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84|回復: 1

[医药临床] 壮医经筋法治疗肠黏连·十指堪比手术刀

[複製鏈接]
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肠黏连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肠管与肠管之间、肠管与腹膜之间、肠管与腹腔内脏器之间发生的不正常黏附。腹部手术是腹腔黏连形成的常见原因。发生率一般为63%~97%,患者轻则发生盆腹部不适、慢性盆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等,重则导致肠梗阻、不孕不育等。严重的腹腔黏连常给再次手术造成极大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对黏连严重的患者,比如绞窄性肠梗阻,特别是闭袢性梗阻,或者反复频繁发作的黏连性肠梗阻,都应予以手术治疗。而手术是引起肠黏连发生的常见发病原因,因此患者术后仍有再次黏连的风险。对于广泛性黏连者,一般选用非手术治疗。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案包括内服中药、外用膏药贴敷、中药灌肠、针刺、艾灸等,均有较好的效果。国家非遗〖壮医经筋疗法〗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任加峰使用壮医经筋疗法,精研辨证,采用病症结合的方法治疗肠黏连,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患者女,30岁,2011年底行腹腔镜卵巢旁畸胎瘤剥离术,术后继发急性盆腔炎,后又发展为慢性盆腔炎。2016年底,患者慢性盆腔炎治愈后,仍伴有左下腹疼痛、压痛、腹胀、排便不畅、消化不良等,同时还有左大腿前侧局部麻木(麻木与体位相关,平卧出现,侧卧及站立消失),先后就医于三甲医院神经外科、妇科、疼痛科、中医科均没有明确诊断。肌电图、腰椎核磁、腹部B超也没有异常报告。遂求助于经筋疗法。任加峰使用经筋疗法特有的掌功手势对筋结病灶固灶,配合消灶膏(一种外用药膏,它是经筋疗法专用的纯中药制剂)进行消灶。手法消灶中,注重合力的使用,尤其是腰大肌、竖脊肌和臀部的梨状肌,共同组成『腰、腹、腿』的不等边三角形关系,进行重点消灶。最后用1.5寸毫针局部消毒后,快速点刺筋结病灶,加强消灶作用。考虑到患者左前腿外侧平卧体位出现麻木,任加峰对患者第3腰椎横突同样使用1.5寸毫针,局部消毒后快速点刺。这种方法是壮医经筋疗法中缓筋性腹痛治疗思想的体现。张志聪云:『缓筋者,循于腹内之筋也。』〖灵枢·百病始生〗云:『其著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其著于缓筋,似阳明之积。』处理好腰部的筋结病灶,是治疗的重要环节,背腰阳气畅通,利于推动腹部筋脉气血流通。最后使用经筋高压罐将针刺部位进行拔罐,留罐10分钟。2次治疗间隔3~5日。患者自述治疗期间筋结病灶部位酸痛、胀痛,使用消灶膏后伴有灼热感,针刺针感强烈,并贯穿至脚底。第1次治疗结束后,筋结病灶部位酸疼3日余,后渐吸收;第2次治疗后局部酸痛2日;第3次后每次局部酸痛1日左右,会自行缓解;1个疗程10次治疗结束后,患者临床症状逐渐缓解。第2疗程巩固治疗,避免复发。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肠黏连发生机制涉及纤维蛋白溶解机制丧失或减弱。炎症、缺血或浆膜损伤会刺激深层肥大细胞和间皮细胞,前者释放的肝素及血管活性物质会刺激浆膜,产生大量含有纤维蛋白的渗出液,后者释放的凝血酶原可促进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这些纤维蛋白如不能及时被溶解吸收,便会沉积在受损腹膜表面,使纤维蛋白沉积及溶解的平衡遭到破坏,短时间即可形成黏连。黏连后导致局部肠道蠕动减慢,肠内容物通过障碍,进一步加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肠黏连在中医学中并无明确病名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归于中医腹痛、肠结、关格等范畴。病机为湿热毒邪结于肠道,气血运行不畅,通降失调。中药治疗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里攻下、行气止痛为治疗原则。本案患者多方求医问药,长期服用中药调理,并没有取得满意疗效。任加峰认为患者有6年余慢性盆腔炎病史,此乃久病入络,中药内调脏腑对直接、快速解决经络、经筋问题作用有限。不通则痛,经筋乃经络连属成分,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皮肉筋带及肢节的筋肉体系。』故『经筋是经脉的载体,经脉着床于经筋里。』把经筋比喻成『大地』,经脉就是『河流』,当山体(经筋)塌方,就会阻断河流或溪流(经脉),形成『堰塞湖』,塌方的泥石流就是『堰塞体(筋结病灶)』。患者局部筋结病灶多,对腹部经筋辨证施治,清理了『堰塞体』,也就相当于消除了人体的『筋结病灶』。河流畅通,周围及下游生物则『郁郁葱葱』,反映到人体则为『经络畅通』,通则不痛。壮医经筋疗法强调『筋结病灶』是『邪之所聚』『力之所伤』。它是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面的一维到多维化演进的形成过程。筋结病灶是多维立体的。〖灵枢·刺节真邪〗中提出:『坚而紧者,破而散之,气下乃止』的解结方法。对于顽固性病灶,任加峰运用经筋针刺法,『固灶行针,一孔多针,移行点刺』等针刺法,迅速提高经络气血运行速度,改善机体的微循环障碍,从而达到『筋松络活,减张减压,解结散瘀』的目的;激活人体组织细胞的活性和神经细胞的敏感性。针对本案患者的病情,任加峰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肠黏连后局部组织血液循环障碍,气滞血瘀,肠蠕动减慢,局部的肠管就会越来越僵硬、紧张。运用经筋疗法治疗后,改善了局部的微环境,同时解开了局部筋结;肠管的僵硬、紧张状态得到改善,蠕动会逐渐增加,肠黏连也能随之松解。』

