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19|回复: 2

[中医入门] 不如师承或自学,中医药大学可以寿终正寝了!

[复制链接]
赵伟民 发表于 2020-6-19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中医是一门从临床中实践出来的学问,单纯靠死记硬背是玩不转的。传统的中医基本上都是靠师承或自学,大量的临床实践是成为好中医的不二法门。可我们现代的中医药大学呢?基本上把临床都抛弃了,没有了临床,学再多的时间出来还是不会治病。

中医学起来很容易,“秀才学医,笼中捉鸡”就是很形象的描述。这是因为中医不管治什么病,都是一种方法,那就是调节整体的平衡,恢复整体的管理。理由很简单,按照中医总结出来的“整体决定局部”的大自然规律,我们只要恢复了整体的管理,病变细胞就会在整体力量的控制下改邪归正,中医就是一门恢复人体管理的学问。

只有师承制的中医才能成就良医

只有师承制的中医才能成就良医

只有师承制的中医才能成就良医

要成为大医很难,这是因为中医调节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以及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平衡,这些平衡的量都处于微观,很难把握。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是一些变量,比如,自然在变,人整体也在变,局部也在变,要适时把握这些变量,再调节它们之间的平衡,真的是难于上青天。

我们不奢求大家都成为大医,至少能够成为一般的中医即可。可我们的中医药大学呢?不仅没有培养出什么大医,而且连最普通的中医都没有培养出来。很多中医学子学了五年,出来连一个简单的方子都开不出来,更有甚者,再上三年硕士、三年博士,成为中医的高级人才,还是不会给病人看病。至于中医研究,就更不要提了,他们都是搞中医西化的研究,几十年下来,国家花了大把的钱,可成果却几乎是零。

有人可能会问了,为什么传统的师承方法或自学短短两三年,出来就能够为人看病,而中医药大学专业培养却出不来会看病的中医呢?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传统的中医都是从临床中成长起来的,而中医药大学却几乎没有临床,他们学的都是已经被西化的中医理论,这些理论根本无法指导临床。

望闻问切,哪一项不是实践之学?

望闻问切,哪一项不是实践之学?

望闻问切,哪一项不是实践之学?

传统的中医教育都是一对一,最多同时教几个学生,这使学生能够大量地接触临床,而中医药大学是一教几十,哪里有那么多的时间让他们接触临床。更严重的是,目前中医药大学最缺的就是临床老师,绝大多数教中医的老师自己都不会看病,他们怎么可能能教出会看病的学生呢?

中医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理论,一部分是临床,理论是指导临床的明灯,临床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以及理论创新的不二手段。要想学好中医,就必须两者有机结合,用临床来检验理论,用理论来指导临床,这样一来,就知道你学的中医理论是否正确。而中医药大学教的都是西化的中医理论,很多都不正确,学子们学了之后,由于缺乏临床,根本不知道它们是否正确,甚至还把它们当成是科学理论来指导临床,当然临床效果不佳了。

显然,规模化的大学教育根本不适合中医的培养,因为老师相对于学生太少,根本无法给学子们提供大量的临床机会,而没有临床,即使你学再多的时间,也无法临床治病。

当下的中医界,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医药大学培养了大批根本不会治病的中医,可他们却代表着中医的形象,其强差人意的疗效使国民觉得中医不科学,根本治不好病,最终抛弃了中医,没有了国民的支持,中医的衰落就是不可避免的了。更可笑的是,传统的师承或自学能够培养出真正的中医,却被一纸《执业医师法》定义为非法行医,如此地劣胜优汰,中医前途渺茫。

执业医师法,就像婊子的牌坊

执业医师法,就像婊子的牌坊

执业医师法,就像婊子的牌坊

当务之急,就是废除面对中医的《执业医师法》,它本来就是一个管理西医的法律,让它去管理西医去。至于中医,还是学古代,全面开放为好,让国民用疗效去检验。至于中医的培养,还是恢复传统的师承方法为好,中医是用大量临床喂出来的,大学提供不了那么多临床机会,根本不适合中医的培养,还是让它寿终正寝为好!

