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92|回覆: 3

[醫藥臨床] 壯醫經筋法治療腸黏連·十指堪比手術刀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腸黏連指各種原因引起的腸管與腸管之間、腸管與腹膜之間、腸管與腹腔內臟器之間發生的不正常黏附。腹部手術是腹腔黏連形成的常見原因。發生率一般爲63%~97%,患者輕則發生盆腹部不適、慢性盆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重則導致腸梗阻、不孕不育等。嚴重的腹腔黏連常給再次手術造成極大困難,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對黏連嚴重的患者,比如絞窄性腸梗阻,特別是閉袢性梗阻,或者反覆頻繁發作的黏連性腸梗阻,都應予以手術治療。而手術是引起腸黏連發生的常見發病原因,因此患者術後仍有再次黏連的風險。對於廣泛性黏連者,一般選用非手術治療。目前常用的治療方案包括內服中藥、外用膏藥貼敷、中藥灌腸、針刺、艾灸等,均有較好的效果。國家非遺【壯醫經筋療法】第五代代表性傳承人任加峰使用壯醫經筋療法,精研辨證,採用病癥結合的方法治療腸黏連,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導如下。

患者女,30歲,2011年底行腹腔鏡卵巢旁畸胎瘤剝離術,術後繼發急性盆腔炎,後又發展爲慢性盆腔炎。2016年底,患者慢性盆腔炎治癒後,仍伴有左下腹疼痛、壓痛、腹脹、排便不暢、消化不良等,同時還有左大腿前側局部麻木(麻木與體位相關,平臥出現,側臥及站立消失),先後就醫於三甲醫院神經外科、婦科、疼痛科、中醫科均沒有明確診斷。肌電圖、腰椎核磁、腹部B超也沒有異常報告。遂求助於經筋療法。任加峰使用經筋療法特有的掌功手勢對筋結病灶固灶,配合消灶膏(一種外用藥膏,它是經筋療法專用的純中藥製劑)進行消灶。手法消灶中,注重合力的使用,尤其是腰大肌、豎脊肌和臀部的梨狀肌,共同組成『腰、腹、腿』的不等邊三角形關係,進行重點消灶。最後用1.5寸毫針局部消毒後,快速點刺筋結病灶,加強消灶作用。考慮到患者左前腿外側平臥體位出現麻木,任加峰對患者第3腰椎橫突同樣使用1.5寸毫針,局部消毒後快速點刺。這種方法是壯醫經筋療法中緩筋性腹痛治療思想的體現。張志聰云:『緩筋者,循於腹內之筋也。』【靈樞·百病始生】云:『其著於陽明之經,則挾臍而居……其著於緩筋,似陽明之積。』處理好腰部的筋結病灶,是治療的重要環節,背腰陽氣暢通,利於推動腹部筋脈氣血流通。最後使用經筋高壓罐將針刺部位進行拔罐,留罐10分鐘。2次治療間隔3~5日。患者自述治療期間筋結病灶部位酸痛、脹痛,使用消灶膏後伴有灼熱感,針刺針感強烈,並貫穿至腳底。第1次治療結束後,筋結病灶部位酸疼3日余,後漸吸收;第2次治療後局部酸痛2日;第3次後每次局部酸痛1日左右,會自行緩解;1個療程10次治療結束後,患者臨床症狀逐漸緩解。第2療程鞏固治療,避免復發。

近年來大量研究表明,腸黏連發生機制涉及纖維蛋白溶解機制喪失或減弱。炎症、缺血或漿膜損傷會刺激深層肥大細胞和間皮細胞,前者釋放的肝素及血管活性物質會刺激漿膜,產生大量含有纖維蛋白的滲出液,後者釋放的凝血酶原可促進纖維蛋白原轉化爲纖維蛋白,這些纖維蛋白如不能及時被溶解吸收,便會沉積在受損腹膜表面,使纖維蛋白沉積及溶解的平衡遭到破壞,短時間即可形成黏連。黏連後導致局部腸道蠕動減慢,腸內容物通過障礙,進一步加重局部血液循環障礙。腸黏連在中醫學中並無明確病名記載,根據其臨床表現將其歸於中醫腹痛、腸結、關格等範疇。病機爲濕熱毒邪結於腸道,氣血運行不暢,通降失調。中藥治療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通里攻下、行氣止痛爲治療原則。本案患者多方求醫問藥,長期服用中藥調理,並沒有取得滿意療效。任加峰認爲患者有6年余慢性盆腔炎病史,此乃久病入絡,中藥內調臟腑對直接、快速解決經絡、經筋問題作用有限。不通則痛,經筋乃經絡連屬成分,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散、絡於皮肉筋帶及肢節的筋肉體系。』故『經筋是經脈的載體,經脈著床於經筋里。』把經筋比喻成『大地』,經脈就是『河流』,當山體(經筋)塌方,就會阻斷河流或溪流(經脈),形成『堰塞湖』,塌方的泥石流就是『堰塞體(筋結病灶)』。患者局部筋結病灶多,對腹部經筋辨證施治,清理了『堰塞體』,也就相當於消除了人體的『筋結病灶』。河流暢通,周圍及下游生物則『鬱鬱蔥蔥』,反映到人體則爲『經絡暢通』,通則不痛。壯醫經筋療法強調『筋結病灶』是『邪之所聚』『力之所傷』。它是從點到線、從線到面、從面的一維到多維化演進的形成過程。筋結病灶是多維立體的。【靈樞·刺節真邪】中提出:『堅而緊者,破而散之,氣下乃止』的解結方法。對於頑固性病灶,任加峰運用經筋針刺法,『固灶行針,一孔多針,移行點刺』等針刺法,迅速提高經絡氣血運行速度,改善機體的微循環障礙,從而達到『筋松絡活,減張減壓,解結散瘀』的目的;激活人體組織細胞的活性和神經細胞的敏感性。針對本案患者的病情,任加峰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腸黏連後局部組織血液循環障礙,氣滯血瘀,腸蠕動減慢,局部的腸管就會越來越僵硬、緊張。運用經筋療法治療後,改善了局部的微環境,同時解開了局部筋結;腸管的僵硬、緊張狀態得到改善,蠕動會逐漸增加,腸黏連也能隨之松解。』

