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10|回復: 2

[儒家学说] 论荀子崇正学辟异端之功(之四)

[複製鏈接]
陶扬鸿 發表於 2020-6-30 12: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之四 (阅读上篇 之三

儒有分,则不可以俗儒轻儒,大儒固不可轻,儒之大者,成天下之功,立万世之名,通古今,贯万术,无所不别,无所不闻,莫不知统,莫不合节。虽俗儒,儒之小者,犹甚于俗人众人,非世俗所能议也。荀子继曰:『故人主用俗人,则万乘之国亡;用俗儒,则万乘之国存;用雅儒,则千乘之国安;用大儒,则百里之地,久而后三年,天下为一,诸侯为臣;用万乘之国,则举错而定,一朝而伯。』论者称俗儒误国,至荀子所谓俗儒,则存万乘之国者也,俗儒犹能存国,则若大儒,用百里之地,三年可以一天下,用万乘之国,其成功也愈速,一朝可定天下,一旦可成王业,非如秦积百年之久也,非汉唐用百战之功也。至谓俗儒言议无异于墨子而不知别,不知辨别异端为俗儒,荀子之重于辨异也!俗儒近异端矣,尊雅儒大雅,贬俗儒而辟异端,严儒墨之辨,荀子之旨深矣!

荀子又曰:『志不免于曲私,而冀人之以己为公也;行不免于污漫,而冀人之以己为修也;甚愚陋沟瞀,而冀人之以己为知也:是众人也。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情性,然后能修;知而好问,然后能才;公修而才,可谓小儒矣。志安公,行安修,知通统类:如是则可谓大儒矣。大儒者,天子三公也;小儒者,诸侯、大夫、士也;众人者,工农商贾也。』

儒之小者,异于众人也如此,儒之大者,岂不尤为悬殊哉!如孔子之恭而安,一以贯之。大儒为天子、三公之才,小儒亦为诸侯、大夫之才。大儒得其用则为天子、三公,小儒得其用可为诸侯、大儒。大儒实可仰矣,小儒亦恶可轻之,以为无用哉!

余引用荀子此言,或谓余曰:『汝欲为贵族阶级乎?』余曰:易曰:『崇高莫大于富贵。』盖居富贵,易行其道也。作之君,作之师,理天地,平天下,此儒者之志也!为天子,儒者或有此梦焉。汉儒称孔子为素王,荀子弟子称荀子宜为帝王,有德而有位,有位而有权,光明正大,唯位配德,权合道,岂反权哉!

后世儒者志欲最多不过三公宰相,而不敢为帝王,未有以儒学升为帝王者,此后世儒者之局限也。使天下交粗人肉食者治之,仁政岂易行,道德岂能粹哉!思吾夫子有重建东周之想,孟子有欲治平天下之志,荀子曰据百里之地,不能调一天下,则非大儒也,大儒,天子三公也,荀子弟子云荀子宜为帝王,不以此为讳也,后世儒者不及矣。

至德以凝至道,大位以行大道,〖中庸〗曰:『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无其位,而作礼乐,人亦不从也,故君子必有位焉。历代儒者皆惜孔子有德无位,孔子晚年亦感叹『天下莫能宗予』,圣人之忧世或急而欲得位也,而欲与叛人如佛肸者合作,因仁智之所念而卒不往。若使孔子得位,为天子,则如尧舜垂拱而治天下矣,为诸侯,则继承夏商周,以征诛统一天下矣!儒术岂不愈能大行于世哉!暴秦之欲不能逞,而何有焚书坑儒之祸?儒者多成帝王,吾儒之教愈加尊尚稳固,如日中天,异教不能与儒教争衡鼎立,儒术诚行,真切实行,而非为政客夷狄盗贼之利用,兴礼乐,行王道,致天下太平,四方归往,岂非吾辈儒者之梦哉?

欲成德,当希圣人,法乎上而不为下;欲登位,当为天子,志乎大而不为小。于古为帝王,于今为主席。儒者当有此志,而儒教方可昌明,道统愈尊。培儒生为国家主席,余夙有意焉。

易经又曰圣人之大宝曰位,位之宝也,位之重也。无位不可以行大道,无位不可以治天下。余尝曰:位者,圣人之所以治人治天下也!圣人设官以治民,设君以治官。易曰:『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位者,天地所以治人,圣人所以法天地运行之道也。天地位而万物育,人位而天下治。天地无位,则星球相撞矣,而万物何以生育?人类无位,则人相残矣,而何以治安?位者,天道也,人纪也。天无位,天道不行,人无位,人纪不理。世俗僻士之视位也浅,或思夺之,或思逃之。夺之,欲求贵也,然非所居而居之,必危;逃之,欲求安也,然不可逃而逃之,必殆。居之,非智也;逃之,不仁也。

