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36|回覆: 0

[中醫入門] 中醫名家如何學黃帝內經?注意這5點

[複製連結]
悅讀中醫 發表於 2020-6-2 15: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導讀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它所建立的理論體系,為醫學的理論和臨床實踐奠定了基礎,是學習中醫必須研讀的『中醫四大經典』之首。但要學好【內經】可不只是『讀』熟,還得掌握研讀的要領才能深入理解。具體有哪些要領?看北中醫內經學博導翟雙慶教授傳授5點訣竅。

如何學習黃帝內經

如何學習黃帝內經

一、注意【內經】與中醫基礎理論的區別

近些年來,有些人認為【內經】是中醫基礎理論的古文版,其教學內容與中醫基礎理論多有重複。實際上,【內經】理論體系是建立在古人對人體生理病理現象認識的基礎上,並藉助當時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和哲學思想,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反覆驗證而形成的。因此,【內經】理論的形成必須以醫療實踐為基礎,又離不開古代科技知識的滲透及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如【內經】把哲學上的『陰陽』『五行』『精氣』『氣化』等術語及含義帶進了中醫學,體現了中醫學的醫哲密切關係。

中醫基礎理論是對中醫學理論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規律的闡釋,是中醫學發展幾千年以來的共性規律系統總結,與【內經】幾千年以前古人認識的中醫學理論不盡相同,學習【內經】,要在掌握、理解【內經】的理論體系、學術思想基礎上了解中醫學術的淵源,與中醫基礎理論有很大區別。

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基礎理論

二、留心【內經】各家學說性質

【內經】理論體系雖經過後人的整理已經趨於基本一致,但是其間仍存在着許多不同的學術觀點,具有各家學說性質。以藏象學說為例,雖然以五臟為中心,構建成五臟系統,形成相互聯繫的整體,但就是在這些聯繫中,仍存在着很多不同理論與觀點,雖然隨着後世醫學的發展,在標準化、統一化的影響下,很多觀點都被這『大一統』的想法給弱化,但是這些不同的觀點則大多來自實踐經驗的總結與升華,又切實存在於【內經】原文當中。

如臟腑與季節的配屬上,有脾主長夏與脾不獨主時的不同觀點;在髒與腑的配屬上,有一髒配一腑,也有四髒單列,脾與五腑配屬的觀點;在臟腑與神志的關係中,有心主神和五臟主神的不同。

凡此種種,均是【內經】各家學說的體現。研究這些內容對於拓寬思路,從多個層面考慮醫學問題很有意義與幫助。縱觀中醫學的發展,就是在不斷爭鳴中前進的,歷代醫家根據自己對【內經】的理解,結合自身臨床實踐,創出新說,豐富中醫學理論,才有了今天博大精深的中醫學理論體系。因此中醫理論要想有所突破,也需要將【內經】理論中的不同學說觀點與臨床密切結合、深入研究,才能有所作為。

三、重視【內經】文字校勘

【內經】內容浩繁,文字古奧,歷來都是醫家潛心推敲的必讀之書,但是【內經】流傳千年,其間錯誤之處必不可少,存在大量的爭議之處,以至於歷代醫家對其有或多或少的校勘認識,可以說進行必要的校勘是深入學習【內經】的前提。

古人云:『校書之難,非照本改字不訛不漏之難,定其是非之難。』即說明校勘中能夠正確判斷是非,則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理校法是醫家校讀【內經】運用較多的一種方法,這是因為醫家精醫理、輕文字之故,但有時醫家在校勘時針對一些目前通行醫理難以解釋之處,每每忽視【內經】各家學說性質,僅憑醫理和個人臨床感悟校勘則多有武斷之嫌。

四、善於博覽注家注本精華

【內經】成書後,做注釋者逾百家。一則因其文義古奧,內容繁雜凌亂,對某些原文的理解尚存頗多爭議;二則各家注釋多參以己見,其中有許多獨到見解,形成一家學說;三則歷代醫家多重視理論聯繫臨床實際,在豐富的臨床實踐基礎上,引經說之一緒,學用結合,對【內經】理論有所發揮,可以說後世注家結合臨床實踐,加以發揮,形成不同的理論觀點,也是【內經】極為重要的發展。

