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30|回覆: 2

[醫藥臨床] 三仁湯臨床用於帶下病

[複製鏈接]
連志華 發表於 2020-6-9 23: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某女,28歲,2015年4月22日穀雨初診。訴帶下量多1個月,加重1周。近1個月來帶下量增多,曾於西醫院檢查診斷為『陰道炎』,採用外用西藥治療(用藥不詳),效果欠佳,反覆發作,帶下量逐漸增加,遂來就診。刻下症:帶下量多、色黃、質黏,情急易怒,納食不香,偶有胸悶,小便色黃,大便不暢。檢查: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陰道分泌物塗片檢查示陰道清潔度III級。

辨證:本案患者性情急躁,肝鬱氣滯,郁久化火,肝鬱乘脾,水濕運化失司,濕與熱結,濕熱循經下注,損及任帶,則生帶下。濕熱內蘊則帶下色黃質黏;肝氣鬱結,則情急易怒;濕熱阻滯,氣機不暢,則有胸悶;濕熱中阻,脾失健運,則納食不香;小便色黃、大便不暢為濕熱下注之證。其病位在肝脾。證屬肝經鬱熱,濕熱下注。

診斷:(肝經鬱熱,濕熱下注型)帶下病(西醫稱為陰道炎)。

治法:疏肝解郁,清利濕熱。

方藥:【溫病條辨】三仁湯和【成方便讀】四妙丸加減:杏仁10g,生苡仁10g,白蔻仁10g, 柴胡10g,炒蒼朮10g,川牛膝10g,丹參30g,萊菔子10g,萆薢10g,白花蛇舌草30g,公英10g,木香10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連服7劑,患者帶下有所減少,納食改善,二便轉調,仍偶有胸悶。效不更方,上加石菖蒲10g,鬱金10 g,豁痰活血,寬胸利氣。繼服14劑,諸症已除,偶有帶下量多,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濕熱不顯,仍有肝火,上方去萆薢、杏仁、白蔻仁、炒蒼朮,加入生白芍10g,赤芍10g,以柔肝清肝,囑服7劑,服法改為2日1劑,每2天服1劑藥,後未再診。

按:本案患者為濕熱下注的帶下病,故治以清利濕熱為主:①三仁湯為治療濕溫的主方,故選用杏仁以利上焦肺氣,氣化則濕亦化;白蔻仁燥濕健運中焦;生苡仁清利下焦濕熱,三焦並治。②濕熱下注,故配合四妙丸,選用蒼朮、川牛膝,直達病所,清利下焦。③肝鬱化火而致濕熱內盛,故用柴胡以行氣疏肝,以除病因,同時氣行則濕化,行氣利於化濕。④以萊菔子、公英、木香,祛痰清熱,健運脾胃,以助中焦運化。⑤伍入丹參以活血,濕瘀同治,利於濕除。(連志華 中國中醫科學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江決 發表於 2025-4-19 10:03 | 顯示全部樓層
【三仁湯合四妙丸加減治療濕熱型帶下病案析】

本案為典型肝經鬱熱、濕熱下注型帶下病,其辨證施治體現了中醫"三焦分消""肝脾同調"的診療特色。患者情志失調致肝鬱化火,木郁克土則脾失健運,濕熱蘊結下注任帶,形成黃帶黏稠之候。醫者取法吳鞠通【溫病條辨】三仁湯與張秉成【成方便讀】四妙丸化裁,實得古人制方精義。

三仁湯之妙用在於三焦分消:杏仁開上焦以宣肺氣,取"提壺揭蓋"之意,使氣化則濕化;白蔻仁芳香醒脾,斡旋中焦氣機;生苡仁淡滲利濕,導濕熱從下焦而出。此正合葉天士"分消上下之勢"治濕要旨。配伍四妙丸中蒼朮、牛膝,尤擅清利下焦濕熱,與三仁湯形成上下呼應之勢。更佐柴胡疏肝解郁以治本,既應"木郁達之"經旨,又暗合"治濕不理氣非其治也"之訓。

方中加減尤見匠心:初診以萊菔子、木香助運中焦,公英、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既除濕又清熱;複診增石菖蒲、鬱金,取"濕郁則痰凝"之理,豁痰開郁以解胸悶;末診去燥濕之品而加白芍柔肝,遵"濕熱去大半即當顧陰"之誡。全程把握"疏肝不忘健脾,祛濕兼顧活血"的原則,丹參之用既防濕滯成瘀,又合"血行濕自化"之理。

此案啟示有三:其一,帶下病雖在下焦,治須統籌三焦,尤重肝脾關係;其二,濕熱為患當分消走泄,不可過用苦寒;其三,情志因素在婦科病機中至關重要,疏肝解郁應貫穿始終。然需注意,三仁湯原治濕溫初起,本案化裁用於帶下,是謂"異病同治"之範例,然濕熱膠結者宜加黃柏,陰傷明顯者又當慎用燥濕,臨證須靈活變通。
cl15816 發表於 2025-7-17 11:03 | 顯示全部樓層
【三仁湯加減治療肝經鬱熱型帶下病之臨證析微】

本案以三仁湯合四妙丸化裁治療濕熱下注型帶下病,深得"三焦分消"之旨,其辨證用藥頗具章法,值得深入探討。

一、病機闡微
患者情志失調致肝木乘土,形成"肝鬱-脾虛-濕熱"病理三角。【傅青主女科】言:"帶下俱是濕證",然本案特殊處在於肝經鬱火與脾虛濕濁相搏,形成"鬱火挾濕"之候。舌紅苔黃膩、脈弦數乃肝經濕熱之典型舌脈,帶下黃黏、胸悶納呆等症,恰合【醫宗金鑒】"濕熱下注胞宮"之論。

二、方藥精析
1. 三仁湯運用之妙
吳瑭創三仁湯本為濕溫初起設,本案取其"宣上、暢中、滲下"之能:杏仁開肺氣以啟水之上源,白蔻仁醒脾化濁斡旋中焦,生苡仁導濕熱從下竅出,三焦並治暗合"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訓。

2. 四妙丸配伍之巧
蒼朮易黃柏尤見匠心,既避苦寒傷中之弊,又增燥濕運脾之功。川牛膝引藥下行,與萆薢形成"利濕導濁"藥對,正合【本草備要】"萆薢治濕最長,治風次之"之論。

三、加減法度
二診增石菖蒲、鬱金,取【溫病全書】"菖蒲鬱金湯"意,既解胸悶之標,又行氣解郁治本。末診去滲利藥加赤白芍,遵"肝體陰用陽"之性,體現"濕熱去十之七八,即當顧護肝陰"的用藥次第。

四、臨證啟示
1. 治濕需調氣機:方中柴胡、木香之用,印證朱丹溪"氣順則津液自流"之說
2. 久帶必瘀:丹參之設,體現葉天士"久病入絡"思想
3. 分期論治:初重祛邪,末重調肝,展現"因勢利導"的治療節奏

此案提示,帶下病非獨治脾,當重視肝脾互動關係。三仁湯通過調節三焦氣化治療帶下,為濕熱帶下提供了"從氣治水"的新思路,其組方邏輯對現代婦科炎症治療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