒潮湿,寒邪直中太阳经脉。《灵枢·经脉》云:"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寒客经络,气血凝泣,故致暴盲。前医或清肝或滋肾,皆未触及寒凝太阳之本。四味大发散中,麻黄配细辛能温通太阳经气,藁本引药上行,蔓荆子专入目系,更借生姜辛烈之气破除阴凝,使寒散络通而目明。此非胆识兼备者不敢为也。

未案牙龈肿痛,再证"寒包火"病机之普遍性。公社医院但见肿痛即投寒凉,致冰伏其邪。先父识得"风寒外束,阳热内郁"之机,以四味大发散开其闭郁,犹如开窗散热,自然肿消痛止。其中白芷用量达30克,既助发散之功,又为阳明引经报使之品,与方中麻黄相配,暗合仲景麻黄升麻汤升降相因之妙。

四味大发散之运用,当把握三大指征:一者病位在头面清窍,二者发病前有明确感寒史,三者见红肿热痛与恶寒并现。然须注意,此方药性峻烈,中病即止,不可过剂。现代临床可酌减麻黄、细辛用量(各6-9克),或佐以生石膏、黄芩等清泄之品,以制其燥烈之性。

此三案启示后学:头面疾患不可见热投凉,当详辨寒热标本。四味大发散之奇效,正在于准确把握"寒郁化火"之病机,其辨证之精、用药之准,实为中医"同病异治"思想之完美体现。愿吾辈继承此等辨证心法,使古方焕发新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