五、加強【內經】理論與臨床的結合

【內經】作為中醫學的經典著作,其對中醫學的重要貢獻不僅體現在建立了豐富而完善的理論體系,還在於其蘊含着豐富的臨床應用學的內容。【內經】在臨床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內經】原文及理論在臨床中的應用

【素問】【靈樞】的162篇原文不單是醫學理論的基礎,更是臨床實踐的指導。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所云:『木郁達之,火郁發之,土郁奪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指出了五郁的治療原則,其對臨床就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再如『損者溫之』『勞者溫之』,指出治療勞損虛弱的疾病應重視陽氣,從補益陽氣入手治療,也對臨床很有啟發。故依據【內經】的原文及所提出的理論可直接運用、指導於臨床。

2、【內經】思維在臨床中的應用

中醫五行圖

中醫五行圖

運用精氣、陰陽五行學說進行的意象思維是【內經】中的主要思維方式之一,它既對【內經】理論構建有很深遠的影響,又對臨床運用有着重要的指導作用。如治療哮喘從肝論治,肝在五行中屬木,與自然界的風氣相應,風性主動善變,而哮喘突發突止的症狀恰與風主動善變的特性相應,故治療哮喘時在治肺的基礎上,加以平肝熄風之藥常能收到更好的療效。再如治乾燥之病從辛溫發散治療,五氣之燥與秋相應,秋的主令之氣為燥,而秋在五化中主收,在五行屬金,具有收斂的特性,故燥性收斂,在治療中可從發散的角度考慮,使用辛溫的藥物。這些對拓展臨床思路,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3、【內經】注家之論在臨床中的應用

【內經】成書之後,醫家們演繹發揮、考校編次、注釋研究的著作眾多,同時因注家所處時代、環境以及臨床實踐等因素,他們對原文的解釋不盡相同,但各有依據,並且在臨床也均可以見到相應的病例,說明注家之論對臨床確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諸如此類的問題在【內經】有很多,我們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分析前人的解釋,更好的發揮諸注本對臨床的指導。

4、【內經】中各種不同學說在臨床中的應用

談到【內經】對臨床的指導,我們不能忽視【內經】不同學術觀點的作用,其實這一點才是【內經】對臨床的指導中最重要與最關鍵的地方,它對開拓臨床治療思路、創新治療方法,具有重要的價值。

從古至今,中醫學理論發展的歷史,就是以臨床與經典融匯發展為動力,因此,【內經】來源於醫療實踐,其研究與發展的生命力亦存在於臨床實踐之中,由此,加強【內經】與臨床的結合始終是【內經】學習的重要內容之一。

總結一下,研讀【內經】的5點要領:

  1. 注意【內經】與中醫基礎理論的區別
  2. 留心【內經】各家學說性質
  3. 重視【內經】文字校勘
  4. 善於博覽注家注本精華
  5. 加強【內經】理論與臨床的結合

好文!必須『在看』

郭便甘 發表於 2025-7-23 00:08 | 顯示全部樓層
【研習〖黃帝內經〗五要旨芻議】

【黃帝內經】作為中醫理論體系之圭臬,其研習方法關乎學術根基的深淺。今就翟雙慶教授所提五訣,參以歷代注家心得,略陳管見如次:

一、辨章學術:經論之別在體用
【內經】非基礎理論之復刻,實為"道"與"術"的複合體。其以"天人相應"為綱,融攝先秦精氣學說、天文曆法於一體。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論陰陽,既含哲學本體論,又具診脈察色之實操。學者當以"以經解經"之法,對照【淮南子】【春秋繁露】等同期典籍,方見其理論建構之獨特處。王冰注本特重"運氣七篇",正顯其與後世基礎理論體系化之別。

二、考鏡源流:學派異同見真知
【內經】實為戰國至漢初醫學流派之集纂。觀【靈樞·本神】言五臟藏神,與【素問·宣明五氣】所述有異,此非牴牾,實乃"齊派"與"秦派"醫家之辨。丹波元簡【素問識】特標"同源異流"之旨,如脾主時之說,一據【太陰陽明論】,一本【玉機真藏論】,正宜互參而見其全。