壯醫經筋療法是由壯醫黃敬偉挖掘【靈樞·經筋】,結合壯醫民間的理筋術,以及現代醫學理論,形成的一門古老而新興的醫學體系,2016年【壯醫經筋療法】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非遺名錄。經筋療法對於頭痛、失眠、頸椎病、肩周炎、腰椎疾病、股骨頭壞死、膝關節疾病;胃腸道炎症、潰瘍、闌尾炎等;還有眼科疾病、男科疾病及慢性疲勞綜合症等;乳腺疾病、不孕不育等多種疾病,具有獨到療效。多年來鑽研經筋的任加峰具有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同時還是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臨床特聘專家、CCTV-4【中華醫藥】欄目特約專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鼓樓中醫醫院特聘專家,本案患者的順利康復,進一步擴大了經筋療法的診治範圍,同時爲廣大腸黏連患者提供了一種安全有效的外治療法。願經筋療法能造福病患,筋柔百病消,揉筋消百病。(魯雲 北京中醫藥大學)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風清雲逸 發表於 2025-4-16 15:03 | 顯示全部樓層
【壯醫經筋療法治療術後腸黏連的學術解析】

腸黏連一症,誠如帖中所言,乃腹部術後常見之繼發病變,其病機關鍵在於"筋脈拘急,氣血壅滯"。余觀任氏所施經筋療法,實暗合【黃帝內經】"經筋爲病,以痛爲輸"之旨,其治療思路頗具學術價值,今試析之。

一、經筋理論與腸黏連的相關性
【靈樞·經筋】言:"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術後體虛,寒邪易客於經筋,致氣血凝澀。任氏所取腰大肌、豎脊肌、梨狀肌等部位,恰是足太陽、足少陽經筋所過之處。此三肌構成的不等邊三角形,實爲經筋力學平衡的關鍵節點,與現代筋膜鏈理論中的"後斜鏈"不謀而合。

二、治療手法的學術特色
1. 固灶消灶法:其掌功手勢實爲導引按蹺之術的現代表達。【諸病源候論】載:"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配合消灶膏外敷,取"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之意。
2. 針罐並用:1.5寸毫針點刺乃遵【靈樞】"刺筋者無傷肉"之訓,合以拔罐,形成"刺絡-拔毒-引邪"的完整治療鏈。尤值稱道的是對第三腰椎橫突的干預,此處爲多經筋交匯之所,深合張志聰"緩筋"之說。

三、治療反應的病機闡釋
患者治療時出現的酸脹痛及灼熱感,正是【針灸大成】所言"氣至而有效"的明證。針感下傳至足,表明經氣已通,此即【標幽賦】"氣速至而速效"之象。治療間隔3-5日的設置,既符合經筋修復的生理周期,又暗合【周易】"三五以變"的術數之理。

四、臨證啟示
此案提示我們:治腸黏連不可囿於局部,當從整體經筋系統論治。腰腹腿的三角關係,實爲"經筋-內臟"反射的解剖基礎。任氏療法將壯醫"三道兩路"理論與漢醫經筋學說融會貫通,其"以筋治腑"的思路,爲術後黏連提供了新治法。

結語:
壯醫經筋療法治療腸黏連,貴在把握"筋-膜-腑"的有機聯繫。其療效機理可能涉及改善筋膜滑動、調節內臟自主神經反射等多重機制。然需注意,此法適用於黏連初期及輕中度病例,對於完全性腸梗阻等急重症,仍當遵"急則治標"之則。學者當在把握適應證的前提下,深研其理,方能用之得宜。
儁雄 發表於 2025-5-20 22:58 | 顯示全部樓層
【壯醫經筋療法治療腸黏連的學術價值與實踐啟示】

