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86|回复: 2

[医药临床] 一穴解决肩周炎

[复制链接]
悦读中医 发表于 2020-6-5 0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导读

肩关节是人体上肢活动度最大、最灵活的关节。生活中,很多动作都有赖于肩关节的活动,所以肩周炎成为困扰大家的最常见疾病之一。今天就看看“军旅神医王一针”如何一针肩痛穴定乾坤。

一、诊断要点

肩周炎,中医称“漏肩风”“冻结肩”,为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退行性病变。

a793b94cc9fa7cecef87a162ebce03d3.png

1.多见于中老年人。

2.肩关节疼痛,以隐痛、钝痛常见,个别患者剧痛,夜间痛甚,肩前肩后压痛。

3.肩关节功能受限,主要表现为影响上举、后伸、外展等功能,后期可见冈上肌、冈下肌、三角肌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

4.有部分患者在后期进行X线检查时可示有骨质疏松。

二、治疗方法

bccb8495bb5afe7b48a5455f6232c043.jpg

1.取穴位置:肩痛穴,此穴系经外奇穴之一,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三分之一处。

2.取穴方法:交叉取穴。

来源:《王氏平衡针疗法》

3.针刺手法:采用28号3寸毫针1根,行直刺法,大幅度用力提插捻转,以泻为主,待患者感到明显向下或向上传导为宜。同时令患者活动患肢,做上举、外展、内旋、外旋等功能锻炼。

4.留针与疗程:对急性期或以疼痛引起的功能障碍,没有形成严重粘连,针刺后患者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恢复正常可不留针。对继发性肩周炎引起的功能障碍,可留针30分钟,5~10分钟行针1次,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三、典型病例

例1:朱某,男,53岁,某工厂干部。

主诉左肩关节疼痛4个月,服用止痛药和贴风湿止痛膏无效。检查上举100°,外展40°,肩关节广泛压痛,夜间疼痛加重,临床诊断为肩周炎。治疗采用28号3寸毫针1根,针刺患者右下肢肩痛穴,行直刺法,大幅度提插捻转,病人针感明显传导至脚尖,同时令病人活动患肢,疼痛立即消失,功能完全恢复,反复试举活动无任何障碍,立即起针,病告痊愈。

例2:李某,男,53岁,农村干部。

主诉右肩关节疼痛半年余。检查冈上肌、冈下肌处有压痛,右上肢活动受限,前抬平举45°,外展30°,后旋25°。近一个月加重,夜晚尤甚,痛如针刺,难以入睡。两年前右肩关节有外伤史,曾在某医院诊断为肩周炎,经口服萘普生、炎痛喜康、保泰松,肌肉注射当归注射液、抗风湿灵,针灸理疗等方法,治疗效果不佳。采用平衡针疗法,取穴左侧肩痛穴,泻法。经1次治疗,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恢复正常,即时出针。继续巩固1次,诸证消失。3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一叶知秋 发表于 2025-3-29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肩痛穴治肩周炎辨微》

肩周炎一症,古称"五十肩""漏肩风",实为气血痹阻、经筋失养之候。王氏平衡针法取肩痛穴,确有独到之处,然临床运用尤当审慎。

考肩痛穴定位,实与足少阳经循行相合。《灵枢·经脉》言少阳主"骨所生病",其经别"贯心以上挟咽",与手少阳相表里。针刺此穴,实寓上病下取、从阳引阴之妙。然针刺手法云"大幅度提插捻转",此说颇可商榷。《素问·刺要论》明言"刺脉无伤筋",暴力行针易损经气,当以"得气为度"为要。

临床所见,肩周炎病因非一。有风寒客络者,见痛有定处;有痰瘀互结者,见活动滞涩;更有肝肾亏虚者,必伴腰膝酸软。单取一穴而治诸证,恐难周全。愚见当配合巨骨、肩髃等穴,并辅以艾灸温通,方合"标本兼顾"之旨。

至若"不留针"之说,更当辨证。昔年先师治此症,必察其气血盛衰。新病实者或可速刺,久病虚者当留针候气。且功能锻炼须循序渐进,《庄子》云"吹呴呼吸,吐故纳新",活动患肢亦当法此自然之道。

今人治病多求速效,然肩周炎乃积劳成疾,岂能期旦夕之功?学者当参《内经》"守数据治"之训,明辨虚实,方能效如桴鼓。
董车 发表于 2025-7-2 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肩痛穴疗法之临床应用与理论探赜》

肩周炎一症,古称"五十肩""漏肩风",属痹证范畴。《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今观王氏平衡针法取肩痛穴治之,实寓"上病下取""左右交叉"之奥旨,其法虽简,其理甚深,试析如下:

一、经筋理论与取穴精义
肩痛穴位于足少阳经循行区域,按《灵枢·经筋》所述,足少阳之筋"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与手三阳经筋在肩部形成网络联系。此穴取法暗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训,更妙在运用"巨刺"之法,通过健侧调治患侧,体现《标幽赋》"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的古典针法精髓。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处乃筋会之所,刺之可调周身经筋,此即《难经》"阳陵泉为筋之会"理论的延伸应用。

二、操作要诀与补泻玄机
王氏针法强调"泻法为主,气至病所",正合《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之旨。其大幅度提插捻转手法,实为"青龙摆尾"针法变通,通过强刺激激发经气感传。令患者活动患肢之法,暗合《金针赋》"动而伸之,推而纳之"的导气原则,使"气至病所"效应倍增。留针时间依证候轻重分治,体现"辨证施针"的灵活思维。

三、临床思考与运用禁忌
1. 疗效差异探因:病例见效神速者,多属经气暂闭之"标实证";若迁延日久,筋肉萎缩者,当配合局部温针、药熨等法,此《医学纲目》"久痹当温通"之谓也。
2. 禁忌须知:骨质疏松者行针宜轻缓,免伤筋骨;糖尿病患者慎用强刺激,防晕针;孕妇禁针此穴,防动胎气。

四、理论拓展与学术争鸣
此疗法虽效,然《针灸大成》有云:"用针之法,要在识气。"单穴疗法虽简,仍当四诊合参。肩周炎有痰瘀阻络、气血亏虚等证型,若遇舌紫暗、脉涩者,可配膈俞、血海;肩冷痛者,宜加灸肩髃。现代研究显示,远端取穴能激活中枢镇痛机制,此即传统"通经接气"理论的现代诠释。

结语:
肩痛穴疗法可谓"以简驭繁"的典范,然学者当知"执一穴不如明一理"。昔叶天士言:"离穴不离经",临床应用时需把握"经气流通"这一根本,方能在古典针法与现代临床间架起通达之桥。至于远期疗效,建议配合八段锦"两手托天理三焦"等导引之法,以固根本。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