〖礼记·儒行〗贵儒之行,荀子〖儒效〗明儒之用,儒者当读之。余尝为荀子儒效注曰:荀子言儒有大儒,有雅儒,有俗儒,大儒一天下,雅儒安国,俗儒存国,儒之下者犹甚于俗人,儒可轻耶?历代尊儒为正统,礼遇儒生,诚有由也。叔孙通曰:『儒者可与守成,不可图强』,彼所言者,是雅儒,若大儒则不可以守成视之也。汉宣帝斥元帝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俗儒,儒之下者,岂可以代儒家?大儒之效,岂至若是?盖亦汉之无大儒,而杂以王霸之道,治之所以不古也!惜乎,儒者之无圣人也!元帝所用亦多俗儒,故儒者蒙诟焉。读荀子〖儒效〗,而知儒者之重,虽俗儒犹能存国,守先王之道以俟来者,则儒者安可轻哉?虽为俗儒,犹甚于无儒也,秦王终不悟,虽一天下,二世而亡,殷鉴在前,故后世帝王多礼待儒生。近世满清辱国,致西洋入侵,五四之徒乃以儒无益于国,竟祖韩非之说,诬儒为蠹,而儒蒙大诟,亦清代败类之儒挟儒名而招异端之侮也!然岂可以小人儒诬君子儒,谤大儒乎?大儒如周公、孔子在,中国岂能衰弱至此?有位者可致强以服西夷,无位者亦可传道以昭来兹!文革毁儒,侮儒至极,儒几无存,幸有儒者避于港台,而免文革之祸,后反哺内陆。今幸改革之后,物阜民康,儒现复苏之象,虽无大儒,犹有雅儒、俗儒,则当尊之礼之使其理民于上,或尸教于下也,勿复以儒为诟焉!

待续 之五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大好四四 發表於 2025-7-31 15:03 | 顯示全部樓層
《续论荀子崇正学辟异端之功——儒者位德相配之微旨》

荀子辨儒之等第,非为阶级之固化,实乃德能之甄鉴。其论"俗儒存国"之说,尤当深味:俗儒虽"言议无异于墨子",然犹能守先王之道统,存礼义之大防,此其所以异于众人而能存万乘之国也。然则大儒之效,岂止于百里之地三年一天下?实乃以德位相济之理,明王道之本源。

考《荀子·儒效》三品之辨,实含三重深意:其一,以"忍私成公"为小儒,乃见儒家修养之阶梯性。众人溺于曲私,小儒能克己复礼,大儒则安于公修,此即《大学》"格致诚正"之次第。其二,"知通统类"四字,实点破大儒学术之要义。非徒博闻强记,贵在明统知类,如孔子"一以贯之"之道,此正荀子"解蔽"之真谛。其三,德位相配之说,直承《中庸》"位德合一"之旨。荀门弟子言其师"宜为帝王",非僭越之论,实因大儒之德必求大位以行大道。

后世儒者之局限,正在德位二分:汉儒以孔子为素王,已暗含德位割裂之端倪;宋明儒者多止步于"得君行道",不复言"作之君作之师"之本怀。荀子之卓见,在指明"无位之德"终难成"作礼乐"之功。观三代圣王,皆德位兼备;秦汉以降,儒者或屈从权势,或遁入心性,遂使"调一天下"之志渐成绝响。

今人每以"阶级论"非议荀子,实未察其"德能本位"之深意。所谓"富贵莫大于崇高",非谓慕权势,实言行道需资位。譬若孔子周游列国,所求非爵禄,乃行道之机;荀子言百里之地可王,所重非地盘,乃施政之基。此中分寸,正是儒门"经权之辨"精微处。

要之,荀子辨儒术等第,辟异端邪说,其终极关怀在于重建"德位相配"之王道政治。后世若仅见其"雅俗之辨"而忽其"位德之合",犹入宝山而空回也。今日重读《儒效》,当于此等处着眼,方得荀学真精神。
cl15816 發表於 2025-7-31 15:28 | 顯示全部樓層
《续论荀子崇正学辟异端之功——辨儒者品第与经世之志》

荀子《儒效》篇严辨儒者品第,实为战国学术史之关键命题。其以"众人—小儒—大儒"三阶立论,非徒作人物品藻,实暗含"德位相配"之政治哲学要义。今人每以平等观念苛责古人,殊不知荀子所论,乃是在"道统—政统"框架下揭示人才与治术之对应关系。

一、儒者品第的实践维度
荀子谓俗儒"存万乘之国",雅儒"安千乘之国",大儒"百里之地可一天下",此非虚言。考诸史实:
1. 子产治郑,属俗儒之效,存国于晋楚之间;
2. 管仲相齐,近雅儒之功,九合诸侯不以兵车;
3. 周公制礼作乐,方显大儒之能,奠定八百年周基。
其品第标准重在"知通统类"(《荀子·儒效》),即能否由具体事象把握根本法则。俗儒拘于礼文,雅儒通晓制度,大儒则如孔子"集大成"(《孟子·万章下》),在"器"与"道"之间建立有机联系。

二、辟异端的深层逻辑
荀子严斥俗儒"言议无异于墨子",实因战国学术淆乱已危及文明根基。其辨异端之方有三:
1. 方法论之辨:儒者"统类"思维异于墨家"三表法";
2. 价值论之辨:"义利之辨"严分儒墨疆界;
3. 本体论之辨:"天人之分"破墨家"天志"说。
此即《非十二子》所谓"总方略,齐言行,壹统类"(《荀子·非十二子》),将学术批判上升为文明范式之争。

三、德位相配的经世理想
荀门弟子言"荀卿宜为帝王",实承孔子"文不在兹"(《论语·子罕》)之志。考《荀子》全书:
1. 《王制》篇构建"圣王—大儒"执政体系;
2. 《正名》篇确立"后王之成名"的语言权威;
3. 《礼论》篇以"称情立文"达致制度与人性之平衡。
此与《中庸》"德位相称"说遥相呼应,构成"内圣外王"的完整实践路径。后世儒者囿于"得君行道"思维,恰失落此恢弘气度。

今人读荀,当超越简单阶级论,见其"儒效"理论之精微:以学术辨正奠定政治伦理,以人才品第对应治国效能,最终实现"尽伦尽制"(《荀子·解蔽》)的文明理想。荀子之功,正在为儒家经世传统建立系统化的实践哲学,此乃先秦儒学向汉代经学转型的关键枢轴。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