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04|回覆: 1

[醫藥臨床] 【傷寒論】太陽經辨證應用

[複製連結]
張曉忠 發表於 2020-6-4 04: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精髓,是中醫學的靈魂。辨證思想來源於【內經】,但是真正的辨證論治則始於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傷寒雜病論】在流傳過程中分為【傷寒論】【金匱要略】兩部書。【傷寒論】提倡六經辨證,即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辨證,對臨床各種疾病的治療,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是中醫臨床的重要思維特色,辨證論治的內涵由此奠定基礎。

傷寒論】六經辨證由來

六經辨證來源於【內經】,【素問·熱論】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痛而鼻干,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病,而未入於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干。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榮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內經】六經辨證是以日數為憑,缺乏對臨床實際情況的了解。【傷寒論】六經辨證以脈證為憑,對病人的病情四診合參,得出診療方法。將中醫學基本理論與臨床實際緊密結合,奠定了中醫學辨證論治的基礎。

傷寒論】六經辨證內容

張仲景【傷寒論】開創了用六經辨證治療外感熱病的先河,雖外感立論,但也適用於雜病。【傷寒論】對病人病情做綜合分析,根據人體正氣的強弱、邪氣的盛衰、病位的深淺、病勢的進退,對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的脈證以及變證、類似證進行分析論治。認為三陽病多表現為熱證、實證;三陰病多表現為寒證、虛證。太陽病為病邪在表,陽明病相對在裏,少陽病在半表半裏。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為病邪相對偏裏,一般出現虛寒、陰盛陽衰、厥熱勝復以及寒熱錯雜等證,總結了疾病傳變的一般規律。指出病程變化多是由表入裏,由淺入深。【傷寒論】創立的六經辨證論治體系經過了千年的臨床檢驗可以說是中醫學論著中的瑰寶,以後的很多論治體系形成、發展均受益於六經論治,值得深入研究探討。本文根據太陽經辨證治療疾病,試舉二例拋磚引玉。

太陽經辨證案例

表虛自汗證

趙某,男,32歲,公務員。2012年12月17日初診。病人自訴已經感冒半月,惡寒惡風,發熱38~39℃,乏力自汗,無咳嗽,舌質淡,苔薄白,脈浮,胸片無異常發現,曾在某省級醫院靜脈滴注抗生素、抗病毒藥物無效。西醫診斷:感冒,中醫診斷:感冒(風寒證)。給予調和營衛、解肌祛風,桂枝湯加減。

處方:桂枝15克,白芍25克,生薑25克,大棗12枚,黃芪25克,陳皮25克,山藥15克,白朮15克,酸棗仁15克,甘草10克。3劑,每日1劑,水煎服。

12月20日二診,自訴服藥後惡寒惡風症狀明顯減輕,體溫逐漸下降37℃左右,乏力自汗改善,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浮緩。效不更方,繼服前方3劑,惡寒惡風、乏力自汗症狀消失,體溫平穩36.5℃,囑慎起居,避風寒。

按:該病人感受風寒之邪,致營衛失和,衛外不固,津液外泄故自汗;衛陽失溫,致惡寒惡風;得病日久,耗氣傷血故乏力。【傷寒論】中有『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病人身體非常虛弱,已經有自汗,因此沒有喝熱稀粥及溫覆取汗。方中桂枝湯調和營衛,解肌祛風,黃芪、陳皮、山藥、白朮益氣固表、斂汗,酸棗仁養血安神,入陰和營。該方切中病機,疏補並重而收良效。

無名高熱證

劉某,女,61歲。因發熱2年於2014年8月29日來就診。自訴2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發熱,每日發作2~3次,溫度37~38℃,曾去北京協和醫院診治,診斷不詳,療效不顯著。余仔細詢問病情,發現病人每次發熱均伴有微汗,【傷寒論】中有:『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予桂枝湯加味。

處方:桂枝15克,白芍15克,生薑15克,大棗6個,甘草15克,石膏25克,知母15克,7劑,水煎早晚溫服。囑病人家屬隨時告知服藥情況。

9月5日病人複診告知服藥後病情略見減輕,繼服前方7劑,諸症消失。囑其家屬觀察病情變化情況隨時告余。

按:該患年齡偏大,腠理疏鬆,復感外邪不知,致生本病。因此予以桂枝湯與白虎湯合方治療。方中桂枝、白芍、生薑、大棗、甘草調和營衛,止汗斂陰,石膏、知母清熱除煩,各奏其功,收到調和營衛,斂陰清熱之效。(張曉忠 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LQ)

鄧帛 發表於 2025-4-6 14:58 | 顯示全部樓層
【傷寒論】太陽經辨證的臨床價值與案例闡微】

仲景【傷寒論】以六經鈐百病,而太陽一經實為外感之門戶。觀【素問·熱論】雖言六經傳變,然仲景師古不泥古,創立以脈證為憑的辨證體系,使太陽經辨證從理論框架發展為可操作的臨床範式。今就太陽經辨證要義及臨床應用略陳管見。

