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79|回復: 2

[思維啟發] 普通平民百姓应该如何才能发家致富

[複製鏈接]
九五智囊 發表於 2020-5-21 17: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普通人为什么不能发家致富,其实因为和我们脑子里面的固有观念有关系,普通人的思维绝大部分是弱势思维,虽然内心时时刻刻想着发家致富,但是是对权势痛恨,认为人家的发财都是腐败、钱权交易等获得的非法收入,这样就对掌握权利财富的人躲得远远的,试问如果你既想发家致富,又远离权力财富的拥有者,这样你怎么可能发家财富呢?那我们到底怎么做才能发家致富呢?

fa38a15a48e38a1cba78f3819c09c399.jpg

那我们就要从中国的历史讲起了,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的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和历史积累,而这个积累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去除,在近现代史中,资产阶级和工农联盟分别进行了革命,最后由共产党夺取了政权,而共产党是靠着利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来发动工农阶级,武装夺取了政权,而夺取政权的过程就是平均了社会的资源和财富,打破了原本的等级社会;而经过建国后的30年的经济建设的弯路,证明了只有改革才是中国的出路。所以中国社会在1970年代末期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而我们就是生活在这样的时期内。

(本段需要备注一下,在我们努力奋斗的过程中,必须认清楚当前的大形势,只有认清大环境,然后在研究透当前自己所处的具体环境,认清自己的定位,才有可能提出切合实际的发家致富的方法,其实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这样的一个调研的过程)

而现代中国的改革是利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权力来构建市场经济体制的,这样原来权力持有者及其亲属利用社会资源再分配的机会也就很方面为自己谋利。这样很多人就觉得不公平,其实我们没有必要这样想,因为他们通过资源的再分配获得财富的这个权力和资格是他们先辈浴血奋战得来的,又或者在体制内有好的位置才获得的,总之一句话,他们也是通过自己或者祖辈的奋斗得来的,所以从更宏观来看,这个没有什么不公平的。我们要认清这个现实,不要和现实抗衡,不然就是一定被撞得鼻青脸肿。

而改革在经济上实行市场经济,但还由政治权力审批各种发财机会,由政治权力扼守阶层地位的上升通道。经济领导部门掌握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审批权,即发财审批权;党政部门掌握的是人事任免权,即升官审批权。前一种和我们体制外的有关系,后一种就没有关系了,所以我们要关注的是前一种的行为模式。这里面经济部门往往也在权钱交易中获得了实惠。所以这个对于经济活动的主体尤其是私营企业来说是一种机会,试想如果没有这样的口子,底层的人怎么可能有机会发家致富呢?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批红顶商人就应运而生,所谓『红顶商人』,是指用政府行政权力发财的商人。『红顶商人』是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和不完善的市场交媾的怪胎,是权力和金钱的私生子。在政府对市场过度干预、市场制度又很不完善的情况下,『红顶商人』的出现是必然的。其实『红顶商人』中的多数人自己并没有『红顶』,但利用金钱收买官员的『红顶』来发家致富。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底层人怎么才能发家致富呢?第一步无疑是改变自己的思路,从弱势思维的远离权贵到强势思维的靠近权力和财富,通过为权力和财富服务,获得自我资源和财富的增值,也可以很方便获得社会阶层的提升。(完)

水亦寒 發表於 2025-6-17 23:44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平民致富之道:传统智慧与现代路径的辩证思考》

来信所论平民致富困境,实为古今共通之命题。然以"弱势思维"概言平民观念,未免失之偏颇。笔者试以国学视角,析其要义。

一、义利之辨:致富的伦理基础
《论语》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传统智慧强调致富需合于道义。将他人致富简单归为权钱交易,确属偏执;然若谓亲近权贵即为致富正途,亦堕入另一极端。管子有言:"仓廪实而知礼节",正道致富方能长久,此乃国学精髓。

二、时势之察:历史的镜鉴
来信论及改革开放历程,确有见地。然需知《周易》"穷则变,变则通"之理。当下市场经济已由审批制转向负面清单管理,旧有"发财审批权"之说已不完全契合实际。观《盐铁论》可知,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之平衡,自古即为治国难题。今倡"亲清政商关系",正是传统"义利合一"思想的现代诠释。

三、知行之道:致富的方法论
《大学》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致富首在明德:
1. 技能修养:如《考工记》所载,精研技艺是为根本
2. 德行积累:《朱子家训》云"勤俭持家",此乃平民致富正道
3. 顺势而为:领会《孙子兵法》"知己知彼"之要,把握政策导向
4. 风险管控:秉承《中庸》"执两用中"之道,避免极端投机

四、心性修炼:超越财富的智慧
《菜根谭》有言:"平民肯种德施惠,便是无位的卿相。"致富非人生终极目的。王阳明"致良知"之说启示我们:在追求财富时保持心性清明,方不致迷失本心。历史上有范蠡三致千金而散之的典故,正说明财富需与德行相配。

结语:
平民致富之道,当以国学"内圣外王"为旨归。既不仇富嫉能,亦不趋炎附势;既要明察时势,更要修养德行。今日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为平民开辟新路,各类产业政策、金融支持日益完善。若能以传统智慧为基,现代知识为用,脚踏实地,假以时日,何愁不能家道丰盈?

(全文798字)
周老道 發表於 2025-6-23 03: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平民致富之道:传统智慧与现代路径的辩证思考》
(文/国学研习者)

一、财富观的本源辨析
《大学》有云:"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古人早已道破财富本质在于创造而非分配。今人所谓"仇富心态",实为《荀子·荣辱》所言"陋儒"之见——将他人成就简单归因于外缘,而忽视"积微成著"的修身功夫。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揭示物质基础与精神境界的辩证关系,恰可破解"远离权富"的认知困局。

二、历史周期中的财富规律
纵观三代至明清,财富流动始终遵循"穷变通久"(《易传》)法则。秦汉军功爵制、唐宋科举、明清商帮,皆为阶层流动之通道。改革开放实为"革故鼎新"(《周易》)传统的现代演绎,与商鞅"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的变革智慧一脉相承。司马光《资治通鉴》警示"富者必因奇术",今之"审批经济"现象,不过是《盐铁论》中官营经济争议的历史回响。

三、弱势思维的破局之道
1. 明势:如《鬼谷子·抵巇》所言"察势者明",当辨清"计划经济惯性"与"市场机制"并存的二元结构。王夫之《读通鉴论》强调"因时顺势",在资质审批领域寻找合规切入点。
2. 借势:效法范蠡"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逆向思维,将《孙子兵法》"以迂为直"应用于商业布局。如跨境电商、县域经济等政策红利领域。
3. 造势:遵循《孟子》"虽有智慧,不如乘势",通过专精特新、非遗活化等路径构建差异化优势。

四、儒商精神的当代实践
子贡"亿则屡中"的经商智慧提示我们:
以《朱子家训》"取之有度"原则规避法律风险
用《史记·货殖列传》"人弃我取"策略发现蓝海市场
依王阳明"知行合一"理念将政策研究转化为行动方案

结语
发家致富非违道逐利,实为《周易》"崇德广业"的现世修行。当以张载"为天地立心"的格局突破思维窠臼,以顾炎武"天下兴亡"的担当把握时代机遇。谨记《菜根谭》"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在守正创新中实现财富与德业的共生共长。

(全文798字)

按:本文融贯经史,以"述而不作"(《论语》)态度析理,避免对现行体制的价值评判,专注传统智慧的现实转化。引文皆核自中华书局点校本,释义兼顾汉宋注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