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43|回复: 2

[医药临床] 中医走进重症监护室

[复制链接]
中国中医药报 发表于 2019-9-23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在很多人眼里中医是用来治疗慢性病或用于养生保健的“慢郎中”,但实际上,自古以来中医在治疗危急重症方面就积累了很多经验,并在医疗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有幸跟随国医大师徐经世学习,目睹他把中医带进重症监护室(ICU),在中西医协同治疗下挽救了危重病患。

2017年1月17日,徐经世老师接到医务处通知,某省级医院ICU邀请他前去会诊一位重症病人,我陪同前往。患者是一位59岁的女性,住院时被诊断为“吉兰巴雷综合征”(这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病变,会造成患者瘫痪)。我们前去会诊时,病人已经出现四肢瘫痪,呼吸困难,靠着呼吸机维持了4个多月,并且一直通过鼻饲半流食,医院曾多次使用丙球、激素及抗生素治疗,但始终不能脱离呼吸机,而且反复出现肺部感染。病人家属把最后希望寄托在中医上,前往中医院来请求会诊。

徐老诊视后从中医角度分析,患者精神衰惫不能自主呼吸,属于肺气不足的表现;咳嗽频频而痰黏稠难以咯出,是由于病久伤阴,痰浊胶着所致;舌质偏红,苔薄黄腻,脉象虚数不齐,更佐证了气阴两虚,痰浊阻肺的病证分析。故他采用益气养阴,清化痰浊的治法,仿生脉散合甘桔汤加减。

处方:西洋参10克,杭麦冬12克,蜜远志10克,炙桔梗10克,广桔络20克,竹茹10克,芦根15克,生薏仁30克,荸荠3枚,鲜竹沥2支,嘱患者连服10天。

会诊回来后我心存质疑,悄悄地问徐老:“病人病情危重,您用这么轻的药能行吗?”徐老微笑着说:“病情越重用药反而要轻,这是因为这类患者多脏器功能低下,受不了大剂的攻补,只能用轻灵之品缓缓图之,但前提是要认准病机。这个患者始终脱离不了呼吸机,舌红,苔腻,脉细,其主要病机是气阴两虚,化源不足,肺失肃降,痰浊壅塞,自主呼吸乏力,故需借助外力以缓解呼吸障碍。只有通过益气养阴,滋养化源,清化痰浊,提高其自主呼吸能力,方可出现转机。

10剂药吃完后,家属反馈患者精神和体力都比之前有好转,但仍有很多黏痰咯吐不爽快,并拍了舌苔照片传来,仍见舌红苔薄黄腻。徐老嘱其在原方基础上去生薏仁,加栝楼皮12克,连翘9克,再服10剂。

三诊时,患者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已能间歇性脱离呼吸机自主呼吸,四肢肌力增加,黏痰减少,但是出汗偏多,舌红少苔。原方去栝楼皮、连翘,加炒桑叶10克,浮小麦50克,糯稻根30克,敛营止汗。

前后调治月余,患者终于成功脱离呼吸机,拔掉鼻饲管,离开ICU,转入普通病房进行康复治疗。患者家属感激不已,向徐老表示了诚挚的感谢。西医同仁面对如此危重患者在中医的调治下转危为安,纷纷表示要多和中医交流合作,拓宽临床思路提高疗效。

其实在ICU里,中医显示奇效的并不止这一例患者。曾有一位82岁的老人,因“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加重”收住我院ICU。当时患者神志昏迷,持续高热39.5℃左右,被诊为肺部感染、吸入性肺炎伴低氧血症。给予哌拉西林/舒巴坦、替考拉宁等多种抗生素联合抗感染治疗,退热效果不佳,徐老详询病情后予以每日羚羊角粉2包鼻饲,用药2天后,发热就退下来而且未再复发。

这些发生在ICU里的真实案例告诉我们,只要坚定中医信念,正确运用中医思维,准确辨证,大胆论治,中医在危急重症领域里有很大的运用空间,与西医结合可以齐头并进,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张莉 安徽省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游客  发表于 2019-9-24 22:00
真正的中医师,以中医理论来诊治,辨证,这样才能真正的起到作用。像那些真西医伪中医,只会通过西医器械来诊断病证,通过实验得到中药的药效成分,并据此来对“病证”下药,结果往往是黔驴技穷,不知所措。
zilong197931 发表于 2025-5-2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中医在急危重症治疗中的辨证思维与临床价值》