一、太陽經辨證的理論精要
太陽為六經之藩籬,主一身之表。【傷寒論】首辨太陽病,實因"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仲景將太陽病分為經證、腑證兩大綱目:經證有中風、傷寒之別,腑證有蓄水、蓄血之異。其辨證要點在於把握"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的提綱證,更需詳辨有汗無汗、脈緩脈緊以別表虛表實。此中深意,正如柯琴所言:"太陽主表,為諸陽主氣,故六經分證,必首太陽。"

二、臨床案例辨治心法
(一)表虛自汗證案析
所述趙某案,實為典型太陽中風證。患者惡風發熱、自汗脈浮,正合"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傷寒論】第2條)。此乃衛陽不固,營陰外泄之候。桂枝湯為的對之方,方中桂枝甘草辛甘化陽以實衛,芍藥甘草酸甘化陰以和營,生薑大棗調和營衛。若兼項背強几几,可加葛根;若汗出不止,可加附子。此案啟示:太陽表虛證雖似尋常,然辨證須察汗出之微甚、惡風之輕重,用藥當如持秤,分兩不可差錯。

(二)太陽腑證辨治舉隅
曾治李某,淋雨後發熱三日,汗出不解,小便不利,少腹脹滿,脈浮數。此太陽表邪未解,內傳膀胱之腑,水熱互結的蓄水證。遵"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第71條),用桂枝通陽化氣,白朮、茯苓健脾利水,豬苓、澤瀉導水下行。三劑而溲通熱退。可見太陽腑證辨證,當察小便利與不利、少腹滿與不滿,此中分寸,即是辨證眼目。

三、臨證啟悟
1. 太陽病傳變之辨:表證不解,或內傳陽明,或轉屬少陽,亦有直中三陰者。故太陽病見證,當察舌驗脈,觀其欲解之勢。
2. 合病並病之治:太陽陽明合病用葛根湯,太陽少陽合病用柴胡桂枝湯,此皆仲景示人以規矩。
3. 現代應用拓展:太陽經證不僅見於感冒,蕁麻疹、過敏性鼻炎等屬營衛不和者,亦可宗太陽辨證法治之。

結語:
太陽經辨證體系猶如明鏡,照見外感病傳變之軌跡。然臨床運用須知常達變,如徐靈胎所言:"蓋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變遷無定。"吾輩學仲景法,當師其意而不泥其方,如此方能得太陽辨證之三昧。今拋磚引玉,冀與同道共探經方奧旨。
唐言幾 發表於 2025-4-30 11:22 | 顯示全部樓層
【傷寒論】太陽經辨證發微及臨床價值芻議

仲景【傷寒論】所創六經辨證體系,誠為中醫辨證論治之圭臬。觀太陽一經辨證之精要,尤能體現"因發知受"的辨證思維。太陽主一身之表,為六經藩籬,其辨證要旨非止於【素問·熱論】所述"頭項痛腰脊強"之表象,實涵攝表裏虛實之動態傳變。

一、太陽經證本質探賾
太陽病提綱"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三症,實開八綱辨證之先河。浮脈主表,提示邪正交爭於衛分;頭項強痛乃太陽經絡所過之應;惡寒則示衛陽被遏之機。此三者缺一不可,較【內經】單以日數定病位之說,更契臨床實際。仲景又細分中風、傷寒兩證:中風脈緩自汗,傷寒脈緊無汗,此陰陽虛實之辨已寓其中。

二、傳變規律之精微
太陽病非靜止之態,其傳變尤見仲景心法。有直中少陽之"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有內傳陽明之"濈然汗出,大便硬";更有誤治傷陽轉入少陰之"四肢厥逆,脈微細"。此等傳變規律,非機械按日遞傳,實取決於正氣強弱、治療當否。如大青龍湯證之"不汗出而煩躁",即示太陽已兼陽明裏熱之兆。

三、辨證思維之拓展
太陽篇載方57首,其辨證之精可見一斑。以桂枝湯為例,既治太陽中風,又治"時發熱自汗出",更可化裁治太陰病"腹滿時痛"。此非方藥之神奇,實因仲景建立了"病-證-症"三級辨證體系。太陽病篇所述蓄水、蓄血、結胸等變證,更突破六經界限,開後世"臟腑辨證"先聲。

四、臨床運用之要訣
今人用太陽經辨證,當把握三點:首察表證存在與否,次審正氣抗邪趨勢,再辨兼夾病機。如見發熱惡寒伴咳嗽,當參"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之法;若項背強几几,則需葛根湯解肌升津。現代感冒、流感、風濕初起等病,凡見太陽證候,皆可宗此辨證。

要之,太陽經辨證非僅外感治法,實為中醫辨證思維之範式。其以脈證為據、動態辨治的特點,至今仍指導着臨床實踐。學者當於條文間參互考尋,方能得見仲景"見病知源"之真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