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49|回覆: 0

[醫藥臨床] 脾胃病治療重調寒熱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醫認爲,脾爲陰髒,胃爲陽腑,脾病多寒,胃病多熱,臨床上脾、胃功能常相互影響。脾胃失調多表現爲寒和熱的病理現象,如飲食生冷、外感寒邪,可使脾陽不振,寒遏中宮,胃失和降,失去運化,此爲寒證。若邪熱入腑,濕熱交阻,導致胃中鬱熱,火毒內壅,胃腑傳導失暢,則爲熱證。臨證之時,治寒以熱,藥用附子、乾薑、高良姜、吳茱萸、川椒等助陽散寒;治熱以寒,常用黃連、黃芩、梔子、黃柏、知母、石膏等清瀉胃火。臨床中也常見脾胃寒熱錯雜證,治療多寒熱並用,溫涼互調,遵仲景諸瀉心湯法,以黃連、黃芩、大黃與乾薑、附子同用。李東垣著【脾胃論】倡升脾陽,瀉陰火之法,並創補中益氣湯、昇陽益胃湯等,用藥也取溫清交融於一爐。

李某,女,54歲,2012年11月7日初診。主訴:患慢性腹瀉3年余,近期加重,每日臨廁10餘次,瀉下完谷不化,並夾膿血,黏液膠凍之物,常感腹痛,西醫診爲『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經服中西藥及灌腸治療,效難顯。刻診:面色㿠白,目胞虛腫,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口乾溲赤,肛門灼熱,大便日十數次,里急後重,食納不佳,舌淡苔黃膩,脈細弱。此乃久瀉傷及脾陽,脾陽不振而胃腸濕熱內壅,爲寒熱錯雜之證。治宜溫運脾陽,調理腸胃。

處方:附子6克,焦白朮18克,煨肉蔻12克,黃芩10克,佛手9克,木香9克,炒乾薑6克,吳茱萸5克,川黃連5克,黃芪15克,炒薏仁12克,甘草3克。20劑。

患者服後,大便日2次,無里急後重,原方加黨參15克,炒山藥18克,繼服一月余,諸症悉平。

按:此證屬中醫泄瀉、痢疾、腸風範圍,其病機屬陽虛濕熱,寒熱錯雜,當從脾胃調治。【內經】云:『虛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多寒則腸鳴飧泄不化,多熱則溏出糜。』『中熱消癉則便寒,寒中之屬則便熱』。此說正合本案發病之理。治療用附子、乾薑、黃芪、白朮、吳茱萸、桂枝溫中散寒,暖脾助陽,黃芩、黃連苦寒以清泄腸胃清除熱毒。本案意在調節脾胃寒熱,助其運化是也。(王金亮 山西省平遙縣中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覃侄客岫冊 發表於 2025-4-29 20:22 | 顯示全部樓層
【脾胃寒熱錯雜證治闡微——兼論李案辨治思路】

脾胃爲後天之本,其病機要旨在於陰陽升降失司。觀【脾胃論】"脾胃不足之源,乃陽氣不足,陰氣有餘",李氏醫案所載慢性泄瀉,實爲脾陽虛餒與腸腑鬱熱並見的典型證候。此證既非純寒純熱,又非簡單寒熱相加,而是陰陽格拒形成的複雜病機,誠如【傷寒論】"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之變證。

細析本案病機三重維度:其一,脾陽式微而水谷不化,故見完谷不化、畏寒肢冷;其二,濕熱蘊結腸絡,灼傷血絡則見膿血黏液;其三,中氣下陷而邪熱下迫,形成里急後重與肛門灼熱並見之特殊症候群。此正合【景岳全書】"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之論,然張介賓未詳言寒熱錯雜之變,本案可補其未備。

處方暗合仲景烏梅丸法度而有所化裁:以附子、乾薑溫振脾陽爲君,取"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之意;黃芩、黃連清腸中鬱熱爲臣,遵"熱者寒之"之訓;更妙在佐以木香、佛手調暢氣機,使補而不滯,清而不凝。尤值稱道者,乃黃芪與薏苡仁的配伍,既固護中焦之氣,又滲利下焦之濕,深得東垣"昇陽除濕"之法髓。

本案啟示有三:首辨寒熱真假,患者雖現舌淡脈弱等虛寒之象,然肛門灼熱、溲赤又顯熱證,當知"至虛有盛候"之理;次察病位深淺,脾陽虛爲本在太陰,腸腑熱爲標在陽明,處方需標本兼顧;終明藥性反佐,方中黃連用量僅5克,既制姜附之燥,又不致苦寒傷陽,可見"治熱以寒,溫而行之"的用藥智慧。

今人治脾胃病,或偏執溫補,或專事清泄,鮮有知寒熱並調之妙者。觀此案可知,脾胃爲升降之樞,用藥貴在調節陰陽之偏頗,而非簡單對抗症狀。學者當於此處細加玩味,庶幾可悟中醫辨證之真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