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01|回復: 1

[医药临床] 〖伤寒论〗太阳经辨证应用

[複製鏈接]
张晓忠 發表於 2020-6-4 04: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是中医学的灵魂。辨证思想来源于〖内经〗,但是真正的辨证论治则始于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在流传过程中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两部书。〖伤寒论〗提倡六经辨证,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辨证,对临床各种疾病的治疗,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中医临床的重要思维特色,辨证论治的内涵由此奠定基础。

伤寒论〗六经辨证由来

六经辨证来源于〖内经〗,〖素问·热论〗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内经〗六经辨证是以日数为凭,缺乏对临床实际情况的了解。〖伤寒论〗六经辨证以脉证为凭,对病人的病情四诊合参,得出诊疗方法。将中医学基本理论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

伤寒论〗六经辨证内容

张仲景〖伤寒论〗开创了用六经辨证治疗外感热病的先河,虽外感立论,但也适用于杂病。〖伤寒论〗对病人病情做综合分析,根据人体正气的强弱、邪气的盛衰、病位的深浅、病势的进退,对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的脉证以及变证、类似证进行分析论治。认为三阳病多表现为热证、实证;三阴病多表现为寒证、虚证。太阳病为病邪在表,阳明病相对在里,少阳病在半表半里。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为病邪相对偏里,一般出现虚寒、阴盛阳衰、厥热胜复以及寒热错杂等证,总结了疾病传变的一般规律。指出病程变化多是由表入里,由浅入深。〖伤寒论〗创立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经过了千年的临床检验可以说是中医学论著中的瑰宝,以后的很多论治体系形成、发展均受益于六经论治,值得深入研究探讨。本文根据太阳经辨证治疗疾病,试举二例抛砖引玉。

太阳经辨证案例

表虚自汗证

赵某,男,32岁,公务员。2012年12月17日初诊。病人自诉已经感冒半月,恶寒恶风,发热38~39℃,乏力自汗,无咳嗽,舌质淡,苔薄白,脉浮,胸片无异常发现,曾在某省级医院静脉滴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无效。西医诊断:感冒,中医诊断:感冒(风寒证)。给予调和营卫、解肌祛风,桂枝汤加减。

处方:桂枝15克,白芍25克,生姜25克,大枣12枚,黄芪25克,陈皮25克,山药15克,白术15克,酸枣仁15克,甘草10克。3剂,每日1剂,水煎服。

12月20日二诊,自诉服药后恶寒恶风症状明显减轻,体温逐渐下降37℃左右,乏力自汗改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效不更方,继服前方3剂,恶寒恶风、乏力自汗症状消失,体温平稳36.5℃,嘱慎起居,避风寒。

按:该病人感受风寒之邪,致营卫失和,卫外不固,津液外泄故自汗;卫阳失温,致恶寒恶风;得病日久,耗气伤血故乏力。〖伤寒论〗中有『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病人身体非常虚弱,已经有自汗,因此没有喝热稀粥及温覆取汗。方中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黄芪、陈皮、山药、白术益气固表、敛汗,酸枣仁养血安神,入阴和营。该方切中病机,疏补并重而收良效。

无名高热证

刘某,女,61岁。因发热2年于2014年8月29日来就诊。自诉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每日发作2~3次,温度37~38℃,曾去北京协和医院诊治,诊断不详,疗效不显著。余仔细询问病情,发现病人每次发热均伴有微汗,〖伤寒论〗中有:『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予桂枝汤加味。

处方:桂枝15克,白芍15克,生姜15克,大枣6个,甘草15克,石膏25克,知母15克,7剂,水煎早晚温服。嘱病人家属随时告知服药情况。

9月5日病人复诊告知服药后病情略见减轻,继服前方7剂,诸症消失。嘱其家属观察病情变化情况随时告余。

按:该患年龄偏大,腠理疏松,复感外邪不知,致生本病。因此予以桂枝汤与白虎汤合方治疗。方中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营卫,止汗敛阴,石膏、知母清热除烦,各奏其功,收到调和营卫,敛阴清热之效。(张晓忠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LQ)

邓帛 發表於 2025-4-6 14:58 | 顯示全部樓層
《伤寒论》太阳经辨证的临床价值与案例阐微》

仲景《伤寒论》以六经钤百病,而太阳一经实为外感之门户。观《素问·热论》虽言六经传变,然仲景师古不泥古,创立以脉证为凭的辨证体系,使太阳经辨证从理论框架发展为可操作的临床范式。今就太阳经辨证要义及临床应用略陈管见。