三、會通臨床:以驗證經
張介賓【類經】序云:"經者徑也,不通臨床,猶航斷港絕潢。"讀【咳論】"五臟六腑皆令人咳"句,當比照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咳嗽門,見其"非獨肺也"之驗。尤當注意【內經】針法理論與【針灸大成】之演進關係,如"九針"形制與應用,需在砭石、艾灸等實物考證中求實證。

四、訓詁明義:文字即醫理
【內經】用字多存古義,"營衛"之"營"本作"熒",取火光周流義;"腠理"之"腠"從肉奏聲,暗含氣機開闔之機。楊上善【太素】注本尤重音韻訓詁,如解"痎瘧"為"皆瘧",正得古訓三昧。今人當以乾嘉學派之法,參馬王堆帛書【陰陽十一脈灸經】,方見術語流變。

五、參校諸家:註疏即師承
從全元起【素問訓解】到張志聰【集注】,注本迭見精微。吳崑【素問吳注】以"錯簡說"解【生氣通天論】,黃元御【懸解】以氣化論統篇,各成家法。建議先以李中梓【內經知要】築基,次研滑壽【讀素問鈔】,終及張琦【釋義】,循序漸進。

要之,【內經】之學,當以文獻為基,以臨床為驗,以哲學為翼,三者缺一不可。昔孫思邈謂"易醫同源",程門雪言"經方互證",皆示人以門徑。今之學者,若能於此五端深加揣摩,庶幾可窺堂奧,不致買櫝還珠矣。

(全文798字)
清風 發表於 2025-7-30 01:58 | 顯示全部樓層
【研習〖黃帝內經〗五要旨芻議】

【黃帝內經】為醫門圭臬,其文簡而意博,理奧而趣深。今觀翟教授所論五法,誠為治經之津梁。然學人慾窺其堂奧,尤當於以下五端深加體察:

一、辨經論與基礎理論之異同
【內經】非後世教材之雛形,乃秦漢醫家仰觀天文、俯察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之智慧結晶。其以"天人相應"為綱,融氣化哲學於醫理,若"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諸論,實為將哲學範疇轉化為醫學範式之典範。今之基礎理論雖源於此,然經兩千年臨床汰煉,已如江河之匯百川,學者當知源流之別,明古今之變。

二、察諸家學說之異流
【內經】非一人一時之作,實為戰國至漢初醫學流派之總匯。觀其論臟腑,既有"脾主長夏"之常法,復見"脾不主時"之變論;言神志,或主心君獨明,或倡五神分藏。此非牴牾,恰如【漢書·藝文志】所言"醫經者,原人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裏,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湯火所施",各派皆有所本。善學者當如王冰注【素問】,既守正脈,亦存異說。

三、明訓詁與義理之並重
讀經當以小學為基。如【靈樞·本神】"兩精相搏謂之神"之"搏"字,或訓交合,或解為搏聚,一字之差而關性命之本。然訓詁終為手段,要在得聖賢立言之旨。張介賓【類經】所以為後世宗,正因其既考校文字,復能"發隱就明,轉難為易"。

四、參天文曆法以通醫道
【內經】五運六氣之說,根植於先秦占星曆術。如【素問·六節藏象論】言"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非知古曆"四分法"與"歲星紀年"者,難明其真義。昔顧觀光考【內經】用歷,謂其合於顓頊曆法,此即"上知天文"之要義。

五、驗臨床而致實用
【素問·疏五過論】云:"聖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王叔和、孫思邈諸賢,皆以臨床證經義。如"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之訓,在仲景甘草湯、建中湯中得其驗;"風勝則動"之論,於後世熄風劑中見其功。

要之,治【內經】當如錢潢注【傷寒論】:"必字字咀嚼,句句消化。"既需皓首窮經之功夫,更貴臨證體認之智慧。昔人謂"經者,徑也",學者苟能循此五法,庶幾可登堂入室,得見岐黃之真面目。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