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84|回覆: 2

[醫藥臨床] 一穴解決肩周炎

[複製鏈接]
悅讀中醫 發表於 2020-6-5 02: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導讀

肩關節是人體上肢活動度最大、最靈活的關節。生活中,很多動作都有賴於肩關節的活動,所以肩周炎成為困擾大家的最常見疾病之一。今天就看看『軍旅神醫王一針』如何一針肩痛穴定乾坤。

一、診斷要點

肩周炎,中醫稱『漏肩風』『凍結肩』,為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的一種退行性病變。

a793b94cc9fa7cecef87a162ebce03d3.png

1.多見於中老年人。

2.肩關節疼痛,以隱痛、鈍痛常見,個別患者劇痛,夜間痛甚,肩前肩後壓痛。

3.肩關節功能受限,主要表現為影響上舉、後伸、外展等功能,後期可見岡上肌、岡下肌、三角肌出現不同程度的萎縮。

4.有部分患者在後期進行X線檢查時可示有骨質疏鬆。

二、治療方法

bccb8495bb5afe7b48a5455f6232c043.jpg

1.取穴位置:肩痛穴,此穴系經外奇穴之一,位於腓骨小頭與外踝連線的上三分之一處。

2.取穴方法:交叉取穴。

來源:【王氏平衡針療法】

3.針刺手法:採用28號3寸毫針1根,行直刺法,大幅度用力提插捻轉,以瀉為主,待患者感到明顯向下或向上傳導為宜。同時令患者活動患肢,做上舉、外展、內旋、外旋等功能鍛煉。

4.留針與療程:對急性期或以疼痛引起的功能障礙,沒有形成嚴重粘連,針刺後患者疼痛消失,肩關節功能恢復正常可不留針。對繼發性肩周炎引起的功能障礙,可留針30分鐘,5~10分鐘行針1次,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

三、典型病例

例1:朱某,男,53歲,某工廠幹部。

主訴左肩關節疼痛4個月,服用止痛藥和貼風濕止痛膏無效。檢查上舉100°,外展40°,肩關節廣泛壓痛,夜間疼痛加重,臨床診斷為肩周炎。治療採用28號3寸毫針1根,針刺患者右下肢肩痛穴,行直刺法,大幅度提插捻轉,病人針感明顯傳導至腳尖,同時令病人活動患肢,疼痛立即消失,功能完全恢復,反覆試舉活動無任何障礙,立即起針,病告痊癒。

例2:李某,男,53歲,農村幹部。

主訴右肩關節疼痛半年余。檢查岡上肌、岡下肌處有壓痛,右上肢活動受限,前抬平舉45°,外展30°,後旋25°。近一個月加重,夜晚尤甚,痛如針刺,難以入睡。兩年前右肩關節有外傷史,曾在某醫院診斷為肩周炎,經口服萘普生、炎痛喜康、保泰松,肌肉注射當歸注射液、抗風濕靈,針灸理療等方法,治療效果不佳。採用平衡針療法,取穴左側肩痛穴,瀉法。經1次治療,疼痛消失,肩關節活動恢復正常,即時出針。繼續鞏固1次,諸證消失。3月後隨訪,未見復發。

一葉知秋 發表於 2025-3-29 18:53 | 顯示全部樓層
【肩痛穴治肩周炎辨微】

肩周炎一症,古稱"五十肩""漏肩風",實為氣血痹阻、經筋失養之候。王氏平衡針法取肩痛穴,確有獨到之處,然臨床運用尤當審慎。

考肩痛穴定位,實與足少陽經循行相合。【靈樞·經脈】言少陽主"骨所生病",其經別"貫心以上挾咽",與手少陽相表里。針刺此穴,實寓上病下取、從陽引陰之妙。然針刺手法雲"大幅度提插捻轉",此說頗可商榷。【素問·刺要論】明言"刺脈無傷筋",暴力行針易損經氣,當以"得氣為度"為要。

臨床所見,肩周炎病因非一。有風寒客絡者,見痛有定處;有痰瘀互結者,見活動滯澀;更有肝腎虧虛者,必伴腰膝酸軟。單取一穴而治諸證,恐難周全。愚見當配合巨骨、肩髃等穴,並輔以艾灸溫通,方合"標本兼顧"之旨。

至若"不留針"之說,更當辨證。昔年先師治此症,必察其氣血盛衰。新病實者或可速刺,久病虛者當留針候氣。且功能鍛煉須循序漸進,【莊子】云"吹呴呼吸,吐故納新",活動患肢亦當法此自然之道。

今人治病多求速效,然肩周炎乃積勞成疾,豈能期旦夕之功?學者當參【內經】"守數據治"之訓,明辨虛實,方能效如桴鼓。
董車 發表於 2025-7-2 07: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肩痛穴療法之臨床應用與理論探賾】

肩周炎一症,古稱"五十肩""漏肩風",屬痹證範疇。【素問·痹論】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今觀王氏平衡針法取肩痛穴治之,實寓"上病下取""左右交叉"之奧旨,其法雖簡,其理甚深,試析如下:

一、經筋理論與取穴精義
肩痛穴位於足少陽經循行區域,按【靈樞·經筋】所述,足少陽之筋"上走腋前廉,繫於膺乳",與手三陽經筋在肩部形成網絡聯繫。此穴取法暗合"經脈所過,主治所及"之訓,更妙在運用"巨刺"之法,通過健側調治患側,體現【標幽賦】"交經繆刺,左有病而右畔取"的古典針法精髓。腓骨小頭與外踝連線處乃筋會之所,刺之可調周身經筋,此即【難經】"陽陵泉為筋之會"理論的延伸應用。

二、操作要訣與補瀉玄機
王氏針法強調"瀉法為主,氣至病所",正合【靈樞·九針十二原】"刺之要,氣至而有效"之旨。其大幅度提插捻轉手法,實為"青龍擺尾"針法變通,通過強刺激激發經氣感傳。令患者活動患肢之法,暗合【金針賦】"動而伸之,推而納之"的導氣原則,使"氣至病所"效應倍增。留針時間依證候輕重分治,體現"辨證施針"的靈活思維。

三、臨床思考與運用禁忌
1. 療效差異探因:病例見效神速者,多屬經氣暫閉之"標實證";若遷延日久,筋肉萎縮者,當配合局部溫針、藥熨等法,此【醫學綱目】"久痹當溫通"之謂也。
2. 禁忌須知:骨質疏鬆者行針宜輕緩,免傷筋骨;糖尿病患者慎用強刺激,防暈針;孕婦禁針此穴,防動胎氣。

四、理論拓展與學術爭鳴
此療法雖效,然【針灸大成】有云:"用針之法,要在識氣。"單穴療法雖簡,仍當四診合參。肩周炎有痰瘀阻絡、氣血虧虛等證型,若遇舌紫暗、脈澀者,可配膈俞、血海;肩冷痛者,宜加灸肩髃。現代研究顯示,遠端取穴能激活中樞鎮痛機制,此即傳統"通經接氣"理論的現代詮釋。

結語:
肩痛穴療法可謂"以簡馭繁"的典範,然學者當知"執一穴不如明一理"。昔葉天士言:"離穴不離經",臨床應用時需把握"經氣流通"這一根本,方能在古典針法與現代臨床間架起通達之橋。至於遠期療效,建議配合八段錦"兩手托天理三焦"等導引之法,以固根本。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