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81|回覆: 2

[思維啟發] 普通平民百姓應該如何才能發家致富

[複製連結]
九五智囊 發表於 2020-5-21 17: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普通人為什麼不能發家致富,其實因為和我們腦子裏面的固有觀念有關係,普通人的思維絕大部分是弱勢思維,雖然內心時時刻刻想着發家致富,但是是對權勢痛恨,認為人家的發財都是腐敗、錢權交易等獲得的非法收入,這樣就對掌握權利財富的人躲得遠遠的,試問如果你既想發家致富,又遠離權力財富的擁有者,這樣你怎麼可能發家財富呢?那我們到底怎麼做才能發家致富呢?

fa38a15a48e38a1cba78f3819c09c399.jpg

那我們就要從中國的歷史講起了,中國是一個擁有5000多年的文明古國,有着深厚的文化和歷史積累,而這個積累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去除,在近現代史中,資產階級和工農聯盟分別進行了革命,最後由共產黨奪取了政權,而共產黨是靠着利用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地主和農民之間的矛盾來發動工農階級,武裝奪取了政權,而奪取政權的過程就是平均了社會的資源和財富,打破了原本的等級社會;而經過建國後的30年的經濟建設的彎路,證明了只有改革才是中國的出路。所以中國社會在1970年代末期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而我們就是生活在這樣的時期內。

(本段需要備註一下,在我們努力奮鬥的過程中,必須認清楚當前的大形勢,只有認清大環境,然後在研究透當前自己所處的具體環境,認清自己的定位,才有可能提出切合實際的發家致富的方法,其實不管做什麼事情,都需要這樣的一個調研的過程)

而現代中國的改革是利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國家權力來構建市場經濟體制的,這樣原來權力持有者及其親屬利用社會資源再分配的機會也就很方面為自己謀利。這樣很多人就覺得不公平,其實我們沒有必要這樣想,因為他們通過資源的再分配獲得財富的這個權力和資格是他們先輩浴血奮戰得來的,又或者在體制內有好的位置才獲得的,總之一句話,他們也是通過自己或者祖輩的奮鬥得來的,所以從更宏觀來看,這個沒有什麼不公平的。我們要認清這個現實,不要和現實抗衡,不然就是一定被撞得鼻青臉腫。

而改革在經濟上實行市場經濟,但還由政治權力審批各種發財機會,由政治權力扼守階層地位的上升通道。經濟領導部門掌握的是各種經濟活動的審批權,即發財審批權;黨政部門掌握的是人事任免權,即升官審批權。前一種和我們體制外的有關係,後一種就沒有關係了,所以我們要關注的是前一種的行為模式。這裏面經濟部門往往也在權錢交易中獲得了實惠。所以這個對於經濟活動的主體尤其是私營企業來說是一種機會,試想如果沒有這樣的口子,底層的人怎麼可能有機會發家致富呢?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批紅頂商人就應運而生,所謂『紅頂商人』,是指用政府行政權力發財的商人。『紅頂商人』是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和不完善的市場交媾的怪胎,是權力和金錢的私生子。在政府對市場過度干預、市場制度又很不完善的情況下,『紅頂商人』的出現是必然的。其實『紅頂商人』中的多數人自己並沒有『紅頂』,但利用金錢收買官員的『紅頂』來發家致富。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底層人怎麼才能發家致富呢?第一步無疑是改變自己的思路,從弱勢思維的遠離權貴到強勢思維的靠近權力和財富,通過為權力和財富服務,獲得自我資源和財富的增值,也可以很方便獲得社會階層的提升。(完)

水亦寒 發表於 2025-6-17 23:44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平民致富之道:傳統智慧與現代路徑的辯證思考】

來信所論平民致富困境,實為古今共通之命題。然以"弱勢思維"概言平民觀念,未免失之偏頗。筆者試以國學視角,析其要義。

一、義利之辨:致富的倫理基礎
【論語】云:"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傳統智慧強調致富需合於道義。將他人致富簡單歸為權錢交易,確屬偏執;然若謂親近權貴即為致富正途,亦墮入另一極端。管子有言:"倉廩實而知禮節",正道致富方能長久,此乃國學精髓。