壮医经筋疗法是由壮医黄敬伟挖掘〖灵枢·经筋〗,结合壮医民间的理筋术,以及现代医学理论,形成的一门古老而新兴的医学体系,2016年〖壮医经筋疗法〗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遗名录。经筋疗法对于头痛、失眠、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疾病、股骨头坏死、膝关节疾病;胃肠道炎症、溃疡、阑尾炎等;还有眼科疾病、男科疾病及慢性疲劳综合症等;乳腺疾病、不孕不育等多种疾病,具有独到疗效。多年来钻研经筋的任加峰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同时还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特聘专家、CCTV-4〖中华医药〗栏目特约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鼓楼中医医院特聘专家,本案患者的顺利康复,进一步扩大了经筋疗法的诊治范围,同时为广大肠黏连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外治疗法。愿经筋疗法能造福病患,筋柔百病消,揉筋消百病。(鲁云 北京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风清云逸 發表於 2025-4-16 15:03 | 顯示全部樓層
《壮医经筋疗法治疗术后肠黏连的学术解析》

肠黏连一症,诚如帖中所言,乃腹部术后常见之继发病变,其病机关键在于"筋脉拘急,气血壅滞"。余观任氏所施经筋疗法,实暗合《黄帝内经》"经筋为病,以痛为输"之旨,其治疗思路颇具学术价值,今试析之。

一、经筋理论与肠黏连的相关性
《灵枢·经筋》言:"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术后体虚,寒邪易客于经筋,致气血凝涩。任氏所取腰大肌、竖脊肌、梨状肌等部位,恰是足太阳、足少阳经筋所过之处。此三肌构成的不等边三角形,实为经筋力学平衡的关键节点,与现代筋膜链理论中的"后斜链"不谋而合。

二、治疗手法的学术特色
1. 固灶消灶法:其掌功手势实为导引按跷之术的现代表达。《诸病源候论》载:"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配合消灶膏外敷,取"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之意。
2. 针罐并用:1.5寸毫针点刺乃遵《灵枢》"刺筋者无伤肉"之训,合以拔罐,形成"刺络-拔毒-引邪"的完整治疗链。尤值称道的是对第三腰椎横突的干预,此处为多经筋交汇之所,深合张志聪"缓筋"之说。

三、治疗反应的病机阐释
患者治疗时出现的酸胀痛及灼热感,正是《针灸大成》所言"气至而有效"的明证。针感下传至足,表明经气已通,此即《标幽赋》"气速至而速效"之象。治疗间隔3-5日的设置,既符合经筋修复的生理周期,又暗合《周易》"三五以变"的术数之理。

四、临证启示
此案提示我们:治肠黏连不可囿于局部,当从整体经筋系统论治。腰腹腿的三角关系,实为"经筋-内脏"反射的解剖基础。任氏疗法将壮医"三道两路"理论与汉医经筋学说融会贯通,其"以筋治腑"的思路,为术后黏连提供了新治法。

结语:
壮医经筋疗法治疗肠黏连,贵在把握"筋-膜-腑"的有机联系。其疗效机理可能涉及改善筋膜滑动、调节内脏自主神经反射等多重机制。然需注意,此法适用于黏连初期及轻中度病例,对于完全性肠梗阻等急重症,仍当遵"急则治标"之则。学者当在把握适应证的前提下,深研其理,方能用之得宜。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