风清云谈 发表于 2025-5-1 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中医教育之困局与师承传统之价值》

拜读此文,深感作者对中医教育现状之忧思切中肯綮。然则"中医药大学寿终正寝"之论,未免失之偏激。今试以《黄帝内经》"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之旨,剖析当代中医教育得失。

一、师承传统不可废
《礼记·学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传统师承确有其独到价值。清代名医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强调:"医之为道,必资师授。"师徒相授之际,非独传方技,更在"观其脉证,知犯何逆"的临证心法。此即《伤寒论》所谓"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真谛。

二、院校教育当改良
然《周礼》有言:"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可见制度化学术传承自古有之。今之困局,非在大学教育本身,而在:
1. 临床实践不足,如《素问》"善言天者必应于人"之训未能落实
2. 师资西化严重,背离《神农本草经》"四气五味"之本
3. 评价体系偏差,违逆《难经》"望闻问切"之要

三、道术并重建言
窃以为当取法仲景"撰用《素问》《九卷》"之精神:
1. 建立"院校+师承"双轨制,如宋代太医局与民间医家并行
2. 临床课程需占六成以上,践行《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之教
3. 教师须通过临床考核,合乎《医宗金鉴》"辨证论治"之准

四、结语
《孟子》云:"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中医教育既需守"师带徒"之传统,亦当有现代教育之规范。若谓大学当废,则恐如《鹖冠子》所言"欲弃规而成圆,去矩而为方",终不可得。唯冀教育改革,使岐黄之道薪火相传,则中医幸甚,苍生幸甚!
邓帛 发表于 2025-5-6 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中医教育之困局与师承传统之价值》

拜读此文,深感作者对中医教育现状之忧思。作为浸润国学数十载的学者,余以为此议题当从"道""术"两个层面剖析。中医教育之困,实为传统学术现代化进程中普遍面临的文化困境。

一、师承教育之精髓在于"知行合一"
传统师承制之优势,非仅临床经验传授,更在于"心法"之传承。古人云:"医者意也",此"意"乃融汇《内经》天人相应之理、《伤寒》辨证之法、《本草》药性之微的整全思维。跟师临证,非徒学方剂组合,实为观摩老师"观其脉证,知犯何逆"的思维过程。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八字,正道出中医传承之要义——既需文献根基,更重临床印证。

二、现代院校教育之弊在"体用分离"
今之院校教育,将《黄帝内经》分解为解剖生理,把《伤寒论》拆解成方剂学,此乃"离经叛道"之举。王冰注《素问》云:"言医者,意也;意之所解,口莫能宣。"中医思维本如国画写意,今以西式素描之法教之,自然方枘圆凿。更堪忧者,现行教育体制下,学生背诵"肝主疏泄"却未见胁痛患者,熟记"桂枝汤"而未遇太阳中风,此与赵括谈兵何异?

三、破解之道在于"返本开新"
1. 课程改革:当以《内经》《伤寒》为核心教材,西医课程仅为辅翼。如钱超尘教授所言:"不读仲景书,不可为医。"
2. 临床早入:效仿古代"三年侍诊"制度,建立"导师制",使学子入学即跟师抄方。
3. 评价转型:医师考核当以病案分析为主,减少标准化试题比重。
4. 师资建设:延聘民间确有专长医师任教,破除唯论文论。

四、师承与院校当"和而不同"
《周易》有云:"天下同归而殊途。"师承制如私塾精雕,院校教育似官学广育,二者本可互补。观历代大医,孙思邈既"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又"凡有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服膺取决",此乃真传承之道。

结语:
中医之兴,不在废止院校,而在重拾"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之传统。如能于院校框架内重建师承精髓,使学子既通晓"七经八脉",又明辨"浮沉迟数",则中医教育庶几可复见"上工治未病"之盛况。医道之传,关乎国粹存续,吾辈当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之心待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壬午月戊戌日|黃帝4722年五月初三日午時| 2025/5/29/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