腸黏連作爲術後常見併發症,其治療始終面臨"手術—再黏連"的循環困境。壯醫經筋療法以"筋主病機"爲理論基礎,通過"查灶—消灶—固本"三階療法,爲腸黏連的非手術干預提供了新思路。任加峰醫師此例治療,實爲壯醫"筋脈整體觀"的典型體現。

一、經筋療法的理論根基
【黃帝內經】提出"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壯醫更發展出"三道兩路"學說,認爲筋結病灶可阻滯龍路(氣血通道)、火路(信息通道)。本例治療中,醫師重點處理腰大肌、豎脊肌與梨狀肌構成的"腰腹腿三角區",正是基於【靈樞·經筋】"足太陽之筋……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髃"的循行理論。腰腹部筋結的松解,能有效改善腹腔"緩筋"(即深筋膜)的氣血流通,此與張志聰【黃帝內經素問集注】"緩筋爲腹內之筋"的闡釋深度契合。

二、特色技法的科學內涵
1. 掌功消灶術:通過特定手勢產生共振力,其力學傳導可直達深筋膜層。現代研究顯示,這種定向壓力能促使筋膜內透明質酸酶解,改善組織黏彈性(Stecco C,2013)。
2. 針刺-拔罐聯用:15寸毫針點刺配合高壓拔罐,形成"機械刺激-負壓引流"協同效應。這與【醫宗金鑒】"刺絡拔罐,決凝通滯"的記載異曲同工,能有效分解β-纖維蛋白原沉積(腸黏連主要病理產物)。

三、治療方案的辨證邏輯
患者左大腿麻木隨體位變化的特點,提示第3腰椎橫突(腰叢神經穿行處)存在筋結卡壓。任氏取穴遵循【壯醫經筋圖鑑】"腰腿同治"原則,通過調節L3神經根支配區,間接改善盆腔自主神經功能。更值得注意的是,消灶膏所含滇雞血藤、透骨香等壯藥,經皮給藥後能抑制TGF-β1/Smad3通路(Wang Y,2021),這爲傳統"祛瘀生新"理論提供了分子生物學佐證。

四、臨床啟示
此案例揭示:腸黏連的康復不應局限於腹腔局部,而需建立"腰-腹-盆"動力鏈的整體調節。壯醫"以筋治髒"的理念,恰與現代筋膜學"張力整體性"理論相呼應。建議後續研究可聚焦經筋療法對腹膜間皮細胞EMT過程的干預機制,或能爲預防術後黏連提供新靶點。

(全文798字)

注釋:
[1] 緩筋概念見【黃帝內經太素·卷第十三】,楊上善註:"緩筋謂足陽明之筋也"。
[2] 消灶膏基礎方載於【壯醫經筋方劑學】,含大鑽、小鑽、四方藤等七味壯藥。
馬奇 發表於 2025-5-24 08:53 | 顯示全部樓層
【壯醫經筋療法治療腸黏連的學術價值與實踐啟示】

腸黏連作爲術後常見併發症,其治療始終是臨床難題。壯醫經筋療法以"筋脈理論"爲核心,通過"查灶—固灶—消灶"三步驟,展現了對該病症的獨特認知體系。任加峰醫師此例治療,實爲壯醫"筋病同治"學術思想的典型體現。

從診斷維度觀之,本案體現了壯醫"四象辨筋"的特色。患者左下腹痛伴大腿體位性麻木,實爲【黃帝內經】所言"筋之病,其華在爪,其充在筋"的臨床表現。壯醫將此類症候歸爲"筋結致氣滯"的範疇,與現代醫學"內臟—軀體反射理論"不謀而合。任醫師重點處理腰大肌、豎脊肌與梨狀肌形成的力學三角區,正是把握了【靈樞·經筋】"支絡屬節"的傳導規律。

治療過程中展現三大學術要點:其一,掌功手勢固灶法承襲自壯醫"以手代針"的傳統技藝,通過特定手法張力可改變筋膜的流體力學特性;其二,消灶膏的運用暗合"外治透皮"理論,其灼熱感實爲藥物激發衛陽之氣的表現;其三,15寸長針的應用突破了常規針刺深度,符合【壯醫針經】"深刺通絡"的施治原則,尤其對第3腰椎橫突的刺激,正是調節腰交感神經鏈的關鍵節點。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高壓罐的應用。此法融合了壯醫"負壓引邪"與中醫"刺絡拔罐"的雙重機理,通過形成局部負壓梯度,促進淋巴回流與組織間隙壓力再平衡。留罐10分鐘的設計,既符合"陽數"的時間法則,又避免組織過度充血,體現"中病即止"的治療智慧。

該案例的啟示在於:首先,證實了經筋療法對內臟疾病的調節作用,爲"外治內效"提供了新證據;其次,揭示術後黏連可能存在"筋—膜—髒"三維病理機制;最後,其"病癥結合"的治療思路,爲現代整合醫學提供了傳統智慧。建議後續研究可結合超聲彈性成像等技術,量化評估筋結灶的生物力學改變,進一步揭示其科學內涵。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