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69|回覆: 2

[醫藥臨床] 脾虛腹脹用良方

[複製鏈接]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為漢代張仲景所創製。【傷寒論】第66條:『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方由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五味藥組成。是一首溫運脾陽,消除脹滿,標本同治,補瀉兼施之劑。筆者在臨床應用治脾陽素弱,復感寒邪,治不如法而致之腹脹疾患,療效滿意。茲舉典型病例如下.

郭某,女,54歲,2019年11月11日初診。訴素體脾胃虛弱,半年前女兒出國,憂思過度,食不下,復感寒飲冷,現進食後腹脹滿,腹脹以上午症緩,食後或晚間尤甚,按之濡,喜溫喜按,大便溏瀉。曾口服疏肝健脾之劑治療,其效不顯,故今日來本科就診。現症狀同前,伴神疲乏力,納呆。舌質淡紅,苔薄白水滑,脈弦緩。

診斷:虛痞(脾虛不運,氣機壅滯)。

治法:溫運脾陽,寬中除滿。

方藥:厚朴30g,生薑20g,姜半夏10g,黨參6g,炙甘草10g,炒枳實15g, 炒白朮20g,7劑,每劑水煎早晚服。禁忌生冷油膩之品。

二診:藥進7劑,腹脹大減,飲食有加。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弦。遵效不更方,原方繼進3劑。藥後諸症消失,以六君子湯加味,以善其後。

按:本案脾胃素弱,更因憂思傷及脾胃,復又感寒飲冷,治不如法,致使脾陽更傷,脾運失職,氣滯於腹,壅而脹滿。藥用厚朴、枳實寬中除滿;生薑、半夏辛散降逆;黨參、炙甘草、白朮健脾益氣,和中升清。使脾陽溫運,氣機通暢,升降相因,其證乃平。(程美霞 文善姬 李善玲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汪清縣中醫院)

於口 發表於 2025-6-23 07:1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治療脾虛腹脹之機理與臨證要點】

仲景【傷寒論】所載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誠為治療脾虛腹脹之千古良方。本案辨證施治精當,深得經方三昧,今就方證機理與臨證要旨闡發如下:

一、經方配伍精義探微
此方以厚朴為君(原方半斤),取其苦溫辛散,善破脘腹滯氣;生薑(半斤)與半夏(半升)相伍,辛開苦降,復中焦升降之樞;人參(一兩)、甘草(二兩)甘溫補脾,寓"塞因塞用"之妙。全方補瀉比例3:7,正合【內經】"中滿者瀉之於內"之旨。尤妙在重用生薑,既助厚朴宣通陽氣,又制半夏之毒,更合"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以甘補之"(【素問·髒氣法時論】)之經旨。

二、本案辨證關鍵剖析
患者腹脹呈現"朝輕暮重""按之濡"的特點,此乃鑑別虛實腹脹之眼目。【傷寒明理論】云:"腹滿不減者為實,時滿時減者為虛。"更兼大便溏瀉、喜溫喜按、舌苔水滑等症,顯系脾陽不振、寒濕內停之候。前醫誤用疏肝之品,未識"見肝之病,知肝傳脾"(【金匱要略】)之戒,反傷中氣。

三、臨證化裁要點
1. 劑量權衡:原方厚朴、生薑用量獨重,現代臨床當遵"脹非苦不泄"之則,厚朴用量宜15-30g,生薑10-20g。本案加枳實、白朮,暗合枳術丸之意,增強消補並行之效。
2. 證候鑑別:若見舌紅少津、口乾咽燥者,當防陰虛脹滿;腹脹持續不減、按之痛者,需考慮陽明腑實。
3. 善後調理:效仿本案以六君子湯收功,正合"脾貴運而不在補"之訓,尤宜加入砂仁、木香等流動之品。

四、現代應用拓展
此方不僅適用於外感誤治所致腹脹,對於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屬脾虛氣滯者,只要把握"虛中夾實"病機,均可化裁應用。若兼濕重加茯苓、蒼朮;寒甚加乾薑、肉桂;氣滯甚者加木香、陳皮。

結語:運用經方貴在"守其法而不泥其方"。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之精義,在於建立中焦氣機升降之動態平衡。臨證當細察虛實比例,靈活調整補瀉權重,方能效如桴鼓。本案治療過程謹守病機,藥隨證轉,堪為經方活用之典範。
馬奇 發表於 2025-7-1 22: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治療脾虛腹脹之機理與臨證要點】

仲景【傷寒論】所載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誠為治療脾虛腹脹之千古良方。本案辨證精準,用藥得當,深得經方三昧,今就本方運用機理與臨證要點析論如下:

一、經方配伍精義探微
本方以厚朴為君(原方半斤),取其"苦溫下氣,除滿消脹"之效,【本草綱目】謂其"治脾胃虛滿";生薑(半斤)與半夏(半升)相伍,辛開苦降,既能溫中止嘔,又可宣通陽氣;人參(一兩)、甘草(二兩)甘溫補中,暗合"塞因塞用"之旨。五藥相配,補而不滯,消不傷正,實開"消補兼施"法門之先河。

二、本案辨證關鍵解析
患者腹脹呈現"上午症緩,食後尤甚"之特點,此正合【內經】"旦慧晝安,夕加夜甚"的陽虛證候規律。舌苔水滑、喜溫喜按,皆為脾陽虛衰之明證。前醫誤用疏肝之品,未識"土虛木賊"之機,故療效不顯。程氏等緊扣"脾虛氣滯"病機,於原方加枳實、白朮,既增強行氣消脹之力,又強化健脾運濕之功,實為畫龍點睛之筆。

三、臨證運用心法
1. 劑量配比:當遵仲景原方比例,厚朴、生薑量宜大(現代常用15-30g),人參量宜輕(3-6g),此乃"七消三補"之法度。
2. 加減要訣:若兼寒甚加乾薑,濕重加蒼朮,氣滯甚者加木香,此即"師其法而不泥其方"之謂。
3. 善後調理:當以六君子湯類方收功,此暗合【傷寒論】"病瘥後,以脾胃調理為要"之訓。

四、古今驗案對比研究
考【吳鞠通醫案】治脾虛腹脹案,亦取此法而加茯苓、陳皮;今人焦樹德教授常用本方合平胃散化裁。可見古今醫家皆重視"運脾陽、調氣機"這一核心病機。

結語:本方之妙,全在"消補得宜"四字。臨證當細辨虛實比例,若純實無虛者,當用承氣類;純虛無實者,宜投理中輩。惟此虛實夾雜之證,最是對證。學者若能參透此中玄機,則脾虛腹脹之治,思過半矣。

(按:本文所述劑量及用法,需在執業醫師指導下應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