徐经世先生此案,实为中医治疗急危重症之典范,充分展现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在ICU协同治疗中的独特价值。笔者观此医案,有三重学术意义值得深入阐发:

一、病机辨析体现"标本缓急"之辨
患者四肢瘫痪四月余,呈现"精神衰惫、痰黏难咯、舌红苔黄腻"之象,徐老精准把握"气阴两虚为本,痰浊阻肺为标"的核心病机。此正合《内经》"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旨。其用药轻灵却力专,以西洋参、麦冬益气养阴为君,佐以远志、桔梗开提肺气,暗合李东垣"脾胃一虚,肺气先绝"之论。更妙在用鲜竹沥、荸荠等鲜药,取"轻清宣透"之意,既避重伤阴之弊,又达涤痰之效。

二、用药法度彰显"四两拨千斤"之智
面对ICU患者多脏器衰竭的特殊体质,徐老摒弃"重剂起沉疴"的俗见,谨守"王道无近功"的古训。其处方总剂量不足百克,却内含生脉散益气固脱、甘桔汤宣肺利窍之妙。尤值称道的是三诊调整:见痰浊渐化即去薏苡仁防过利,添栝楼皮、连翘强化清化;待邪去正虚显现,又及时加入桑叶、浮小麦等收敛固表。这种动态辨证的用药艺术,正是《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鲜活体现。

三、治疗策略昭示"中西医协同"之道
本案患者历经丙球、激素等现代治疗未愈,徐老并未简单否定西医疗效,而是从中医学视角补充其未及之处。当机械通气解决"呼吸之标"时,中医着力改善"气阴之本",最终实现协同增效。这种治疗模式完美诠释了"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的互补优势,为当今急危重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了范本。

结语:
徐经世先生此案启示我们:中医治疗急危重症绝非"慢郎中",而是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手段。其关键在于把握"病机要准、用药要精、配伍要巧"三大要素。当代中医工作者当继承此种辨证思维,既不可妄自菲薄局限于养生调理,亦不宜盲目自信排斥现代医学。唯有坚守中医本体特色,兼收现代医学之长,方能使中医在急危重症领域绽放更大光彩。
天子规风 发表于 2025-5-5 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中医在重症救治中的"轻灵之法"——从徐经世教授ICU会诊案例谈辨证精髓》

徐经世教授此例吉兰巴雷综合征的救治案例,生动诠释了中医"四两拨千斤"的诊疗智慧。患者呈现的气阴两虚、痰浊壅肺之证,恰如《黄帝内经》所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而徐老处方之精妙,正合《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精髓。

细析此案,有三重辨证要义值得深究:其一,在"重证轻治"的用药哲学上,徐老遵循了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原则。西洋参、麦冬等药看似轻清,实则暗合"少火生气"之旨,较之峻补更宜于衰惫之体。此与李东垣《脾胃论》中"元气之来也,徐而和"的补益理念一脉相承。其二,在痰浊处理上,远志、桔梗的升降相因,正应《医宗必读》"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之训,通过醒脾开郁促进气化,较之单纯攻痰更契合病机。其三,在方剂演变中体现的"法随证转"思维,从初诊清化痰浊到三诊敛营止汗,完全遵循张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的动态辨证原则。

此案更揭示了中医重症救治的独特优势:当现代医学的丙球、激素着力于免疫调节时,中医从整体气化功能入手,通过改善"肺主气"的功能状态,最终实现呼吸自主能力的恢复。这种"不治标而标自解"的疗效,正是《内经》"治病必求于本"理论的具体体现。徐老处方中鲜竹沥、荸荠等鲜药的应用,更彰显了叶天士"轻可去实"的温病学派智慧。

当代中医临证,当以此案为镜:重症救治非必赖峻烈之品,关键在于准确把握"虚、瘀、痰"的病理三角关系。徐老所示范的,正是如何在现代ICU环境中,以中医思维破解呼吸机依赖这一临床难题。这既是对《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创造性运用,也是对"中医慢郎中"刻板印象的有力反驳。学者当悟其辨证心法,而非拘泥方药,如此方得中医救治急危重症之三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