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婦女一般常有多虛(血虛、津液虧虛)、多瘀(血瘀)、多寒(外感風寒)等特點,誠如張仲景【金匱要略】所言:『新產婦人有三病,一者病痙,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難』。然而,臨床上不僅如此,有少數患者由於素體爲陽旺之軀,再兼懷胎時過食辛辣或溫補之物,導致體內火氣有餘,即便產後,仍然火氣不降,內蒸津液,使其外泄;或火熱上沖,出現目赤、咽痛、牙齦腫痛等症。針對這種內熱盛導致的多汗症,治療不宜再補血、滋陰,而應當以辛寒清氣爲主,生津爲輔。
上官某某,女,32歲。
2019年10月15日一診:產後自汗4月余,動則汗出,汗質清稀,無味,量多,以上半身明顯,頭面更甚,兼有口渴喜飲,納眠可,自訴平素易上火,常有牙齦紅腫疼痛,服前醫益氣固表、斂汗滋陰中藥(玉屏風散、浮小麥、牡蠣、龍骨之類)無效。觀患者體型壯實,面色紅潤,雙目炯然有光,小便量少,大便可,舌可,右脈滑實,力可,右關實甚,左脈細且實。
處方:白虎湯合瀉黃散
生石膏50克,知母20克,炙甘草5克,梔子10克,防風20克,廣藿香10克,粳米1把。6劑。水煎服。
10月22日二診:自訴汗出明顯好轉,小便增多,大便稍不成形,次數偏多,舌象正常,右脈滑實,力可,右關實象減,左脈偏虛。
處方:白虎加人參湯
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炙甘草5克,人參15克。6劑。水煎服。
10月29日三診:汗出繼續好轉,現以頭汗出較爲明顯,口乾渴已不明顯,易心煩,二便可,舌尖偏紅,苔可,右脈滑實,力度減輕,左脈偏弦虛。
處方:白虎湯合三才湯
生石膏40克,知母20克,炙甘草5克,黨參10克,麥冬15克,生地黃15克,粳米1把。6劑。水煎服。
11月5日四診:汗出繼續好轉,舌可,脈平。
囑前方繼服6劑。
隨訪:汗出恢復正常。
按:患者汗出多,以上半身、頭面爲甚,口渴喜飲,易牙痛,體型壯實,面色紅潤,雙目有神,脈滑實有力,爲一派陽明里熱之象,跟診中有學生發問:『若爲陽明里熱,爲何汗液清稀,且無臭味?』余回答:『臨床病症變化萬千,難以窮盡其數。爲醫者,當全面收集患者臨床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判斷,不可只抓某一症而認死理,犯下棄整體而重局部之錯誤』。前醫以婦人產後多虛爲思維定式,不辨虛實,妄用補益斂澀之劑,故無效。筆者先用白虎湯、白虎加參湯辛寒清氣,後期合三才湯補其津液不足,前後治療20餘天,患者共服用生石膏960克,近1公斤,諸症方才消除,足見患者里熱之盛。1月後,患者又以牙痛複診,以清胃散原方對治,生石膏用量45克,4劑牙痛消,可見里熱素盛爲此患者之體質。(廖華君 黃仕營 南方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