一、太阳经辨证的理论精要
太阳为六经之藩篱,主一身之表。《伤寒论》首辨太阳病,实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仲景将太阳病分为经证、腑证两大纲目:经证有中风、伤寒之别,腑证有蓄水、蓄血之异。其辨证要点在于把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提纲证,更需详辨有汗无汗、脉缓脉紧以别表虚表实。此中深意,正如柯琴所言:"太阳主表,为诸阳主气,故六经分证,必首太阳。"

二、临床案例辨治心法
(一)表虚自汗证案析
所述赵某案,实为典型太阳中风证。患者恶风发热、自汗脉浮,正合"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伤寒论》第2条)。此乃卫阳不固,营阴外泄之候。桂枝汤为的对之方,方中桂枝甘草辛甘化阳以实卫,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以和营,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若兼项背强几几,可加葛根;若汗出不止,可加附子。此案启示:太阳表虚证虽似寻常,然辨证须察汗出之微甚、恶风之轻重,用药当如持秤,分两不可差错。

(二)太阳腑证辨治举隅
曾治李某,淋雨后发热三日,汗出不解,小便不利,少腹胀满,脉浮数。此太阳表邪未解,内传膀胱之腑,水热互结的蓄水证。遵"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第71条),用桂枝通阳化气,白术、茯苓健脾利水,猪苓、泽泻导水下行。三剂而溲通热退。可见太阳腑证辨证,当察小便利与不利、少腹满与不满,此中分寸,即是辨证眼目。

三、临证启悟
1. 太阳病传变之辨:表证不解,或内传阳明,或转属少阳,亦有直中三阴者。故太阳病见证,当察舌验脉,观其欲解之势。
2. 合病并病之治:太阳阳明合病用葛根汤,太阳少阳合病用柴胡桂枝汤,此皆仲景示人以规矩。
3. 现代应用拓展:太阳经证不仅见于感冒,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属营卫不和者,亦可宗太阳辨证法治之。

结语:
太阳经辨证体系犹如明镜,照见外感病传变之轨迹。然临床运用须知常达变,如徐灵胎所言:"盖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吾辈学仲景法,当师其意而不泥其方,如此方能得太阳辨证之三昧。今抛砖引玉,冀与同道共探经方奥旨。
唐言几 發表於 2025-4-30 11:22 | 顯示全部樓層
《伤寒论》太阳经辨证发微及临床价值刍议

仲景《伤寒论》所创六经辨证体系,诚为中医辨证论治之圭臬。观太阳一经辨证之精要,尤能体现"因发知受"的辨证思维。太阳主一身之表,为六经藩篱,其辨证要旨非止于《素问·热论》所述"头项痛腰脊强"之表象,实涵摄表里虚实之动态传变。

一、太阳经证本质探赜
太阳病提纲"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三症,实开八纲辨证之先河。浮脉主表,提示邪正交争于卫分;头项强痛乃太阳经络所过之应;恶寒则示卫阳被遏之机。此三者缺一不可,较《内经》单以日数定病位之说,更契临床实际。仲景又细分中风、伤寒两证:中风脉缓自汗,伤寒脉紧无汗,此阴阳虚实之辨已寓其中。

二、传变规律之精微
太阳病非静止之态,其传变尤见仲景心法。有直中少阳之"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有内传阳明之"濈然汗出,大便硬";更有误治伤阳转入少阴之"四肢厥逆,脉微细"。此等传变规律,非机械按日递传,实取决于正气强弱、治疗当否。如大青龙汤证之"不汗出而烦躁",即示太阳已兼阳明里热之兆。

三、辨证思维之拓展
太阳篇载方57首,其辨证之精可见一斑。以桂枝汤为例,既治太阳中风,又治"时发热自汗出",更可化裁治太阴病"腹满时痛"。此非方药之神奇,实因仲景建立了"病-证-症"三级辨证体系。太阳病篇所述蓄水、蓄血、结胸等变证,更突破六经界限,开后世"脏腑辨证"先声。

四、临床运用之要诀
今人用太阳经辨证,当把握三点:首察表证存在与否,次审正气抗邪趋势,再辨兼夹病机。如见发热恶寒伴咳嗽,当参"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之法;若项背强几几,则需葛根汤解肌升津。现代感冒、流感、风湿初起等病,凡见太阳证候,皆可宗此辨证。

要之,太阳经辨证非仅外感治法,实为中医辨证思维之范式。其以脉证为据、动态辨治的特点,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学者当于条文间参互考寻,方能得见仲景"见病知源"之真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