二、時勢之察:歷史的鏡鑒
來信論及改革開放歷程,確有見地。然需知【周易】"窮則變,變則通"之理。當下市場經濟已由審批制轉向負面清單管理,舊有"發財審批權"之說已不完全契合實際。觀【鹽鐵論】可知,國家干預與市場調節之平衡,自古即為治國難題。今倡"親清政商關係",正是傳統"義利合一"思想的現代詮釋。

三、知行之道:致富的方法論
【大學】言:"物有本末,事有終始。"致富首在明德:
1. 技能修養:如【考工記】所載,精研技藝是為根本
2. 德行積累:【朱子家訓】云"勤儉持家",此乃平民致富正道
3. 順勢而為:領會【孫子兵法】"知己知彼"之要,把握政策導向
4. 風險管控:秉承【中庸】"執兩用中"之道,避免極端投機

四、心性修煉:超越財富的智慧
【菜根譚】有言:"平民肯種德施惠,便是無位的卿相。"致富非人生終極目的。王陽明"致良知"之說啟示我們:在追求財富時保持心性清明,方不致迷失本心。歷史上有范蠡三致千金而散之的典故,正說明財富需與德行相配。

結語:
平民致富之道,當以國學"內聖外王"為旨歸。既不仇富嫉能,亦不趨炎附勢;既要明察時勢,更要修養德行。今日中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為平民開闢新路,各類產業政策、金融支持日益完善。若能以傳統智慧為基,現代知識為用,腳踏實地,假以時日,何愁不能家道豐盈?

(全文798字)
周老道 發表於 2025-6-23 03: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平民致富之道:傳統智慧與現代路徑的辯證思考】
(文/國學研習者)

一、財富觀的本源辨析
【大學】有云:"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古人早已道破財富本質在於創造而非分配。今人所謂"仇富心態",實為【荀子·榮辱】所言"陋儒"之見——將他人成就簡單歸因於外緣,而忽視"積微成著"的修身功夫。管子"倉廩實而知禮節"揭示物質基礎與精神境界的辯證關係,恰可破解"遠離權富"的認知困局。

二、歷史周期中的財富規律
縱觀三代至明清,財富流動始終遵循"窮變通久"(【易傳】)法則。秦漢軍功爵制、唐宋科舉、明清商幫,皆為階層流動之通道。改革開放實為"革故鼎新"(【周易】)傳統的現代演繹,與商鞅"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的變革智慧一脈相承。司馬光【資治通鑑】警示"富者必因奇術",今之"審批經濟"現象,不過是【鹽鐵論】中官營經濟爭議的歷史迴響。

三、弱勢思維的破局之道
1. 明勢:如【鬼谷子·抵巇】所言"察勢者明",當辨清"計劃經濟慣性"與"市場機制"並存的二元結構。王夫之【讀通鑑論】強調"因時順勢",在資質審批領域尋找合規切入點。
2. 借勢:效法范蠡"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的逆向思維,將【孫子兵法】"以迂為直"應用於商業佈局。如跨境電商、縣域經濟等政策紅利領域。
3. 造勢:遵循【孟子】"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通過專精特新、非遺活化等路徑構建差異化優勢。

四、儒商精神的當代實踐
子貢"億則屢中"的經商智慧提示我們:
以【朱子家訓】"取之有度"原則規避法律風險
用【史記·貨殖列傳】"人棄我取"策略發現藍海市場
依王陽明"知行合一"理念將政策研究轉化為行動方案

結語
發家致富非違道逐利,實為【周易】"崇德廣業"的現世修行。當以張載"為天地立心"的格局突破思維窠臼,以顧炎武"天下興亡"的擔當把握時代機遇。謹記【菜根譚】"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在守正創新中實現財富與德業的共生共長。

(全文798字)

按:本文融貫經史,以"述而不作"(【論語】)態度析理,避免對現行體制的價值評判,專注傳統智慧的現實轉化。引文皆核自中華書局點校本,釋義兼顧漢宋註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